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海钩沉、学界探幽与时人侧写
作者: 张舒雅分上、下两辑刊载于《作品》2024年第5、6期的柳冬妩的长篇随笔——《这样的战士:〈野草〉时期的鲁迅、军阀与“文人学士们”》以近乎写作一本书的充沛热情和罕见体量,带领读者穿越历史与时局的纷纭芜杂,还原出中国自五四运动以降至国民大革命之间所激荡的风云际会。这一具有驳杂面目的历史遽变时期的切入点,柳冬妩可谓煞费苦心——他以鲁迅作于1924—1926年间的23篇散文诗集结而成的《野草》中的一则篇目《这样的战士》为引,辅以大量细密翔实的报章摘录与图书引文作为互证,在孜孜不倦的对史料的爬梳、对照、整理、总结与升华之间,挖掘出围绕在鲁迅身边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他们所面临的时代际遇、内心求索与道路抉择。
众所周知,清末民初至抗战时期这一段历史是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混乱不堪的军阀割据时代。这段特殊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鲁迅所生活的年代。《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写于1924—1926年间,此时各方军阀势力风起云涌。作者柳冬妩这篇历史随笔共分为十个章节,外加一篇余论,苦心孤诣洋洋洒洒十数万言,从鲁迅与比他小21岁的文学青年韦素园之间的交集开始进入这段极其混杂的历史现场,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鲁迅《野草》文集中的《这样的战士》,用钩沉索隐的钻探功夫试图深挖这桩在鲁迅文学道路上乃至中国文学历史上一段众说纷纭的“悬案”。
《这样的战士》在鲁迅的文学创作历史上是一部最难解的作品。鲁迅在此文集的序言中说:“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在这里,柳冬妩向读者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几个疑问:一、“文人学士们”是谁?二、“军阀”是谁?三、鲁迅周围有哪些文人?四、“帮助军阀”的“文人学士们”都是谁?通过对以上几点主线问题有据可查脉络清晰的寻根究底,除此之外,还穿插讲述了军阀势力与女师大复校风潮的始末,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主将之间关于军阀问题的论战以及牵连而出的《民报》之兴衰、在北京大学俄文系授课的鲁迅与韦素园等一众学生的交往概况。在对细节如探针一般的窥测中,读者从汪洋恣肆的历史海洋中打捞起蒙尘的档案,既有苦心孤诣的原文实录,又夹杂对学界翘楚的客观公允之评析,同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段复杂混沌的历史现场之中,作者柳冬妩以举重若轻的笔法书写文坛、政界、报界、军界等要员之间千丝万缕之勾连。可以这样说,这部十几万字的长篇历史随笔,从小处着眼,由细微至整体,以局部切入,积毫厘至千里。正如柳冬妩自己在这部长篇随笔的篇首里写道:“系统全面地考察鲁迅与韦素园的精神际遇,深入梳理他们之间的种种具体关联,可以有力地复原《野草》时期极其混杂的历史现场与具体情景,为我们深入认识当时的‘鲁迅文学’与‘鲁迅思想’,特别是‘革命鲁迅’‘政治鲁迅’,提供被主流叙述所忽略的一种观察视角。”
鲁迅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乃至海外文学爱好者笔下的“显学”,而他的《野草》更因其独有的形式、诡异的内涵、丰富的隐喻吸引了无边无际的读者,也成为学者们阐释不尽的“无物之阵”。尽管作者柳冬妩并未给此番考证画下一个最终的句点,但此番周详的考证和充满说服力的分析,已经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知到那段特殊岁月的蓬勃万千。这个“永远举起投枪的战士”,成为“革命者”的鲁迅一个最为深切亦是最为贴切的文学形象。不论蒙昧土著肩扛雪亮毛瑟枪,中国绿营兵佩戴盒子炮,不论头顶翻涌各色旗帜:学者文士、雅人君子,不论身披何种外套:道德国粹、民意公理,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在政治意涵上,《这样的战士》凸显出鲁迅一贯秉持的“战斗精神”;在文学意义上,它亦具有能够独立欣赏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