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岗位与人文关怀

作者: 刘勇

陈思和先生以其独特的学术视野、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坚守人文精神岗位的典范。人文精神是其研究的对象,同样是其学术生涯的主线;“岗位”是他对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的概括,更是他为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现实与学术发展中指出的未来。“人的文学”这一提法自五四至今已经走过百余年历程,一代又一代学人用自己的学问涵养与生命经历参与、解读、建构这一动态谱系。无论是对文本的细致体察,对作品生命力量的揭示,还是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洞悉,对人文精神实践的关切,陈思和在其学术生涯中始终关注人的文学应有的尊严和能量,将学术责任和社会使命熔铸在他的学者之思中。

一、于文本幽微处创见

陈思和的典范价值在于他的学术研究不仅有洞若观火、细致入微的文本探寻,而且具有宏阔的历史眼光与现实关切。他的学术轨迹和贡献,对我们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标志性的意义。

作为一个研究大家,陈思和从不轻视对文本的细读,他往往不仅能够从文本的缝隙中透视作者未曾言明的幽微之处,还能从人性的角度还书中人物真实的血肉。他在《雷雨》中能读出第三个女人的存在,这个女人没有名字,也不知所终,但她却极具悲剧色彩。这是一个重大的、开拓性的贡献,他不仅拓展了《雷雨》的内涵,更重要是在文本细读方面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式。我们很多人都觉得现代文学没有什么可读的了,甚至读得厌烦了,但是《雷雨》中的第三个女人却给这部剧作打开了另一个耐人寻味的解读空间。陈思和能够勘破文本复杂的结构,他以细密的逻辑思考和巴赫金的理论进入《兄弟》,将李光头的偷窥事件作为整本书的关键情节,“承担了整个文本的纲目”①。不仅还原了《兄弟》的哈姆雷特式结构,而且还指出了李光头身上与哈姆雷特式复仇相反的因素,以不符合李光头真实性格的细节,透视李光头身上遗传和教育双重作用带来的人性纽结。无论是发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细节,还是体察人物与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人性,陈思和都用一种敏锐的感知读出了文学的经典意味。

我们以往都说《生死场》里的人们像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动物和人的互文突出展示了灰暗的人生和被消磨的人性,揭穿了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东北农村生活的蒙昧、悲惨。但是陈思和读《生死场》的时候却特别能够感受到这份原始的动物本能中留存的力量,“尽管她描写的所有的人都是野蛮的,都是我们今天看来不能忍受的,可是,所有这些人又恰恰是我们生活当中最最宝贵的生命,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萧红写了一群不像人的人,可是萧红没有说,这种不像人的人就没有生存的权利。这些人过的都不是正常人的生活,可是,就在这种生活当中,人也有尊严”②。甚至是在蠢笨的麻面婆身上,陈思和透过作者的笔调也看到了她对生存、生活予以追求的本能,来源于人性最本原的个体尊严。读出这样的意味或许才真正读出了《生死场》中的悲悯,读出了人性在社会环境的重压之下可能具有的复杂性,真正理解鲁迅所说的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陈思和提到萧红作品的“生命容量”,这个词精准地将萧红对生命原始的表现、对生存特别的关切,以及对生活痛苦的体会都包括进去。萧红的一生以“恨”为底色,她笔下多是人艰难的生、痛苦的死,生活的磨砺让她的文字也充满了一种痛感和粗糙。她的文字不规整、不华丽,与冰心、凌叔华、张爱玲等受过良好教育、有深厚文字功底的女作家不同,她的文字别有一种野性,甚至是一种不合章法的幼稚。萧红的作品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因为她思想的成熟,也不是因为她炉火纯青的技术,相反是因为她的本色。《呼兰河传》的结构随性。想长就长,想短就短,第六章第四节只有短短两行:“还有,有二伯不吃羊肉。”这种不受拘束、任意处之的态度,恰恰是萧红文学魅力之所在。文学不青睐冰心等人那种规范、典雅的语言。相反,文学青睐的是破坏性、创造性、刺激性的语言。这种语言背后是萧红尽管短促却力度极深的一生。

最近,学界围绕经典的“新读”“再诠释”等主题开了不少研讨会,与会学者以新方法、新角度、新视野介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家作品,这当然体现出年轻一代学者们对发掘经典新义的努力,但是我认为经典阅读归根结底不是简单的以文解文,而是一个以心契心的过程。陈思和先生之所以能够读出经典文本的不寻常处,之所以能够在草蛇灰线中建构一个庞大的意义体系,就是因为他以生命的体悟与激情去贴近文本的灵魂。

二、整体观的立场与方法

在文本细读之外,陈思和在文学研究整体观的倡导方面有突出建树与重要贡献。他是第一个提出现代文学研究“整体观”的学者,这也是他文学研究的主线和基石。“整体观”不仅是一种文学史观,而且是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立场与态度。陈思和在意图破除现代文学研究困境,创造现代文学研究新格局的省思基础上,提出整体观这一重新建构文学史的重要理论。他将文学史的时空扩大,打破传统的现代文学三十年格局,贯通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联通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打通文学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沟通作品、作者与读者等多个维度,展现出一个人文学者宏阔的视野。这种时空交织的文学史构架,有助于揭示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联系,使文学史的呈现更加立体、全面。

抱持整体观,意味着陈思和的研究要在古今中外思潮汇集、多重合力的作用下,考察文学研究中的每一个命题,这需要相当的魄力,也需要宝贵的执着。比如,他在冯文炳、沈从文、孙犁、李杭育的作品背后发现了一条隐含的线索,就是陶渊明诗歌中隐逸自然、独善其身的传统美学如何获得不同的演绎,勾连出一条在变动中承传,在发展中扩宽的文脉。陈思和的整体观研究还与他对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寻相得益彰。他关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忏悔意识,从鲁迅式的深刻忏悔到郁达夫等作家因“灵与肉”冲突而产生的痛苦忏悔,再到20世纪50年代后忏悔意识的变异与复苏等,陈思和敏锐地捕捉到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心理状态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陈思和的整体观不仅是对过去文学史的总结与反思,而且带有学术研究的当代立场,更是对未来文学研究的期待。他指出:“对文学史现象的描述当然要体现出描述者的当代立场,所谓客观性和历史性,只能是在当代立场阐释的研究前提、材料和资源,否则文学史只要是一部资料长编就可以一劳永逸,永远不要研究和重写了。”③他将西方文学发展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伏并置,这种并置的前提是将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放在相同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简单地把新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为受到西方影响的过程,他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颠覆了以往对新文学成因与特质的判断,强化了新文学发展的独立性、主体性,对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应用做根本性的反思。曹禺的《雷雨》是表现了人类命运不可捉摸,陈思和辩证性地指出曹禺命运观的生成虽然综合了许多世界因素的影响,但是曹禺毕竟是在中国化的思维、中国化的传统作用下对命运有深切的体认。这样的分析建立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自主性的肯定上,建立在客观、历史的分析上,体现出陈思和整体观思路的内在思辨价值。这种思考延伸到对特定时代研究的追问和对已有研究范畴的质疑,陈思和在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现代化”等概念时,指出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的研究中,潜意识将西方现代化作为中国文学比照的目标,在他看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具备新面貌,而不是作为西方现代化过程的某个延续或变种。因而他的整体观,不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观,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学以及世界的整体观。之于未来的文学研究,陈思和认为“当代”自然包含着未来,“我们要关心的是,未来的文学会是什么样的,再过五年的文学是什么,再过十年的文学是什么,对这个方向要有预期性”④。我们的作家习惯描写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的学者也习惯研究已经创作好的东西,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对于那些前沿性的、创新性的、探险性的,特别是未来发生的、未知性的东西,其实是更应该研究的。世界一些大作家,往往能够描写他那个时代以后多少年的事情,让我们今天读来,叹为观止。对未来不确定事物的想象描写,这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在这点上我们还应该更加努力。

陈思和极具开放性、超越性的研究格局,是以对文本的细致考察、对文学的敏锐感知为基础的。唯有深入过文学作品的每一道沟壑,才能看出文学版图整体的构型与腾挪。陈思和的细部之辩与整体之思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是这样的细枝末节的追问、细密严谨的逻辑推理使得陈思和的研究特别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他强调文学应始终保持其独立性与批判性,勇于面对社会现实,深刻反映人性与社会的复杂性,这是针对以往文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和重构,打破单项研究和比较型研究的模式,将研究对象放置在历史河流中看待,由此把本体研究及影响研究结合起来。同时,他提出的文学也应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借鉴、融合,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则是对当下时代语境的有力回应。他的整体观以其独特的学术视野、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全面的艺术评价以及前瞻性的文学理念,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文学史的书写与评价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三、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

陈思和的新著《从广场到岗位》是他学术思路的集中展现,也是他学术精神的回忆与剖白,更是对自身学术研究的反思与审视,并在此基础上留下更加深刻的学术印记。陈思和将“整体观”延续到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史研究中,从古代传统士大夫的庙堂意识,到五四一代人的广场价值,再到走向专业的岗位取向,通过晚清、五四乃至当代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动、时代交移中的文化选择与生命体验,展现了庙堂、广场、岗位这三种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内在转变的历史性、时代性,以及转变过程中的三种价值取向的内部同构性与承继性。新文学的发生发展伴随着文化传统的重建与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重构,陈思和的知识分子研究是对历史的梳理和审视,也是对自身文化立场的表达。

陈思和提炼出的三种价值取向凝练了从传统文人社会政治地位下降,到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话语权力的上升,再到当下知识分子走向专业化等文化现象。庙堂、广场与岗位三种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并不是一种线性演进的过程,更不是三个截然不同的状态,而是在三者内部存在相当的粘连。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现代知识分子身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选择也存在一个转向过程,陈思和在充分把握个体思想发展史的基础上,重审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他从严复、章太炎等传统士人阶层的转型过程入手,认为他们在确立了民间的专业岗位上起到推动作用。对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角色转换及其文化心理的变革的研究,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点,无论是从思想史、精神史甚至社会史等多个角度都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研究成果,陈思和知识分子岗位取向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更深刻地触及知识分子文化选择的实践性,他强调知识分子文化选择带来的身份转捩,是在深入体察现代知识分子如何在剧烈变革与传统身份失语之中做出的行动基础上完成的,因而他所讨论的知识分子思想与精神变化,更具行动的意味。这源于陈思和本人的生命体验,他的关切是对知识分子传统的演绎和延传,特别是他提出的“岗位的超越性”,直指现当代知识分子在专业性与社会性之间如何确立自身的位置,这同时也表达了他以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为己任,对时代、对社会做出的回应,这是陈思和这一代人的宝贵品格,是我们后辈特别需要学习和承传的。

陈思和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同样具有实践性和行动性。在他看来,人文精神不是一种思想上的沉淀,或者精神上的表征,而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实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心冲动和尝试行为”⑤,“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焕发出来的精神力量……无论在何时何地,人的社会实践都是在探索和回应同一个问题: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和可能性”⑥。因而他对人文精神的求索和探寻不仅落在现实,而且是其本身就有现实意义。无论是他提出的民间立场,还是知识分子岗位,又或者是他抱持的人文精神寻思,内含的都是他对自我使命的思考。他为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指出的道路,是在平衡事业与理想、职业与志业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期望。陈思和这本理论形态的回忆录,中间内含着他与他所处的时代的对话、对他走过的道路的总结,在回忆的历程中,他依然以一种客观、谨严的语调,力求中正地叙述自己的学术理路,坚守了他学术研究充满整体性、超越性的逻辑基点。当然,在这样扎实的叙述中,我们也能看到陈思和对知识分子传统的感情、对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思、对自己生命经历的回顾,能看到他将社会价值、学术责任与个人立场统一的自觉。陈思和自己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变革,这种变革带来的内心省思和对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信仰,是他学术思考的情感起点,陈思和把有限的“生命”与无尽的“知识”并举,充满激情与深情地追索知识分子的“精神王国”,他始终带着一种对文学、对人、对社会和时代高度的使命感不断前行,这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文学研究的人,都是深刻的精神震撼与宝贵的思想启发。更促使我们在现在所处的时代,不断地追问文学的价值。

这么多年来大家有目共睹,陈思和从来都是公而忘私,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用自己的人情、人性温暖着、关照着同辈和后辈学者。在陈思和的引领与关爱下,一辈辈学人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与后起之秀。说到陈思和的暖心之处,我个人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前些年,有一次陈思和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莫言举办的一个会议,两个研究生陪同陈思和向会场走,我走在陈思和后面差几步远。陈思和在前面一边大步流星,一边跟陪同他的学生谈话,谈着谈着我突然听到陈思和讲了一句:“你们北师大,我最好的朋友就是刘勇老师。”我赶紧走上前去,我说:“思和老师,我就在这儿!”这是一个很小的事情,思和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最好的朋友也远不止我一个人,但是他的这句话让我感动一辈子。因为他不是当我面说的,他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说的,这种从来不在人前做给别人看的关怀,带给我的触动和震撼,使这个瞬间成为我人生难忘的一瞬。据我所知,他在背后夸赞一个人的事情很多,有些就是我亲耳听到的。我在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45周年发展历程的时候,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我们的学会不仅是一个学术机构、学术团体,更是一股思想暖流、精神暖流、情感暖流、学术暖流。这种暖流代代相继,温暖着我们每个同人的心。陈思和就是其中的一股暖流。《从广场到岗位》这本书是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系统分析,同样也是陈思和自己学术历程的集中剖白,更是他对作为知识分子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深切体认。他以一种反思的笔调不仅揭示了他学术的理路,而且深深写出了他内心对于文学与责任、对时代与个体、对过去与未来,以及对最宝贵的当下的纠缠与坚守,他的研究是敞开的,他的人格是包容的,但是在这样温和低调的生命底色之中,是他对学术一种忘我的激情和对未来学术走向的关怀。人们在怀念孙犁的时候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一面迎风也不招展的旗帜》,我认为这篇文章题目特别符合孙犁的性格和人生。这个世界上,哪一面旗帜迎风而不招展?我们看到很多人没有风,自己鼓风招展。但是我们学界有一面迎风而不招展的旗帜,这就是陈思和!

陈思和从来都是低调的、谦和的,他的研究是极富生命力的,他的为人又是如此的内敛与节制,开阔宏大的视野,力透纸背的文字与虚怀若谷的人格,这是陈思和的风范,是一位学术大家的风骨,是我们学界的一面旗帜!我们学会、我们学界、我们每一个人以陈思和而荣耀,而感动,而备受鼓舞。

【注释】

①陈思和:《在场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第94页。

②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282-283页。

③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续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第315页。

④舒晋瑜:《陈思和:学术是我安身立命的基本立场》,《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第1期。

⑤陈思和:《脚步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第143页。

⑥陈思和:《从广场到岗位》,文津出版社,2024,第274-275页。

(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京津冀文脉谱系与‘大京派’文学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8ZDA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