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30年后

作者: 周轶君

30年前,30年后0

1995年,英国的一档电视节目《明日世界》邀请科学家们预测30年后的世界。时至今日——2025年,刚好30年,可以看一看预测是否靠谱。很遗憾,部分预测仍然没有实现,或出现偏差,但回头去看,这些预测很有意思,也许它们仍然很超前。包括霍金在内的顶级科学家们在30年前预测,互联网上会出现“空间暴动”。他们认为商业巨头和银行将会控制互联网,建立一个限制他人访问的“超级网”,但这会引发黑客攻击、病毒甚至暴动。不过今天的互联网大体上还是开放的,黑客存在,但并未发生什么暴动。技术方面,科学家们畅想,到2025年,一些公司会去地球附近的小行星上采矿,用一种凝胶就可以回收太空垃圾;坐超高速旅行器从伦敦到印度班加罗尔只需要30分钟。这些几乎都没实现,但是预测中关于全息影像、智能音箱和VR设备的部分倒是成真了。30年前,科学家们还预测会出现手臂微芯片支付,但到今天,指纹和脸部识别付款显然更流行。

1995年的节目里漏掉了过去30年特别重要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兴起。而今天的科学家预言到2055年,又一个30年后,人们将会实现“认知连接”,人类和技术通过服务器形成蜂巢意识,分享想法。不知道这种技术在多大程度上会让人类的想法变得更为趋同,毕竟今天的社交媒体已经证明,世界上的思想越来越同质化。

2025年,科学家们希望它成为对抗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的一年。乐观的理由是,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驱动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似乎已接近稳定,这得益于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和重新造林的迅速崛起。但是,即使全球温室气体达到排放峰值,也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实现“净零排放”,使排放量恢复到工业化以前的水平。即便如此,现有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还将持续数个世纪。

2025年比较有趣的科学发现,可能是在古人的骨骼中。研究人员希望在遗骸中,追踪酒精、烟草和可卡因等改变情绪的物质的代谢物,以探究古代人是如何让自己快乐的。对照今天的人,不知道300年后,研究人员是否更难找到实物线索?因为今天人们改变情绪的主要方式是刷短视频和线上购物。

(由 甲摘自《周末画报》2025年1月8日,宋 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