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的艺术颂歌

作者: 苏黄菲菲

在当今文化艺术繁荣多元的时代,民族歌剧作为一种融合音乐、戏剧、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目光。其中,民族歌剧《柳柳州》作为一部深刻反映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的力作,不仅生动再现了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柳州)在柳州(古称龙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而且巧妙融合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并将唐诗乐府与广西民族山歌交织碰撞,自创排以来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赞誉。该歌剧以柳宗元被贬谪至柳州后生命最后四年的相关事迹为题材,咏叹一位著名历史人物内外兼修的作为与心志。民族歌剧《柳柳州》是一部成功的舞台剧作品,是“新时代文化艺术精品与时代同频共振、携手发展的结果”①。该剧成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人物的魅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独特又引人深思的中国文化画卷,并在多个重要戏剧奖项中斩获殊荣。2024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2024—2025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名单(10部),民族歌剧《柳柳州》入选。尽管《柳柳州》在创作和演出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其价值远不止于此。我们通过深入剖析此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探讨其在挖掘与传承柳宗元等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如何以现代艺术的形式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诠释,使之实现创新发展,从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官为民役”:中原文士对民族地区的治理

民族歌剧《柳柳州》以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为主角,形象地展现了他在被贬至柳州后,如何将“官为民役”的理念付诸实践,为民族地区带来治理上的深刻变革,即“梦断长安也要担当作为、济世救民”②。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兼具古典浪漫主义与诗化现实主义的历史题材剧,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原文士如何融入并治理民族地区的佳作。剧本从柳宗元与刘禹锡在灞桥相别的场景开始。柳宗元虽心怀北上长安的未竟之志,但面对即将赴任的柳州,他仍清醒认为:“纵然是来路归途扑朔迷离,北望长安,此心不改。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为民役,方显真心。”这一段内心独白,不仅道出了柳宗元个人的远大抱负与对现实的无奈,也阐明了他推崇的“官为民役”的治政理念。在剧中,柳宗元屡次借由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官为民役”的透彻理解。初到柳州,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他感慨道:“此地虽远,民心可鉴。吾辈为官,非为权位,实为百姓谋福祉。官为民役,非虚言也。”这段独白深刻展现了柳宗元以民为本的治政理念,以及他淡泊名利、心系苍生、勇于担当的公仆精神和高尚情操。剧中,柳宗元在柳州实施了他的治理策略。其一,传播儒学,教化民众。他上任后重修文庙,兴办学校,并亲自授课,大力传播儒家思想,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他认为“儒学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吾虽处蛮荒之地,亦当播撒文明之种,以期开花结果”。希望通过传播儒学来教化民众,提升民族地区百姓的文化水平。他参与规划工作,并广泛动员百姓共同参与。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柳宗元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官为民役”执政理念,通过实际行动改善民生、提升民智的执政实践。其二,废除奴隶制度,释放奴婢。这一举措使众多长期遭受压迫的奴婢得以重获自由,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彼为天下者本于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吾辈为官,岂能视百姓如草芥?”不仅彰显了柳宗元深厚的仁政思想——减轻民众苦难,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也是他“官为民役”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他深知,只有让每一个百姓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尊严,才是官员的责任。其三,开荒挖井,发展生产。面对柳州的贫瘠与落后,柳宗元认为“民生为本,食为先。无水无田,何以安民?吾辈当身体力行,为民谋福祉”。他带领民众开荒种地,挖掘水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与此同时,柳宗元还倡导并亲自参与种柑植柳活动,不仅美化了当地百姓的居住环境,也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绿树成荫,柑果飘香。此等美景,亦能富民。吾愿以此微薄之力,为柳州添一抹春色。”此外,在疫情肆虐时,柳宗元组织医疗救助工作,为民众送药治病,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疾疫无情,人有情。吾虽非医者,亦当竭尽所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这些看似平凡的施政措施背后,实则蕴含着柳宗元深远的治理智慧。柳宗元通过这些举措,一方面改善环境,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激发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了民族地区的凝聚力。这些举措无一不体现了“官为民役”的治政理念在民族地区治理中的具体运用与成效,彰显了柳宗元作为地方官员深切的民本情怀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在民族歌剧《柳柳州》中,柳宗元由“北望长安”到“利安元元”再到“我的长安是柳州”的情感变化,完成主题的深化与升华。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他个人仕途的坎坷,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官为民役”理念的坚守与实践。剧中多次通过柳宗元的内心独白和与他人的对话,展现了他对为官之道的深刻理解。如他所说:“夫为吏者,人役也。”这句话掷地有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政府官员的本质角色应是服务于人民的公仆,而非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柳宗元在柳州怀“利安元元”之心、施“官为民役”之行的高尚“官箴”,他的“吏为人役”的为官之道,其现实意义是极其深刻的。其实,柳宗元早在其《送薛存义序》一文中就指出官与民的关系及官员的职责:“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③老百姓为国家纳税,从他们的收获中抽出十分之一来养活官吏,希望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这种关系,在本质上与现代民主政治政体的雇佣关系相一致,即老百姓通过税收支持政府运作,而政府及其官员履行为民服务的职责。而现在有些官吏拿了百姓的钱,非但没有尽忠职守,甚至监守自盗,窃取他不该得到的分外之利。“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如果官吏明白这层道理,怎不心怀敬畏而行事谨慎呢?又怎不珍惜手中的权力做到无私为民呢?那么,在这样一种认知指引下,会让官吏在处理日常政务的过程中,关心百姓疾苦与需求,以“民之所欲,我必行之”为工作准则,确保每一项决策和行为都符合百姓的期望。在柳宗元的治理下,柳州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的“官为民役”理念也在施政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而这部歌剧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让我们领略到中原文士在民族地区治理中所展现的非凡智慧。同时,这部歌剧也对当下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升和官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提醒我们,作为人民的公仆,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官为民役”的理念,始终将群众利益置于首位,通过不懈的奋斗,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民族歌剧《柳柳州》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民族歌剧,更是一部宝贵历史的记录,深刻反映了中原文士在民族地区的丰富治政经验。它让我们看到了柳宗元“官为民役”思想的伟大光辉和深远影响。

在剧中,柳宗元忍辱负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勤勉不懈的超凡境界修养,这种高尚品质的根源是其对道统的坚守。正是这份坚守,才驱使他全力以赴、无怨无悔地治理柳州。像柳宗元所秉持的君子道统,是一种心系大众、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充分体现了“民为邦本”的精神典范。因此,像柳宗元这样拥有伟大人格的知识分子,其精神层面的高度“虽帝王将相不能比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歌剧《柳柳州》深刻诠释了“官为民役”的民本思想。柳宗元被贬柳州初期内心固然有其愤懑之情,然而其内心矛盾在他抵达柳州之后就发生根本上的转变。至此,柳宗元把治政柳州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他不仅提出有效治政之策,还将每一项措施精准施行。他在柳州任刺史期间的治理实践,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中原文人的智慧与情怀,也为我们今天在民族地区治政策略带来相关的启示。柳宗元用自己“官为民役”“为天下者本为仁”“造福于民”的理念和实际治理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官员应当心系百姓、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把“官为民役”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和行动指南。

二、民望所归:

民族地区百姓对中原文士的接纳与尊重

“矛盾”作为戏剧舞台表达的核心元素之一,它是戏剧发展的动力,也是帮助和引导观众在舞台范畴内明确认知和接受的关键符号。在民族歌剧《柳柳州》中,柳州当地百姓从开始的疑虑、观望,到以质朴的语言和温暖的行动,充分展现了对贬谪至此的柳宗元的接纳与尊重。他们视柳宗元如亲人,有言云:“柳大人来了,咱这地儿有了盼头。”百姓们用真诚的笑容和热情的款待,让柳宗元感受如同归家的温暖和慰藉。从热心为他送上亲手烹制的美食,到在困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支持,无不体现着广西当地百姓对这位中原文士的爱戴。这种深厚的情谊,生动地演绎了民族融合的动人篇章,让中原文士与广西当地民众亲如一家。在民族歌剧《柳柳州》的深情演绎中,我们不仅被柳宗元的文学才华与高尚情操所打动,更深刻感受到广西当地百姓对这位贬谪官员的深切接纳、尊重与爱戴,展现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温馨画面,以及中原文士与广西民众亲如一家的深厚情感。剧中,柳宗元初到柳州,面对陌生贫乏的生活环境,即便内心充满了孤寂和落寞,但一句“吾虽贬谪至此,然心系苍生,愿以微薄之力,惠及一方”,道出了他虽处逆境仍不忘为民造福的坚定信念。而当地百姓用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歌谣这种最质朴的方式回应了柳宗元满怀为官的深情,唱出了:“远来的官人哟,你是我们心中的灯,照亮了这片土地的希望。”质朴温暖的民歌表达,跨越地域与文化的鸿沟,给予柳宗元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和慰藉。

剧中通过一系列生动情节,展现了广西百姓对柳宗元的接纳、尊重与爱戴。在治理柳州期间,柳宗元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他兴办教育,改革陋习,鼓励农耕,使柳州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解救螺蛳妹和解除瘟疫一事中,柳宗元和以峒佬为代表的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为了解救螺蛳妹,柳宗元以理相争,终获众人理解;为了解除瘟疫,柳宗元愿意与峒佬打赌,最终也获得峒佬的支持。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首领对柳宗元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表示柳大人其实是他们的恩人。这样的称呼,不仅是对柳宗元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作为中原文人与广西民众情感交融的象征。这样的情感具有跨越时空的能力,正如宾阳等所说:“本剧的主旨内涵、人物塑造和形象意义都已经超脱对古人的敬仰,而与时代同频共振,深邃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强大饱满的情感力量让观众深受触动。”④民族歌剧《柳柳州》不仅是一部讲述历史人物的歌剧,更是一幅展现中原文士与广西当地民众亲如一家的美丽画卷。在剧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看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柳宗元用他的智慧与爱心,赢得了广西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而广西百姓则以他们的淳朴与热情,回馈了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原文士。这种跨越地域的情感共鸣,让民族歌剧《柳柳州》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

总之,民族歌剧《柳柳州》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和生动的情节展现,深刻揭示了广西当地百姓对柳宗元的接纳与尊重、爱戴之情,展现了中原文人与广西民众亲如一家的美好景象。该歌剧不仅是对历史人物柳宗元的缅怀与颂扬,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生动概括,符合新时代的中国式艺术审美,顺应了艺术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的要求”⑤。

三、和谐共生:民族交往融合的生动诠释

民族歌剧《柳柳州》以其深邃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展现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壮丽图景。李宝群在《观民族歌剧〈柳柳州〉》一文中指出:“观看民族歌剧《柳柳州》,给观众留下的一个突出印象是全剧具有非常强烈、鲜明、浓郁的民族性。”⑥其实,《柳柳州》中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舞台呈现的外在形式,如山歌演唱、民族服饰展示等,还体现在其传达的民族融合理念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剧本中的语言和情节,来深刻感受其民族融合的生动写照。情节一:“歌从心出天籁音”,共庆节日。在民族的节日庆典中,柳宗元与百姓同歌共舞共庆佳节。这一情节生动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习俗相互融合,增强了彼此间的理解和认同。在这样的氛围中,柳宗元一扫心中的贬谪心态,由衷感慨广西山歌如同天籁:“几曾见过这舒心的欢乐情景?几曾听闻这美妙的天籁之音?轻拂去旅途的劳顿,暂驱走心头的愁云。”这一情感转变经历,标志着柳宗元被广西的人文底蕴、音乐韵律和民族风情所感染,从而触动了他迈出推动该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第一步。情节二:教育普及。柳宗元意识到教育对于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性,于是兴办学校,鼓励各民族儿童共同学习。剧中,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柳宗元妻子唐月教他们写字。该情节也和历史记载相符,柳宗元重修文庙,留有《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一文。情节三:当地少数民族厨娘桂姑被作为监视者有意留在柳宗元身边。自第二幕开始,桂姑是带着偏见和监视的任务接近柳宗元,然而在持续的接触与交流过程中,桂姑逐渐被柳宗元的心怀天下,关心百姓疾苦的高尚情操所打动,最终“误会”解开,桂姑转而全面肯定柳宗元。这戏剧性的情节发展,实际上是柳宗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更进一步加深和理解的具体表现。结尾部分:柳宗元的形象被象征性地转化作石碑,获得众人一起祭祀。这一场景标志着柳宗元经由自己的努力付出之下,柳州官员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由最初的冲突到最后和谐相处的转变。这一成果的呈现有赖于最后一幕的独特设计:柳州官员、百姓围在柳宗元身后呈现一个象征团结的圆圈,代表他们对柳宗元有着共同的敬仰与怀念之情。由此可见,民族歌剧《柳柳州》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戏剧张力的故事情节,将民族融合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该剧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鲜明的信息:无论个人出身何处,只要心怀大爱,勇于交流,就能共同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