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形象、革命历史与民族精神

作者: 仵威

红色民族歌剧《拔哥》在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上,作为入选的18部新创剧目之一,引起观众强烈反响,掌声雷动、好评如潮。作为唯一的一部由少数民族自治区选送,由艺术类院校自编自导自演的创作的剧目,获得了中国歌剧节的优秀剧目奖荣誉。同时,该剧还获广西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八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荣誉。可以说,歌剧《拔哥》主题鲜明、演员出彩、历史感强,是近年来优秀的红色题材民族歌剧之一。

一、根植革命历史,重述先烈事迹

(一)剧本创作汲取革命史实

中国共产党党史里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其中存储着人们共同的、不能忘怀的历史记忆,不同革命时期的红色英雄人物能够唤醒民族强烈的历史记忆,振奋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感悟革命先辈在生与死、血与火的激战中为国家、民族牺牲奉献的伟大精神。民族歌剧《拔哥》就是以革命英烈韦拔群的英雄事迹为原型,他是早期农民运动中与毛泽东、彭湃齐名的革命领袖,“拔哥”是广西人民群众对韦拔群的亲切称呼。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广西右江地区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坚持武装斗争,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右江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我国早期农民运动先驱。

《拔哥》的主编团队通过调研人物背景、专研百年党史、结合人物传记,选取他从贵州讲武堂回到家乡闹革命直至他壮烈牺牲这一时间段内三打东兰、创办农讲所、创立共耕社、领导百色起义以及留守右江根据地直至牺牲的典型事迹为剧本创作的根本依据。在剧情结构上,通过将典型事迹艺术化,以“愤世不平”“星火东兰”“再造山河”“共耕为民”“大义皓月”“碧血忠魂”六幕的故事板块进行呈现,使庄重的革命历史变得鲜活,让民族英雄韦拔群从历史走向舞台,描绘出右江地区人民与英雄斗志昂扬的革命热情以及撼天动地的英雄气概,再现当年革命事迹,重温党史感受精神伟力,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为更好地做到革命史实与歌剧艺术化呈现的结合,剧中多次引用了韦拔群生前所创作的诗歌及散文作为歌词,如唱段《敬告同胞书》中“各位同胞请听聆,群愤世事之不平,所见军阀争地盘,所闻弱肉被欺凌,救我同胞于水火,唯有团结闹革命”便是引自韦拔群牵头的11名“改造东兰同志会”成员在列宁岩发布的《敬告同胞》文告。经过艺术加工后,其雄壮、振奋的旋律以及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歌词,通过歌剧舞台上的豪迈歌唱,让韦拔群同志的家国情怀与革命信仰得到了直观的呈现。

(二)歌剧排演弘扬红色精神

中国民族歌剧有着得天独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①,尤其是革命、抗战主题的民族歌剧,在歌剧的排练过程中,参与者可在创作或排演的过程中受到创造性的、生动的思政教育,在展现剧中的革命岁月、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角色情感的创作过程中,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感受精神的洗礼②。民族歌剧《拔哥》以广西艺术学院为创编主体,集合全院各级部门及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其排演过程也是思政教育的过程,以第二课堂为形式,将歌剧中的民族元素、革命元素融入排演过程中,通过主创主编教师团队带领参演人员进行剧本研读、表演示范等形式,推动学生更好地带入角色,感受剧中人物的性格,培养学生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坚韧不拔品格,对革命传统的价值体系产生认同,进而主动传承和发扬③。

例如剧中《快乐事业,莫如革命》唱段最后,需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唱出“若问天下何事最快乐?快乐事业莫如革命!”借此表达出东兰革命武装队伍响亮的革命口号“快乐事业,莫如革命”。要做到热情饱满,就需要让参演师生以角色代入的形式,先对农民遭受压迫的故事发生背景进行充分了解,由此认识到革命武装队伍的重要性,最后激发对革命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类唱段的排演过程中,便形成了以演促学,形成学生对革命事业的切身体会与高度认同,落实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与目标。

二、巧设戏剧结构,凝练革命事迹

(一)拱形结构架设剧情框架

《拔哥》以韦拔群的革命事业发展为主线,以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开,讲述了韦拔群带领张云逸、陈洪涛、蓝小勇、秀梅等人反抗东兰当地地主恶霸,在开办农讲所后解放东兰县城,在右江成立红色革命根据地并坚守直至牺牲,向观众描绘出一段热血悲壮的英雄事迹。

剧情呈现出拱形结构。在全剧六幕当中,前两幕充分描绘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逐步上升的冲突对峙,第三幕剧情以及情感基调达到最高点,第四幕延续高昂热烈的剧情,最后两幕逐渐下落,在最后一幕的英雄就义后落下帷幕。

从全剧视角来看,韦拔群从带领人民反压迫到学习武装知识与革命先进思想,前两幕都在为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与解放东兰城做足准备,第三幕的开场便以战斗的形式,点燃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炮,并在战斗胜利后,以唱段《热烈而生,热烈而死》进一步推动剧情至最高点。而后随着革命阶段性胜利,后面两幕剧情回落,开始出现革命队伍分别的情景,并在最后一幕,通过对韦拔群牺牲的描述,使全剧在悲壮与愤慨中结束。这种剧情的拱形结构,借以本剧线性叙事的特点,既将韦拔群心系人民,热爱革命的主题更加深入和有力地传达出来,充分地强化了本剧的主题与意义,表现韦拔群这一真实历史人物的辉煌人生,并通过六幕的拱形结构,将剧情更加紧凑地连贯起来,高低错落地形成了本剧内在的和谐感与完满感。

(二)乐戏一体围绕中心叙事

居其宏先生提到,与其他戏剧品种相比,歌剧的特殊性就在于音乐是其戏剧特性得以展开和呈现的主导元素④。在歌剧中,音乐与戏剧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为歌剧的呈现相辅相成。《拔哥》贯穿着这一歌剧创作要旨,突出了音乐在本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音乐与剧情融合揉捏,实现了乐以戏为体、戏以乐为导,音乐与剧情的紧密结合。

在唱段的布局上,与剧情走向步调协调,形成了乐戏一体的结构特征。《拔哥》全剧分有六幕,共39个唱段,每幕的唱段与剧情表达内容相呼应,既通过唱段来丰富剧情发展,增强剧情表现力,也运用唱段凝练剧情内容,凸显蕴含在故事情节之中的精神内涵。

由图1可知,在全剧拱形高点的第三幕,利用拔哥、蓝小勇、蓝老爹、秀梅等多个角色,描绘了英勇战斗、烈士就义、思念佳人、投身革命等多个场景,体现出本幕剧情内容的高密度、多场景的特点。在唱段布局上,呈现了9首唱段,是单幕唱段最多的。为了与高密度、多场景的剧情发展相协同,本幕也充分发挥独唱、二重唱、小组唱、合唱等不同形式,多样化地呈现出剧情发展。

通过唱段凝练剧情内容的方式,能够收束剧情线条,凸显剧情重点,并注重刻画某一类角色的突出特征且加以扩大。在最后一幕中,随着主角韦拔群的壮烈牺牲,本该大书特书的牺牲场景,理应丰富刻画英雄人物的离去与人民的悲痛,但未占据过多笔墨,为服从整体戏剧结构,仅用一个唱段《仰天长啸裂苍穹》便交代清楚,弱化了英雄本身的离去,进而高歌“热烈而生,热烈而死”,身故魂在,让英雄的精神得以延续,使音乐与剧情表达合二为一。

三、立足民族歌剧,呈现多元融合

(一)舞美设计彰显八桂文化

中国民族歌剧核心特征是能将其民族元素在剧中予以体现,讲述民族奋斗历史、传播民族文化、传递本民族优秀文化蕴含的价值观、艺术观与审美观,扎根于本土文化中,最终形成民族特有的歌剧特点。《拔哥》的舞美设计,将民族元素拆解融合,以虚实结合的舞台布景和画龙点睛的服装道具,呈现出孕育在广西东兰地区民族土壤上的一出革命大戏。

为描绘出当地风貌,剧中采用岩石状外饰的梯形舞台陈列在舞台中央,并在旁边放置广西地区常见的木棉树,同时结合LED背景屏幕,将当地群峦叠嶂、山清水秀等远景与生动形象的近景舞台虚实结合,营造切身实地的舞台效果。在此基础之上,舞台布景借物言心,在全剧的开端,春妹歌唱时站在一片巨大的红绸布上,红绸布从上落下,布面上的波纹宛如水面的涟漪,这象征着壮家的母亲河——红水河,河水周而复始,奔流不息,点明了本剧中东兰人民红心永照,奔流向党的精神,将红绸幕布这一实物布景,予以了更加深刻的意象,成为象征着东兰人民的红水河与革命希望的红色旗帜。

服装道具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点,在本剧的舞台美术上,不仅紧扣东兰红色革命史实,还体现出当地壮族的文化与革命新文化之间的交融。在开篇第一幕,代表着当地人民群众的蓝老爹、春妹等人,从始至终均身穿壮服,头戴壮帽,营造出浓厚的壮族文化氛围,韦拔群作为带着革命斗争思想学成归来的先进思想代表,身着中山长衫,与身穿壮服的蓝老爹等人形成对比,以示带领壮族人民走向党,走向新的解放。剧中的道具也发挥着升华民族文化与革命文化的重要作用。如壮家女儿绣制的红旗、壮族的竹筒糯米酒等,这些道具在舞台的各幕当中如星棋罗布般呈现,铺陈出壮族人民走向解放的宏伟叙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一把红绸柴刀。剧中蓝老爹的二子却不幸牺牲,蓝老爹在表达哀思与痛苦的同时,拔哥也递上了的象征着二子革命精神的道具——一把带着红绸的壮族柴刀,将柴刀递给蓝老爹后,蓝老爹将红绸为三子蓝小勇系上后,象征着革命火种的再一次延续。

(二)艺术创作汲取壮族民间音乐

民族歌剧往往会使用当地语言,以熟悉的语调、感人至深的情节,使观众对歌剧剧情及其角色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本剧在音乐方面上亦汲取壮族地区民族曲调,如以盐入汤融入民歌元素,融会贯通巧用民间腔调,唱出了八桂大地的嘹亮歌声。

剧中为了更好地呈现出壮族的风土人情与民歌民谣,在音乐创作上巧妙融入了广西当地民歌,以广西脍炙人口的民歌《红水河有三十三道弯》为核心,在调式上沿用D羽调式,并将歌谣的主题动机经过重新构思编排以及配器改编,创作出《天上有颗北斗星》《东兰有田共同耕》等优秀唱段。正因如此,在本剧开场时春妹以高亢嘹亮的民族唱法,唱出《天上有颗北斗星》,能够立刻营造出浓厚的广西壮族地区的民族氛围,奠定本剧民族基调。

在第二幕中,红军青年战士蓝小勇与春妹的唱段《我是村里弹弓王》也以男女对唱的方式,将蓝小勇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勇气与斗争意识展现出来。这种男女对唱并非只是你来我往的简单轮唱,而是采用了广西当地民歌演唱的一种形式——对歌,蓝小勇与春妹通过对歌,将壮族青年投身革命的雄伟壮志与壮族地区音乐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音乐风格,象征着革命征途中的乐观浪漫主义精神。

广西民歌当中,演唱者还会以类似衬字的方式,在每句歌词最后,加上“哩莲花、莲花咯”或“啵啰嚯”,形成鲜明民族风格,这种演唱形式往往也因衬字“莲花落”得名。在剧中,春妹与蓝小勇分别领唱的《喜鹊枝头叫喳喳》以及《敬酒歌》中都使用了这种衬词唱法,声音嘹亮高亢,感情活泼热烈,加上壮族的民族乐器铜鼓、芦笙等伴奏,辅之以相应的铜鼓舞、芦笙舞以及绣球舞,展现出壮族人民载歌载舞、真挚淳朴的民族特性。

本剧的语言设计中,也精心体现出当地民族特征。剧中的部分台词使用桂北地区的方言——桂柳话。例如在第二幕的农讲所成立开班时,墙上挂着的对联上写着“要革命的站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便运用了当地对于“站过来”的本土化表达“站拢来”;同样使用这种方言词语的情况还出现在蓝小勇参军时,与春妹对唱《我是村里弹弓王》,春妹称“我从来没见过如此能吹牛的瑶族仔!”以及蓝老爹对蓝小勇的称呼“小勇,你这长不大的娃仔”,运用了广西地区与青年人或年幼者的简称“仔”,均体现了当地方言的民腔民调。

四、结语

民族歌剧《拔哥》基于早期革命领导人韦拔群的革命史实,以艺术化的形式将他带领广西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系列事迹予以呈现,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文化意识,推进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和英雄人物的推广,创作出具有红色性、民族性以及思政性的优秀剧目,为中国民族歌剧舞台献上了一颗绚丽的明珠。

舞台艺术是一个需要随着实践不断打磨的艺术⑤。作为一部新创歌剧,《拔哥》在史实的基础上,对于戏剧冲突的刻画还存在进一步丰富的空间。相信经过广西艺术学院老中青三代教师的不断打磨与不断实践,《拔哥》在未来会更加完美地呈现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

【注释】

①苏丹:《中国民族歌剧唱段在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中的运用研究》,《当代音乐》2022年第12期。

②马亚囡:《“润物需有声”——红色歌剧排演在高校声乐课程思政中的实践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22年第6期。

③邓兰:《音乐教科书与国家记忆的诗性塑造——论革命传统进音乐教科书》,《艺术探索》2023年第5期。

④王次炤:《关于“民族歌剧”和“原创歌剧”的讨论》,《音乐研究》2021年第5期。

⑤栾凯:《攀登艺术高峰 不断开拓创新——民族歌剧〈沂蒙山〉创作谈》,《人民音乐》2019年第5期。

(仵威,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文化复兴视域下古体诗词与文艺兴桂在声乐作品中的结合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24KY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