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6之恋

作者: 李木马

12306之恋0

单杏花

1

1974年3月,一个女婴在江西婺源的一间老屋里发出第一声啼哭时,山坡上的野杏树正簌簌落下花瓣。“妮子就叫杏花吧!”外婆欣喜地看着襁褓中的女婴,给她取了名字。

童年的记忆是浸着泥浆的。家里穷,哥哥姐姐先后辍学帮大人下田干活,单杏花从小就很懂事,除了做家务和照顾弟弟,喂猪、喂鸡、种菜、耘田、插秧,干得有模有样。

单杏花好强上进,体谅家人的艰辛,学习格外用功,在班里总是考第一名。

17岁那年,作为婺源县思口镇外和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单杏花揣着乡亲们凑的1400元学费,走出大山,来到景德镇,在车站排了一天一夜的长队,终于买到人生中的第一张火车票。她被人推搡着“滚”进绿皮车厢,一张小小的车票一直攥在手心里,被汗水浸透。这张小小的车票,如一张请柬或一叶帆船,把她带向一生追求的事业。

2

单杏花读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大学毕业后,她如愿考上了研究生。因为专业基础扎实,她和其他高校的27个年轻人一起,被选派到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总体组。总体组给他们安排的首个任务,是参与研发客票系统1.0版本,形象地说,就是把票箱“装进”计算机,用软纸票代替硬板票,用计算机售票代替手工售票。

1996年冬天,单杏花被派到九江站、南昌站等车站,参与客票系统1.0版本的推广工作。当时正值京九线开通,加上原经由九江站的列车,相关的车站、列车基础数据量非常大,列车时刻、票价、车号、座位号,是否开空调、加挂、停运,都要事先条分缕析地厘清,才能上线售票。票库要对、票价要对、结账要对,还要同时解决改签、退票、学生通票等一系列问题,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那个宁静的夜晚,单杏花一辈子也忘不了——计算机后台马上就要生成票库,屏幕上闪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坐在计算机前的她大气都不敢出,后背冒汗,手发抖。就在这时,所长从北京打来电话:“小单,每临大事有静气,要相信自己!”她根据调试方案,逐行输入代码,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一键按了下去。当屏幕上终于跳出“票库成功生成”的提示时,单杏花瘫坐在椅子上,后背的棉衣已被冷汗浸透。她知道,自己按下的是铁路客运史上跨时代的一键。

第二天一早,九江站售票窗口通过计算机打印出了第一张火车票,中国铁路沿用近百年的人工售票,从此逐渐转变为计算机售票。这个从DOS(磁盘操作系统)起步的客票系统1.0版本,彻底改变了“硬板票时代”:售票员不再手工填写日期和车次,旅客也能买到3天后的全国各地的火车票。

2005年的一个春夜,单杏花突然接到紧急电话:客票系统5.0版本在郑州局试运行时,某次列车的一个座位被重复售出11次。她凌晨3点冲进现场机房发现,是“席位复用”算法存在毫秒级的时间差漏洞。“就像同时有10双手伸进米缸,每双手都觉得自己抓到了米。”她带领团队开发出“原子锁”技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发互斥操作准确度控制到100%。

3

中国铁路客票系统蹒跚起步,跌跌撞撞地一路走来:2011年夏天,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应运而生,中国铁路进入电子商务时代;2013年,铁路12306手机App上线,旅客线上购票唾手可得。

2012年1月8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监控大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电子屏上的数字疯狂跳动,铁路12306系统首日访问量达14亿次,每秒点击峰值突破1.6万次。系统很快出现堵塞缓慢问题——支付失败的旅客在寒风中拨打客服电话,话务系统瘫痪3分钟;后台数据库出现“幻读”,同一座位被重复售出7次;最紧急时,核心交易系统响应延迟达15分钟。

单杏花带领团队在机房连续驻守72小时,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症结在于系统架构:传统“小型机集中服务处理”模式完全不适合铁路票务。50多个昼夜,12306研发中心没有熄过灯。最终,铁路12306系统挺了过来,顶住了日点击量14亿次的压力,日售票量增长了近一倍。

2015年的云计算改造堪称“在飞行中更换引擎”。当阿里云的工程师看到12306的票务模型时直呼不可能:普通电商的SKU(库存单位)是固定的,而一趟G字头列车途经10个站点,有3种席别,需要管理135个动态SKU,每个SKU的库存变更都会引发级联反应。

单杏花团队创造性地提出“预扣库存+异步落库”方案:用户在界面点击“购票”时,系统先在内存中扣除余票数量,确认余票扣除成功时再到票库中进行实际座位占用。这相当于在长江奔腾的激流中,用代码编织出一张动态滤网。为验证方案的可靠性,他们用数千台服务器搭建仿真环境,模拟出比当年真实春运高出5倍的流量压力。

测试到第47小时,工程师突然发现某个边缘节点出现1%的性能下降。“必须归零重来!”单杏花黑着眼圈拍板,“我们多睡1小时,春运就可能多百万个失眠家庭。”

严峻的考验又出现在2016年的春运。腊月二十三这天,系统突然监测到异常流量:某IP地址在1分钟内发起50万次查询请求。智能风控系统立即启动“人机识别”,发现这是新型抢票软件在尝试暴力破解。团队紧急部署“动态验证码+请求频率熔断”双重防护,同时启用备用的余票计算集群。当天,系统最终顶住了每秒92万次的查询峰值。

12306之恋1
单杏花

2017年6月,研发网络订餐功能的时候,单杏花到上海虹桥站调研。在一家面馆,她反复进出,问这问那。紧接着,她模拟外卖员,从接单开始,赶到商家取餐,再一路小跑到站台,体验送餐全过程,精准测算系统各环节需要控制的时间。如今,我们坐在高铁上也可以点外卖,除了肯德基、麦当劳,还可以品尝到铁路沿线热乎乎的美食——只需在列车到站前1小时下单。我们的旅途,多了一种“高铁味道”。

2018年冬,在北京开往哈尔滨的列车上,单杏花偶遇一位盲人旅客。对方摸索手机扫码的笨拙模样,让她彻夜难眠。3个月后,铁路12306系统上线“语音导航购票”功能,视障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完成90%的购票操作。这项功能的背后,是团队对287个盲人用户的跟踪调研,以及针对读屏软件进行的586次兼容性测试。

2019年8月的一天,单杏花接到任务:铁路12306系统要开办扶贫商城,初定于10月中旬上线。她迅速带领团队搭平台、建规则,组织运营团队批量帮助维护商户及商品信息。2019年10月17日,铁路12306系统扶贫商城如期上线。如今,12306扶贫商城已更名为12306铁路商城,帮助25个省的306个地区的万余种农产品打开销路,助力乡村振兴。

4

2020年6月20日晚,在12306监控中心,在各铁路局站场一线,全路普速线路从传统客票向电子客票切换。进军电子客票,按照单杏花提出的“点、线、面”的发展策略,先从一个站开始,然后扩展到整条线路,接着是整个铁路局,最后实现了全国铁路网的覆盖。

候补购票功能的诞生,更是技术与人文的极致融合。传统抢票模式中,“黄牛”利用毫秒级延迟截获票源。单杏花团队研发出“候补购票排队”技术,将海量购票请求放入分布式候补队列,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先到先得的公平性。初期,他们遭到强烈质疑:“看不到实时余票,旅客怎么安心?”她在专家会上不卑不亢:“我们后台有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系统,比任何黄牛都懂春运!”

2023年春运,候补购票成功率已达79.3%,相当于每天为80万人兑现“回家的承诺”。更贴心的是“学生预约购票”功能——通过分析高校10年间的放假数据,系统提前30天预测运力缺口,动态加开临客。2024年春运首日,西部某高校的彝族学生扎西,通过预约,买到了首张从成都直达大凉山的动车票。

“科技创新是一代接一代的接力赛,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交流中,单杏花总是动情地说到前辈、师长和同事,都乐于培育青年人才,“我们吸收进来的都是好苗子,希望能够搭建更多平台帮助他们成长。”她发起“12306学堂”,带头授课,促进团队互讲互学、共同进步;选配党员业务骨干做职业导师,通过“传帮带”让新员工加快融入、加速成长。团队从最初的四五十人发展到如今的700余人。

30年间,中国铁路年客运量从10亿人次增长至40多亿人次,而铁路12306系统代码量已超过2000万行。在铁路的数据中心,1万多台设备日夜不息地运转,处理着相当于整个欧洲铁路系统的票务量。

2025年春运首日,单杏花照例值守在监控大厅。蓝色巨屏上,全国3000个车站的售票数据如星河流动。有孩子打着视频电话:“妈妈,我带着奶奶坐高铁了!”镜头中,八旬老人正用“适老化模式”查看车次,银发映着电子屏的柔光。此刻,1.5秒刷证进站的便捷里,平均超出70%候补成功率的公平中,还有那一列列穿行在江南塞北的“慢火车”上,正绽放着这个国家最动人的科技温度。

上一篇: 俞公养山
下一篇: 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