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考据下的文学现场

作者: 安知

鲁迅的《野草》诞生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其中篇章以晦涩难解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柳冬妩的长篇随笔《这样的战士:〈野草〉时期的鲁迅、军阀与“文人学士们”》(刊于《作品》2024年第5期)以其重视史料考据的特点,聚焦于鲁迅《野草》中的散文诗《这样的战士》,并以鲁迅曾提出的“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这一句入手,深入文学的历史现场,对该文本所指涉的驳杂纷呈的文学事件和历史事件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梳理,进而发掘以《这样的战士》为代表的鲁迅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对鲁迅散文诗《这样的战士》的文学文本的史料佐证及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在“文史互证”的材料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作者的学术态度和深邃而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

具体而言,一方面,柳冬妩的该篇长篇随笔在论述上以事证考据为主,以诗文考证为辅,沿袭了章学诚“六经皆史”及陈寅恪“以诗证史”的学术研究思维方法,即以各种文献材料、长编考异,其在论述的引文考证之中,既罗列了该作在不同版本的《野草》中的鲁迅序言以自证,又不偏于字句的比勘,而涉及不同前辈学者们的见解、《剑桥中华民国史》《在中国土地上——苏联顾问回忆录(1925—1945)》等历史性著述、《晨报》《京报副刊》《民报副刊》等时报报道,以此为凭借,充分考虑到文学文本写作的复杂历史背景,结合时代语境对《这样的战士》进行现场考察。黄宗羲曾提出“诗之与史,相为表里”,即阐明诗歌文本对历史现实之间的关联性。布迪厄也曾提出,“文学场”中的诸多环节,包括创作、出版、批评等都会受到场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该长篇随笔正是基于此,从历史现场入手,论述《这样的战士》的复杂面貌,其中不仅涉及《这样的战士》文学文本现场中言及的诸多尚待挖掘的历史细节,还关联到彼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作家个人文学创作主题及特点的规约。该长篇随笔以历史现场为本位,寻找其中涉及的人事纠葛,从而对鲁迅的散文诗《这样的战士》的写作章法和时代意义,有更立体化、动态化的认识。另一方面,柳冬妩的该篇长篇随笔以随笔为言说体裁,考究《这样的战士》及其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声音”,做到历史叙事与文本细读、文本重读的融合贯通。譬如对“革命鲁迅”“政治鲁迅”和“军阀”“文人学士们”的依次讨论,层层递进,历史现实与文学文本叙述相佐证。在论述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形象时,该篇随笔注重结合其著作的异文、序跋及其与他人的书信往来文稿,同时不乏佐之《野草》中的篇目以为凭证;在讨论“文人学士们”的具体所指时,则逐一列举陈西滢、章士钊、林长民等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并结合鲁迅的文学活动及其笔下的文人形象进行“文史互证”的研究,最终得出“《这样的战士》可能是有感于韦素园们投笔从军而写,但又超越了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简单反映,是鲁迅追求诗歌‘永久性’的艺术实验,包含着恒久的意义和价值”这一观点。的确,对诸如《这样的战士》一类的经典文学文本的研究和考辨,不仅要回溯到历史现实语境之中,还要将文本置放于历史发展的时间链条之上,对其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重估。正因如此,柳冬妩的该篇随笔在行文之间以扎实的史料考据、严密的分析,展现出其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和解读文本时勾连历史现场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