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沉历史:为“文人学士们”正名
作者: 杨林鸿柳冬妩的长篇随笔《这样的战士:〈野草〉时期的鲁迅、军阀与“文人学士们”》,发表在《作品》杂志2024年第5、6期“特别关注”栏目。作者凭借当年报纸资料、回忆录等史料,对鲁迅先生和韦素园的交往以及那段历史进行描摹与回顾。开篇“鲁迅一生中,只给一位作家写过碑文,这位作家是比他小21岁的韦素园”一句,可见鲁迅和韦素园关系之密切。《野草》中的名篇《这样的战士》与韦素园的从军是否有关?文中的“文人学士们”是谁?是现实中的人物,还是一种韧性战斗精神的象征?作者以详尽的史料拨开时光的迷雾,去伪存真,还原历史,为我们打捞起那段历史,展现当年风华正茂的“文人学士们”的革命精神。
曾经,鲁迅的一个弟子最早将“文人学士们”解读成“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帮凶”,这是特殊时代背景下,未经考证的简单指控。这样的指控,如不加纠正,极易把后代研究者带进谬误的深沟。作者做足功课,下了一番功夫,翻阅浩如烟海的资料,在发黄的报纸堆中,在印制粗糙、年代久远的图书里,在一行行云雾迷离的文字中,探寻当年的事实真相,系统全面地考察鲁迅与韦素园的精神际遇,深入梳理了他们种种具体关联,为我们复原了《野草》时期极其混杂的历史现场与具体情景。作者围绕主线,收集大量资料,去解构当年的文人学士的行动。
当年的《民报》从创刊之日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早期传入的历史进程。《民报副刊》是鲁迅的一块思想阵地,韦素园成了鲁迅最坚定的盟友。韦素园当编辑期间,刊发的《从艺术到社会——威廉摩理斯的研究》,实际上就留下了他与鲁迅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证据。鲁迅与韦素园是有着精神链接的人,他们自1925年一度成为国民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同路人。韦素园对高尔基作品的翻译,与鲁迅有着一种默契。在某种程度上,鲁迅与韦素园都以文人的话语方式,直接参加了当时的国民革命。他们都歌颂了先觉者的奋斗和献身精神。《民报副刊》存留时间虽短,却是国民革命时期政治、思想和文化斗争历史的记录和缩影。
对与鲁迅关系密切的文人如韦素园等人的命运轨迹的探寻,让我们看到了先觉者的奋斗和献身精神。韦素园离开北京,前往开封从事革命工作,是与鲁迅往来最频繁的人之一。1925年11月的鲁迅日记,提到韦素园十次,其中五次是鲁迅访韦素园的记录。应该说那是一个革命与文学交织的年代。韦素园在为苏联军事顾问当翻译,同时还翻译了大量的苏联文学。这些投身革命活动的文人学士们,背负着重任,为国家和人民流血牺牲,由此引发了鲁迅写作《这样的战士》,其精神脉络清晰可见。可见,鲁迅的《这样的战士》既是为韦素园投笔从戎而写,又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反映,更是对追求诗歌“永久性”的艺术实验。
鲁迅非常看重韦素园翻译的苏联文学作品。韦素园翻译的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是一篇革命者的颂歌,与鲁迅的《这样的战士》一样歌颂了先觉者和献身精神。同时,与果戈理的《外套》一样,具有象征意义,文中所有现实都是一副面具。在鲁迅这里,所有的神圣都被剥落下来,遮掩的外套脱落了,而战士的精神在高高的上空闪耀,那恰恰是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显现。《野草》属于象征主义散文诗,但大多数作品与时事相贴相近,就是从时事出发而写。
如何正确理解鲁迅“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这样的战士》?作者引经据典,遍查资料,对“文人学士们”“军阀”进行考证分析。正是在“主张打倒帝国主义”的热潮中,鲁迅写下了《这样的战士》,表明鲁迅对苏俄革命的明确赞扬的态度,反映了鲁迅对中国革命道路和前途的思考有了更新的认识。鲁迅既是思想革命的呐喊者,也是国民革命的“同路人”。《这样的战士》具有能够独立欣赏的审美价值。作者对鲁迅散文诗中的著名复句“他举起了投枪”这个动作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让读者对鲁迅有了更深的了解。鲁迅的精神境界广阔和深邃,他对其韧性战斗精神的书写达到了顶点。重读这首诗,依旧会感到一种气势,一种凛然之气、浩然之气、真率之气。鲁迅笔下的战士,是对帝国主义宣战的战士,是民族意识觉醒的战士。
文字留存的意义是让历史真相大白天下。作者以详尽的史料、严谨务实的态度,透过文字的表象,把脉历史的真实,把以鲁迅、韦素园为代表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文人学士们”展现在眼前。作者揭开尘埃背后的文字,让历史中的灵魂、精神重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