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梦人到筑梦人

作者: 阮国偲

小时候,我经常躺在家乡的小院里,透过屋顶未修好的缝隙望向天空。那些漏下来的星光,就像一双双眼睛,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世界,也注视着年幼的我。屋顶的茅草随着风轻轻摆动,而我的目光穿过那些晃动的枝叶,追随着星星的轨迹,仿佛在寻找一个答案。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星星会在那里发光?为什么人会在这里生活?我又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那片被星光洒满的童年世界里,我的答案还很简单——“我想成为一名老师。”

这种想法源于一种天真的感动。父亲母亲的勤劳让我明白知识的力量,乡村学校的课堂让我第一次接触到阅读的乐趣,而那些站在讲台上挥动粉笔的老师们,仿佛能够为学生点亮未来的灯。我的小小梦想就是希望自己也能站在那样的讲台上,为孩子们带来光。我并不懂什么是伟大,但我知道,那一定是充满意义的事情。

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梦想不仅是一个人对未来的设想,更是一股贯穿生命的力量,它能让人走出困境,跨越遥远的山海,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然而,那时的我还无法预见,这个小时候仰望星空的乡村孩子,竟然会有一天远渡重洋,成为一名跨越文化的沟通者。

梦想的觉醒是在我进入大学之后。当时的我选择了信息技术作为专业,这是一门前景广阔但又十分枯燥的学科。日复一日的代码和理论让我感到困惑——我是否真的热爱这条道路?就在这段迷茫的日子里,我偶然接触到了汉语,第一次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文化的深邃。汉字的结构仿佛一幅幅图画,每一个字都像是一个小故事,它们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也让人想去探索背后的意义。

我清晰地记得那堂汉语体验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天”这个字。她用手指着头顶的天空解释说:“天就是我们看到的天空。”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几个简单的笔画,竟然能将天空的广阔与深邃概括得如此精准。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我第一次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表达工具,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桥梁。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纽带,也是人与文化之间的桥梁。

从那以后,我开始真正明白什么是梦想。梦想不只是为自己画下的一片未来蓝图,而是一个让人不断攀登的目标,更是一条让世界彼此连接的纽带。特别是当我第一次走出越南,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语言和文化的力量。一个国家的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打开心灵的钥匙。说别人的语言,才能理解别人的“心”;理解别人的“心”,才能真正搭建起人类之间的桥梁。

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逐渐从个人的追求转向更大的使命感。我希望自己的努力不仅能帮助自己实现价值,也能为更多人提供新的可能性。我渴望让更多人通过语言和文化了解彼此,找到共同的纽带,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有人说,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没有梦想。我深以为然。梦想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支持我们前行的信念。当我们为梦想努力时,整个世界都会站在我们这一边,给予我们最温暖的回应。就像星星无论距离多远,始终会在夜空中闪耀;梦想无论多难实现,只要心中有光,它就能指引我们走向未来。

我的童年在森林与贫瘠中度过,那片辽阔的林地就是我最早的课堂。我们一家人生活在越南的林同省,尽管户籍在河内,但我们的家却建在茂密的森林边缘。那是一个无比原始的世界,树木高大得像伸向天际,风吹过茅草屋顶时,总能带来一阵树叶沙沙作响的回声。这样的环境虽艰苦,却让我从小懂得了什么是坚韧。

每一天,我都跟着父母深入森林劳作。砍树、劈柴、摘栗子、烧炭,这些是我们的日常。记得有一次,我和父母一起伐木时,那棵巨大的树倾倒下来的瞬间,地面似乎都震动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我差点被树压住。父母惊慌失措地冲过来,将我从险境中拉出,我却因为惊吓而久久无法开口。这件事在我的记忆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让我第一次明白,生活的险恶并不是虚言。

然而,真正改变我的命运的,是一次更加严重的意外。有一天,父亲让我骑木头车将伐下的木头运回家。这本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在转弯的时候,车子突然失去平衡,载满木头的车压向我的腿。我感到剧烈的疼痛,几乎无法呼吸。事后,家人赶紧将我送往医院,而我的右腿骨折,整整一年不能上学。我静静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忍不住想:为什么我们要过这样辛苦的生活?那一年的时间让我无比向往另一种生活,一个不必与危险同行、不必与贫瘠为伴的未来。

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但我们一家人仍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晚上睡觉时,茅草屋顶总会漏下点点星光。下雨时,我们把盆放在屋里接漏水,晴朗的夜晚则可以透过屋顶看到满天的繁星。父母总笑着说:“这就是我们住的千星级酒店!”他们用这种幽默化解生活的艰难,用自己的双手支撑着整个家庭。这种不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的性格——无论多么艰难,也要靠努力闯出一条路。

后来,我们一家人因为奶奶病重,回到了河内。奶奶去世后,叔叔婶婶担心我们太小,便让我们留在城市,从此再也没有回到那片森林。

初到河内,我感到自己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与乡村的茅草屋和森林的朴素相比,城市的一切都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第一次看到奶粉被用来喂狗,餐桌上的每一餐都有肉,而柔软的床垫则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奢侈。这样的生活完全颠覆了我对世界的认知,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差距。那时,我是学校里的“乡下男孩”,同学们给我取了个外号叫“Tu Lam Dong”,意为“来自林同的孩子”。

然而,生活的环境虽有了改变,但家境的困窘并未完全消失。为了贴补家用,母亲在市场上卖菜,而我常常帮她一起干活。有时,我会偷偷拿些零钱去玩游戏,那种暂时忘却生活压力的快乐让我沉迷,但也让我失去了三辆自行车——这些代价让家里雪上加霜。为了上学,我不得不步行数公里,或搭别人的便车。但每当走在城市的街头,看着高楼大厦和繁忙的人群,我总会想:也许有一天,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进入学校后,我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虽然起初因为基础薄弱而感到自卑,但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想要改变生活,先学会改变自己。”从那以后,我开始认真听讲,特别是在数学和英语课上,我发现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和对语言的兴趣比其他同学更强。尽管家里没钱买课外书,我仍然通过向同学借书,或者在放学后偷偷待在教室里多做练习题,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种学习的热情让我在班级里逐渐脱颖而出。到了高中,我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父亲对我的进步感到自豪,他不再为我偷玩游戏而责骂我,而是支持我尝试更大的挑战。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第一次对知识的力量有了切身的体会:它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还能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

我与汉语的初相遇,是在大学的一堂体验课上。当时的我对汉语一无所知,只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带着好奇走进了那间教室。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简单的汉字,“天”“大”“小”,并用手势和讲解让我们理解这些字的含义。她说:“看,这就是象形文字。‘天’是一横代表天空,‘大’则像一个人张开双臂。”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让我感到一阵莫名的震撼。

这些汉字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它们不仅仅是几个线条的组合,更像是一种语言与艺术的融合。那时的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文字也可以如此有趣。而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它的复杂与挑战。老师用娴熟的手法展示着汉字的书写,而我却连第一笔怎么下都感到手足无措。这种既新鲜又充满难度的感觉,激发了我内心的斗志。我心想:“这么难的东西,我一定要学会它,我要征服它。”

那堂课结束后,我的心里多了一股强烈的渴望。我决定报名继续学习汉语,但学费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我将教英语的收入攒了两个月,终于报上了一个初级汉语班。从那一刻起,我的生活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学习汉语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学习汉语的过程并不容易。汉字的笔画让我头晕,发音的四个声调常常让我感到困惑,而语法的结构与越南语完全不同,让我感到无从下手。刚开始时,我只能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写法和读法,但越是深入,我就越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特别是自学时,那种“看不懂,听不懂,说不出来”的挫败感常常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过,我并没有放弃。每学会一个新词,我都会尝试用它造句并重复练习;每掌握一个新字,我会反复书写,直到笔画流畅为止。我甚至在镜子前模仿老师的发音,一遍又一遍地纠正自己的舌头位置。尽管学得慢,但每次取得一点点进步,都让我充满成就感。我逐渐掌握了基础的日常对话,并在课堂上成为表现最突出的学生。

这种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仅仅一年半,我便顺利通过了HSK五级考试,成为班级里第一个达到这个水平的学生。这个成绩让我倍感自豪,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发现,学习汉语不仅是一次技能的提升,更是一场自我突破的旅程。

学习汉语之后,我开始主动寻找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QQ聊天软件,我结识了我的第一位中国朋友——一个来自广州的小伙子。他主动加了我,虽然对我来说,这次跨文化的交流充满了障碍,但我们彼此都非常好奇对方的生活。他不会说越南语,而我的汉语水平有限,于是我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面对面坐着,却通过手机上的翻译功能打字聊天。

这样的场景既搞笑又令人难忘。我看着他的嘴动,却无法听懂他说的话,他也盯着我的表情,试图猜测我的意思。每次翻译完一句话,我们都会盯着屏幕上的文字哈哈大笑。这种奇妙的互动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也让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后来,他来越南旅行时,我还帮助他安排住宿,并一起游览了我的家乡。在相处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中国的习俗,比如他们对茶的喜爱、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及对家庭的深厚感情。他也教会了我许多地道的中国表达,让我的汉语进步更快。这段跨文化的友谊,不仅让我更喜欢汉语,也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多的向往。

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是在一次前往云南的短期交流项目中。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飞机降落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我透过舷窗望向窗外,第一眼就被宽阔的跑道和整洁的机场设施震撼了。这种震撼感在接下来的两周里变得越来越强烈——一切都比我想象的更加宏大。中国的一切似乎都在展示着一种宽广和深远:马路宽得像河流,城市里的高楼像直插云霄的大树;就连日常的餐具也显得比家乡的大一号。记得第一次吃云南的过桥米线时,端上来的碗几乎有我家锅那么大,而里面的米粒也比越南的大许多。这种“放大了的生活”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世界之门。

不仅如此,中国人的热情和友好也深深打动了我。尽管我的汉语水平非常有限,但无论是路上的行人,还是小摊贩,大家都愿意耐心地帮助我。有一次,我想买些纪念品带回家,却因为语言不通而手足无措。卖东西的大姐似乎看穿了我的窘境,她一边用手势比画着,一边尝试用简单的汉字写出商品的价格,最终让我顺利完成了购买。这种真诚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也让我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更多的敬意与向往。

这次短暂的交流让我深刻意识到,语言和文化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我开始梦想着,如果有一天我能用流利的汉语与这些热情的人们交流,会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带着这种渴望,我下定决心要申请去中国留学,把汉语学得更好,把中国文化了解得更深。

决定留学中国后,最大的挑战并不是申请,而是说服我的父母。在越南,去中国留学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尤其对于我们的家庭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父母担心奖学金覆盖不了所有费用,他们无力负担额外的开销。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担心我的安全,害怕我在异国他乡遇到危险。父亲甚至用报纸上的新闻来劝我放弃,说中越之间的矛盾可能让我身处险境。

面对这些担忧,我选择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去打动他们。我告诉他们,我对中文的热爱已经成为我的梦想,而中国,是我必须走的下一步。我向他们描述了我在云南的所见所闻,说那里的人们多么友好,环境又是多么现代化。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盲目地选择,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怀着对未来的向往。

为了增强说服力,我特意请了一位曾经在中国留学的学姐来家里与父母交谈。她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教育环境和奖学金政策,甚至分享了自己在中国留学时的故事。她的现身说法最终让父母松了口。我父亲说:“如果你真的这么想去,那我们就尽全力支持你。家里现在虽然没钱,但我们会帮你凑够出发的费用。”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知道,为了我的梦想,父母愿意承担很大的风险,而我也必须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