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长文看更多面的鲁迅研究

作者: 董海霞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这句被引率极高的话出自鲁迅笔下,但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其出处是鲁迅在孙中山去世后为回击那些嘲讽中山先生的人而写下的《战士和苍蝇》。就像那些鲁迅说过或没说过的话,随着不同的场景而适时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佐证着己方的有理与正确,而并不理会其上下文语境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

《作品》杂志2024年第5、6月刊用连续两期的“特别关注”刊发了柳冬妩的长篇随笔《这样的战士:〈野草〉时期的鲁迅、军阀与“文人学士们”》,以洋洋十数万字的篇幅对鲁迅诗文集《野草》的写作背景及与其有关涉的人物进行了巨细靡遗的史料爬梳和细节分析,既是对《野草》研究的补充阐释,同时也为普通读者的阅读提供了新的切入视角和更丰富的背景材料与人物关系图谱。

全文从《野草》中《这样的战士》入手,结合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提到的“《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用长达十章的条分缕析试图为《野草》研究中的一桩悬案寻找谜底:让鲁迅有感的“文人学士们是谁”?“军阀”又是谁?为此,作者在第一章即提出了从中提取出的几点关键信息,“文人学士们”指的是一个文人群体,“军阀”应该不是段祺瑞、不是单一的某派某系而有可能指向冯玉祥统率的国民军,而“文人学士们”也并不一定就是“反派”人物等等。

为了给这几条关键信息寻找支撑,作者大量引用包括冯雪峰、许钦文、李何林、孙玉石、蒙树宏等在内的研究文章,仔细爬梳当时公开发行的报刊文章,所涉报刊包括但不限于《晨报》《东方》杂志、《现代评论》《猛进》《语丝》《京报副刊》《向导周报》《国民新报副刊》《雪风》《莽原》《未名》等等,这些报刊不仅与当时的鲁迅或多或少有联系,更是编织了一幅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图景,也算是在鲁迅研究过程中提供的一种全新视野吧。

通过对多样化资料的引用与剖析,作者先后确认了被帮助的“军阀”“并不是指段祺瑞,可能是指冯玉祥这样的军阀”,同时借对“军阀势力”的抽丝剥茧,将因为“女师大风潮”而展开论战的鲁迅与陈西滢、鲁迅与章士钊的关系展开了另一个切面的观察。作者在此处引用了《现代评论》的大量文章,借此说明“现代评论派”是如何抨击各类军阀和段祺瑞政府的,陈西滢作为“现代评论派”的代表因为“和鲁迅之间是纯粹的论敌关系”而在“极左路线盛行的时期却被妖魔化了”,而鉴于他对军阀所持的反对立场,所以不是“帮助军阀”的文人;以此类推,“封建复古派”代表章士钊同样不是“帮助军阀”的文人。看惯了鲁迅笔下对“陈西滢之流”的冷嘲热讽,乍然看到截然不同的表述,观者备感新鲜的同时也会再次思考,此前接触的材料是否全面是否权威是否足见全貌,这对鲁迅阅读和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文章的后半部分则借重鲁迅所写《忆韦素园君》中的主人公韦素园,带出其周边的文人关系,最后落笔到“帮助军阀”的“文人学士们”竟然就是这些鲁迅的私淑弟子、进步青年,这大概也暗合了作者一开始就提出的“文人学士们”也并不一定就是“反派”人物,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颠覆意义,对鲁迅研究不啻老树发新枝、平地响惊雷。这大概正是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不断提出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一一解答疑问,进而推动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纯属巧合的是,过去这段时间我集中阅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二心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对这篇研究文章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历史背景以及那些轰动一时的“公案”也多少有所了解,但文学阅读和研究一样,都是见仁见智的事,很高兴能借由《作品》看到更多面也更立体的鲁迅研究,期待更多能引领风气之先的佳作。

责编:胡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