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影视美学建构的道、术、象
作者: 徐兆寿中国影视美学的概念提出已经很多年了,也有不少名家的著述。早在1998年黄会林先生就在《当代电视》杂志上著文,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中国影视美学的建设。那时,她认为,“电影电视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广最快、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①。中国已经是第一电视大国,但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应当重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影视工作者应当“构建和拓展蕴涵中国民族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国影视美学’”②。进入新时代以来,一方面影视媒介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手机、短视频作为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后,影视艺术已经全方位地介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比起1998年时已经发生了巨变;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所提倡和实施的方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已经取得较大成就,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界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时代面前,中国影视美学的范式、方法论以及精神价值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完成的理论任务。当然,这样的建设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又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变动不居之中。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元典,被人们称为“群经之首”“万经之源”,也就是说它是中国所有文化产生的根本与来源,主要是因为它揭示了中国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律。它由三个方面构成:象、术、理,指任何一个事物可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即形象、数术原理和其精神价值。比如,汉字具有音形义三个方面,被认为是目前人类语言中保存原始意义和信息最完备的文字,其实汉字还有一个方面被长期忽略,即其数理。这方面常常被民间用于测字、取名等用途,但学者多不懂,认为是迷信,所以有意将其忽视。数术亦可指构成事物的语言、方法、原理,是器的层面。汉字的这三个方面究其根本,仍然是《周易》所讲的三个方面,只不过多了一个名字而已。今天我们来看任何一种事与物都大体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换言之,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建构一个事物,便符合中国文化的基本原理。本文试从中国文化的道(义理)、术(方法)、象(精神形象)三个方面来讨论一下,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学者能够从中国文化自身的结构出发,来构建中国影视美学。
一、中国影视美学之道
道,在古代指关于天地和事物运行的形而上的思想、精神和价值。“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③大概的意思是道与器本来是实践的,完善的,可以观察的,但因为乾坤两道被毁,所以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被形而上学后称为道,指道的义理和规律部分,而另一部分可称为器,如器皿、道具等,是其构成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再简单一些说,道指贯穿在人与事物中的精神,而器是供道使用的“肉体”、形具。讨论中国影视艺术,亦可从这两个方面去讨论。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造,而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1905年产生。显然,这样的媒介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一如今天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媒介。很多人认为,电影是工业技术,但还有很多人认为,电影是艺术。这仍然是道与器的分别。当我们把电影当成艺术时,绝大部分意义上体现了道的存在,而当我们把它当成工业技术时,就简化为器。当然,任何一种器上,也仍然体现着道的痕迹。这就是庄子所讲的道存在于“屎溺”中的原理。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讲,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去认识和构建。
(一)崇尚自然的天人之道
电影是第七艺术,被称为综合艺术,但因其从照相技术发展而来,所以影像为其基本语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自古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尤其是古典文学,写人先要写天地间的景物,然后才是人。比如《诗经》中的《关雎》,先写关雎在河之洲,然后才是淑女和君子出场。这是天人合一。再比如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等写的古典诗词,大多数时候都是状物达情,用自然界的景物来表达人物的情志,也是天人合一。西方诗歌中也有这样的传统,如古希腊诗人萨福的一些诗,再如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等人的诗。但是,这样的诗歌并不多,西方诗歌从《荷马史诗》开始到莎士比亚再到拜伦等,一脉相承的传统是写人和神,且多是直抒胸臆。这样的表达方式还表现在绘画上。中国的绘画多以山水、写意为主,山水为主要的背景,很多时候占比较大,人恰切地处在山水之间。这也是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呈现。但西方绘画与雕塑等皆是写实为主,即使有天地山水,也以突出人为主。
这样的表达方法自然也体现在影视中。有一点首先要厘清。电影是舶来品,其内容与形式多学习西方电影。同时,从五四以来的文学也学习西方近现代文学,一方面对古典文学进行革命,几乎中断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那种先写天地万物的文学被定性为“山林文学”;另一方面学习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开了一条新路,文学成为革命的“利器”,成为先锋力量,且倡导直接写人,把人从礼教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的人、大写的人、平等的人。如此一来,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方法与精神被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新的革命精神取代。不仅如此,西方写实的绘画艺术也在取代写意的传统绘画艺术。中国电影起初是模仿戏剧而成,在左翼电影产生以后,电影也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革命任务来。《白毛女》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但是,中国传统文学和绘画艺术的精神还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很多艺术家,毕竟它们还在教科书和图书馆甚至市场上可以看到、学到,所以一些艺术家仍然在用传统的方法来表达新社会新时代的精神。比如在文学上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杨礼赞》、刘白羽的《日出》、杨朔的《泰山极顶》等一大批状物写景的散文,且流行一时,成为范式。电影也一样,导演们仍然不忘在对人物进行塑造时加入景物描写,如《白毛女》中那些劳动和丰收的场景,那些与人物精神和情绪相一致的天地之状。
到了新时期后,一批电影人不满于电影的工具主义倾向,提出电影不仅仅忠实于文学改编中的文学主题,而且要进行电影语言本身的探索,于是《黄土地》《天云山传奇》《那山那人那狗》等电影便应运而生。这是重视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尤其是重视重新把人置于天地万物之间来状物写人,重新回到了天地人三才之道。新时期以来,电视也开始发展起来,于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这样一批用镜头来叙述中国自然风貌的电视作品脱颖而出。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把人置于天地自然中来思考人、社会、国家命运的影视作品,就是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动物世界》,展现了动物界的众生相,这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属于天然之类,从中可深入洞察人与动物的异同。这正是古代中国文化讨论人与动物之不同的地方,古之圣贤把人从动物界中解放了出去,以礼乐伦理建设道德文化,赋予人精神的品质。这也是西方现代性文化中讨论人与动物相同性的地方,现代性精神从达尔文开始逐渐否认人与动物的不同,强调人与动物的相同,把人性建立在动物性之上,从而把古代人类构建的精神大厦逐渐解构,导致人类失去了方向,所以西方现代文学着重描写人的欲望,否定人类的道德品质,试图以此来探索人性的本质,结果本末倒置。
21世纪以来,随着影视技术的快速提高,拍摄美景成为影视创作者的一个追求。如电影《卧虎藏龙》既是自然之道,也是人文精神,两者相得益彰,充分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再如电影《可可西里》《冈仁波齐》《七十七天》等对青藏高原上的雪山、草原、峡谷、无人区的描述,展示了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与其相一致的高原上的人,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彰显。而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影视剧没有涉猎的天地美景都拍了个遍。如《第三极》《伊犁河》《祁连山——我们的国家公园》《守望秦岭》《美丽中国》《航拍中国》《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以微观和宏观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中国乃至人类各地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景观。这些纪录片再一次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崇尚、热爱,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天人之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都认同的大道,即人处于天地之中,在对天认识、认同的前提下崇拜天、认同天道,并以此来构建天人合一的大道。这也正是“文以载道”的真实内涵。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认为,天人之间的关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丧失,人从相信天道逐渐演变为不相信天道了,所以天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也要经历春天之发芽、夏天之生长和繁茂、秋天的收获和萧瑟以及冬天的肃杀与枯萎,然后又会迎来春天,所以仍然可以“重续天人之际”。这种道法自然的天道观和方法论可以帮助中国人从容应对社会的各种演变。五四以来,我们在认识自然、认识人本身这个天然之“物”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把人首先从天人关系中拆解出来,依照达尔文的思想放在整个动物界中重新认识,然后又通过科学等手段对宇宙的产生进行了无限探索,对人的情状进行各种实验研究,目前,这样的探索和实验仍然在进行之中。这样的探索,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既是对宇宙物理世界的规律性总结,也是对天道的物理性探索,这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天地自然的宏观探索是一致的。比如,隋代萧吉的《五行大义》,讲的就是气候、时间、方位、土地、动物、植物在不同季节中的表现,总结出一套万物相和、时间和空间相生相克的规律,国家、社会和人都遵照这样的规律来构建制度和行为处世。但目前进行的西方科学式的探索已经遇到了瓶颈,开始拐弯,如对量子力学的科学探索。它既是科学探索的习惯性活动,同时也是观照人类精神活动的探索。这样的探索启示,人类最终会返回道德伦理的探索,仍然会回到天人合一的方法论中。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复兴之中,中国人的生态文明也在建设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将成为中国文学艺术重建的主体性思想资源,也将成为启示西方世界和全人类重构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阿凡达》,是站在东方智慧的视角下,用奇特瑰丽的想象展现了一个奇幻、美丽的天人合一的世界。那里的自然界还是人类神话时期与人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世界,那里的人也与自然界的万物和谐相处,但这一切又与今天西方世界的殖民主义、工业主义和技术主义思想格格不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生态科幻电影,是对西方世界乃至全人类生态世界的一次反思。它也昭示着与此相一致的东方智慧可以进一步发扬光大,重新审视西方世界仍然处于强势的殖民主义、技术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重建人类生态文明。
(二)天人合一的人文之道
《周易·上经·贲》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④在中国文化看来,天地有阴阳,天为阳为刚,地为阴为柔。刚与刚是对立的,柔与柔也是对立的,而且“独阴不生,孤阳不长”⑤,只有阴阳才能相济相生,这便是刚柔相济的天道原理。是谓天文。上古圣人对此进行总结,故有“一阴一阳之谓道”⑥。然后象天立人,创立人文。天为乾,乾道成男;地为坤,坤道成女。阴阳乃天地之伦理,故有男女夫妇之伦理。乾坤运化又生出其他六个卦象,分别为三男三女,于是又有了辈分和下一辈的男女夫妇逻辑。如此便有了家庭、社会,社会的伦理就这样根据天地的伦理而形成了。伦理确定,人便有了羞耻心,道德便产生了。有了伦理和道德,文明便产生了。文明是制止人情乱象的准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人文之道。《文心雕龙·原道》篇讲的大体即此理也。
《关雎》中先讲天地间关雎的情状,据一些学者研究,关和雎是一对雄雌鸟,它们之间的相和相爱乃天地之伦理,自然之道也,然后君子与淑女又是一对人间的情侣,君子为阳,淑女为阴,故君子主动去求淑女之爱。两人之间因爱而产生各种情状,既是天然之情,阴阳和合,又是人文之情。此谓天人合一。这是先秦时代对上古思想的继承。《诗经》里面的诗歌大体都是如此,先讲天地间的风物,然后再写人,风物与人产生高度的共鸣与共和。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⑦
这样的天人合一传统在现代影视中也仍然被自然地继承了下来,比如,《白毛女》中,所有的风景都有表情和情绪,都是与人物的命运和情绪高度结合,成为叙事的有力辅助。电影《白毛女》是一部革命的诗篇,里面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都处于一种对立和对抗的情绪与价值状态,而那些山水、麦田等风物都表现出与女主人公的情绪一致,随着女主人公的变化而变化。再如,《卧虎藏龙》高度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那些树木,那些山水,那些大漠荒原,都成为表现主人公精神的一部分,同时,里面的人物如李慕白、俞秀莲在修武道的过程中,逐渐都体会到人要向自然学习、要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在武当山上,他们的身形与树木协调一致,飞翔于树林与山水之间,化为自然的一部分,李慕白也以此来教育玉娇龙。这里是道家修行之地,也是他们精神的归宿。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整体性,人不仅仅是生活在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之中,还生活在天地自然中,这是中国文化讲究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原理。人在社会关系的冲突中找不到和解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多会来到山水之间,寻求自然之师的启示,得到精神的和解。在由金庸、梁羽生的小说改编的一些武侠片中,主人公在受到外部严重打击或身受重伤时,在面临最艰难的时刻,会无意中来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或学习天地自然之道,或受高人指点而开始向自身的精神内部探索,获得中和之道。当他获得这样的智慧之后,对武术和万事万物的认识,对仇人和外部对抗力量的认识,都得以有效化解。他或者放下自己执着的仇恨,或者谅解对方,或者获得更加高超的武术替天行道。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使人总是追求向自然学习,追求中和之道,在自身内部来解决一切问题与自由、存在的难题,而不是像西方文化那样非此即彼,或执拗地从外部世界来处理问题。我们看到的大多数西方的战争片、动作片、警匪片等,都是看到正义战胜邪恶时而将邪恶势力铲除干净,就像西医在治病时总是以消灭癌细胞为方法。中医则不同,癌细胞也是生命,所以扶正祛邪,寻找正义力量,将癌细胞压制。这是为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中曰:“万物负阴而抱阳。”⑧《周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清人程允升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有的事物都是阴阳合体。邵雍在《渔樵问对》中谈到君子与小人时也言:“君子禀阳正气而生,小人禀阴邪气而生。无阴则阳不成,无小人则君子亦不成,唯以盛衰乎其间也。”⑨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相互制约的存在,提倡君子时不可把小人消灭。所以,中医是讲究阴阳平衡,而不是把一方消灭。所谓“邪不可干”,是指把邪镇压住了,而不是将其消灭了。这样的方法也常常在中国的影视中出现。中国人喜欢大团圆与这样的整体观和阴阳平衡观是一致的,西方人喜欢悲剧是因为它缺乏这样的整体观,所以总是以悲剧的形式激发人们的情志来寻找那些缺失的东西,以此来平衡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