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经济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作者: 周汇自2021年“海洋强国”战略提出以来,国家层面不断加码政策支持,推动海洋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对GDP的拉动作用达到11.5%,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深海科技安全健康发展”,并将其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标志着深海科技正式进入国家新兴产业核心赛道。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已有广东、福建、海南、青岛等省市皆已出台海洋经济相关政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025年将达到13万亿元,并在2030年突破20万亿元,占GDP比重有望超过15%。
经济增长新引擎
根据《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7.8%,产业规模上,海洋经济具备广阔的空间,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模块。海洋经济对GDP的拉动作用达11.5%,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天风证券认为,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有望获得较高速发展,尤其是在深海装备、深海探索等核心科技领域。
复盘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自2021年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以来,海洋经济在政策驱动下不断深化发展,2021年后随着疫情缓和及“双碳”政策发力,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崛起,海洋经济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颇具成效。具体来看,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2013-2014年:政策驱动下的板块初步成长。2013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叠加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海洋经济板块指数启动上行。初期市场对政策预期反应较温和,至2013年末,板块指数持平于万得全A指数。2014年,金融资本支持政策落地(如2014年国家海洋局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海洋产业),板块开启主升浪,2014年全年涨幅达显著跑赢万得全A。
2015-2017年:政策深化与市场波动交织。2015年《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推动板块指数于2015年5月创下历史峰值。但受A股市场系统性调整影响,板块短期回调较大。此后政策持续加码:2016年《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建设》、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叠加千亿级融资支持,板块逐步修复,2017年指数回升。
2018-2020年:外部冲击下的结构性韧性。中美贸易摩擦叠加国内金融去杠杆冲击下,万得全A指数2018年出现较大回撤,而海洋经济板块在政策托底(如2018年工商银行千亿元融资计划、支持14个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下展现抗跌性。2020年疫情初期板块短暂承压,但“十四五”规划预期驱动下半年快速反弹,跑赢万得全A。
2021-2024年:高质量发展主线强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海洋强国目标后,板块于2021年月创下近期新高。尽管2022年全球流动性收紧导致市场调整,但二十大重申海洋经济战略地位,推动板块在2022年11月逆势反弹。2023年板块维持高位震荡,但回调幅度小于同期万得全A指数,显示政策护城河效应。2024年《“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入深化期,海洋能、高端装备等领域政策倾斜力度加大。
2025年初以来:技术赋能与新质生产力升级。2025年2月,《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布(2030年装机目标40万千瓦),指数上行,创近期新高,反应政策催化下技术红利释放成为核心驱动。
海洋强国投资图谱
在“海洋强国”战略驱动下,以蓝色债券为代表的创新型金融工具正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引导资本向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绿色产业聚集,形成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随着2025年政策红利释放有望加速海洋经济专项债发行节奏。
2020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蓝色债券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2022年深圳市政府和2025年山东省政府明确发行支持海洋经济的专项债,展望2025年,随着海洋经济政策端重视,海洋经济专项债发行有望提速。
海洋经济产业链较长,这也是海洋经济产出体量大的原因之一。具体来看,海洋经济产业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装备技术层、资源开发层三个层级。基础设备层包括海港与服务、海洋基础设施,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装备技术层包括作业船和海运,装备与制造环节是深海科技的实施载体,或将最先受益于深海科技建设;资源开发层是海洋经济与技术的核心应用环节,包括海水淡化处理、海鲜产品等环节。
产业链投资:海上风电。中国海上风电在经历三年的低迷期后,有望步入新的增长周期。在“十三五”规划周期内(2016-2020年),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得益于地方政府系统性布局、电价补贴政策红利以及沿海地区优质风资源的三重加持,2021年行业迎来装机数量快速增长,新增规模同比激增超300%,2022年后新增装机增速回落。然而,东部沿海省份仍然存在较大的用电发电缺口,在发展海洋经济强国的大背景下,海上发电有望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建议关注风机、海上风电运营、海底电缆、海上桩基、打桩船、吊船等领域。
产业链投资:海洋油气装备。海洋油气装备主要指用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根据全国第四次油气调查数据,海洋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占中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的34%;海洋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占中国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的52%。目前,渤海、东海、南海东部、南海西部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但中国海洋油气整体探明程度相对较低,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平均为23%,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平均为7%。中国海洋石油储量增长处于高峰阶段前期,海洋天然气储量增长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海上油气储量产量增长潜力仍然很大。建议关注海上油气钻井平台、LNG船只等细分领域。
产业链投资:港口航运。自2013年起,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明显放缓,行业从快速成长期步入成熟期,海洋经济强国有望成为港口航运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沿5%水平上下波动,港口核心业务涵盖集装箱、散杂货及油品能源三大货类。其中,散杂货与油品能源的运输规模与钢铁、电力、煤炭及石化等工业体系形成强关联;集装箱运输则以国际航线为主力,其业务波动与全球经济景气度存在显著联动效应。在全球经济增速位于低位的背景下,集装箱吞吐量或趋于稳定。天风证券认为,港口的吞吐量和航运运输增长有望得到发展海洋经济强国的支撑。建议关注港口、航运等细分领域。
产业链投资:海水淡化。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在全球排名第六,然而人均水资源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通过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从海洋中提取淡水,已成为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失衡、确保供水安全的有效策略,且在发展海洋经济强国的背景下,海水淡化将作为补充水资源的重要方式。
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2023年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6个,工程规模2522956吨/日,比2022年增加了165908吨/日。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0个沿海省(区)市,海水淡化自2019年起,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建议关注海水淡化设备制造材料以及海水淡化工程等细分领域。
产业链投资:海洋水产。2023年来,海洋渔业受到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2024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等。自2021年起,中国海洋渔业增加值和海水养殖面积稳步增加。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中国已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产量47万吨。天风证券建议关注海洋捕捞以及水产养殖等细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