新诗主持人语

作者: 黄礼孩

这些日子,随着人工智能的更新迭代,AI写诗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浪潮。AI写作带来的现象令人震惊,我想只要AI代替不了人类的灵魂,作为心灵之声的诗歌就无法被超越。孙磊、吴丹凤及马克·斯特兰德就提供了这样的佐证:诗歌中的复杂性,独属于个人生命的内心独白,都是当下AI无法触及的。

孙磊关注人的精神境遇,追求修辞的效果,厚重而深沉,却又在凝视之处轻盈跃出。《极点》探讨时间、衰老与存在;细腻的语言,冷峻的描述,在工业化与自然之间的悬置状态自是诗人的《腔调》;“空无”的美学于《视觉问题》里涌现时,矛盾与荒诞也在现身;《和平咖啡》的市井生活在弥漫,精神符号穿越诗人的心脏;《密语之人》是致意之作,未密封的言说,正是友情的温淳时刻;孙磊常写追问之诗,《七页纸》却“迎着光,像迎着真理”去确认普通人的精神之路;《走了》充盈无限的怀念,从机床厂到殡仪馆,从铁器的味道到洗洁精的味道,母亲的人生轨迹是苦难,也是时代命运的缩影。“母亲走了/走得如此干净、饱满”,诗人对母亲的告别与感悟,是爱的不灭记忆。

都市是一个庞大的所在,正是其复杂性为诗歌的写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作为广东本土诗人,吴丹凤在诗歌中展示了身处都市的观望、思考及漫游。生活与心灵之间的鸿沟产生了诗歌,它是欲望、制度、意志,那看不见的洪流左右着都市,具体的人不见了,只有抽象的影子游荡着。在《水的观看》里,“水在江中经历了无数时间的塑形”,“水”作为古今中外诗人的叙述对象,至今已经产生了大量的诗篇。但吴丹凤观“水”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她说“观看的人与被观看的水/随即被纳入圈定的指涉”。“水”作为一种媒介,它不止于流动与变动,水是时代镜像的映照。如此的观看之道,诗人试图借水去湿润现实的干枯。

生活在广州的诗人、译者桑婪,她喜欢美国诗人马克·斯特兰德对潜意识的挖掘以及对梦幻意象的构建。以自由联想为引子,我们观看到诗人对事物的发现,比如《捕鲸》自我对象化带来诗性诱惑,而《哈基茨湾之夜》仿佛银色衣服披在诗歌的身上,在《一个早晨》里,诗人在日常与崇高之间保持平衡状态,不时又在《我母亲在夏末一个夜晚》营造爱的氛围。《离开派对的老人》似乎是诗人梦想的肉体在平凡与惊奇之间行走,他穿过《夜,门廊》去做东方哲学的思辨,最终在《两匹马》里打破两元对立。他的自我指涉与万物同一性,令人动容。斯特兰德说:“诗歌的目的不是揭露真理,而是创造一个替代性世界,让读者在其中重新感知现实。”这样虚实交织的诗歌宇宙,一如抹香鲸来到中文世界。

——黄礼孩

上一篇: 绝味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