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BE美学
作者: 李文瑶
BE,是“bad ending”的简称,意为一个拥有坏结局的故事,在当今语境下,更多用在影视剧里的故事上。之前我们把它们叫作悲剧,而在网络时代,它们拥有了这个新的名字。BE的用法很广,比如,“全员BE”,意思是整个故事中几乎全员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有时候会说,“我嗑的CP BE了”,意思是故事中我喜欢的那对没有在一起。与BE相对应的是HE,全称“happy ending”,意为圆满的结局。看上去人们应该更喜欢HE,因为能一切如愿。但在喜欢BE美学的人看来,HE只是当时让人感慨了一下“真好啊”。
BE美学究竟有什么魅力?《倚天屠龙记》中,殷离咬了张无忌一口,说:“这样你就不会忘记我了。”这就是BE美学的最佳注脚。让人痛,是让人记住的最佳方式,因为人们在痛的体验中可以更深刻、更鲜活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人和事,当然是不会被忘记的。
人从一出生,就是和痛感相连接的:母亲的阵痛,胎儿被产道挤压的痛、被接生的人拖拽的痛。痛是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初始标记。也可以说,痛,是分离。而分离,才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开始。只有开始痛了,才有一种投身于生命洪流中的感觉。而BE故事中的痛,因为处在艺术的范畴中,所以可以更加极致、更加酣畅。
BE的痛,来自丧失,也来自挫折。电视剧《鹤唳华亭》讲述了不受父亲宠爱的太子失败的一生。他不断丧失自己的所爱:亲人、爱人、老师……在和女主角的爱情线上,他也不断失去与女主角真正走近的机会,最后虽然和女主角在一起了,但仍然免不了因为斗争而赴死,不得不与女主角及其腹中的孩子分离。在理想上,他信奉的东西不被作为皇帝的父亲所容。在一次次斗争中,虽然他不断挣扎、浮沉,不断努力去满足自己和父亲以及舅舅的需求,但最后仍然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这样的痛苦如果存在于真实生活中,大概谁都不想成为这个倒霉蛋。但如果存在于文艺作品中,感觉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它可以让你共情,联想起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被父母冷落的时刻,在很多人心中,都是刻骨铭心的伤,还有人生中那些爱而不得的事物,那些终究无法挽回的、一次又一次失去的东西。哪一部剧中极致的虐心桥段不曾是现实中创伤的影子?看剧时释放的眼泪,看起来是为剧中人而流,其实是为自己而流。
其次,它能让你安全地体验这种痛苦,而不至于面对任何现实的困境。在现实中,如果你要体验这种感觉,可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比如,爱上一个危险的人,尝试做一些你非常想做但可能结果渺茫的事。在BE故事里,这种风险不复存在:在虚构的故事中,情感是真实的,现实则与此无关,我们可以一次又一次投入地为主人公哭泣,然而走出故事后,我们的至亲、我们的亲密关系、我们的工作,都毫发无伤。
当然,BE美学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必须“美”。在BE美学的各大代表作中,摄影、美术、“服化道”,无一不精美。BE美学的故事中,主角大多是“美强惨”的,不美不强,BE也就显得没那么有价值感了。
在和BE美学的艺术作品的互动中,现实中难以被表达的情感得到了释放,现实中未被满足的愿望也得到了抚慰。只要不影响生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被虐得死去活来、撕心裂肺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是你这样为别人的故事揪心的时候,也许可以回望一下自己的内心:每天波澜不惊、平淡如水的日子里,还掩藏着多少激情澎湃的、对更饱满人生的向往?
(肖萌渝摘自微信公众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刘 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