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体验还是消费陷阱
作者: 也说
家人很爱跟团旅游,我听他们说得多了才知道,原本大家以为的那种你不在指定的购物店买东西导游就破口大骂、锁上车门,谁也别想走的情况,实际上并不多。
更多时候,你碰到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报了一个超便宜的团,3日游只要899元,还管6顿饭,于是你坐着大巴出发了。
第一天上午,你玩得很好,到了景点,导游很负责,很热心。
司机也很热情,帮大家拿行李,中午10道菜的桌餐虽然是大学食堂的水平,但导游和司机都自觉不上桌。
大家吃完饭,车还在停车场,导游说司机还没吃完,请大家等等。司机一路辛苦,最后才吃上饭,大部人都说能理解。
可是这时服务员开始收拾桌子,说下一拨客人要来了,于是大家被引导到餐厅一楼的茶叶商店等候。
热心的导购给吃饭的客人每人发了一张优惠券,买茶叶打8折。
买了茶叶的客人都被请到茶台喝茶,你也想去。可是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售货员客气地说:“实在抱歉,这里是消费区。”
你说:“那我买瓶水总行了吧?”售货员一边客气地道歉,一边说:“我们这里是茶叶店,不卖水。”最后还请你谅解。
你不愿看着别人喝茶,于是在店外的停车场忍着口渴站着。司机终于吃完饭,大家可以上车出发了。
茶叶店的老板追上车,抱上来一箱矿泉水,乐呵呵地说是送给买茶叶的客人的,还掏出几个橘子,塞给导游和司机。
至于你,没买茶叶,茶叶店的老板当然既没有送矿泉水,也没有送橘子。
你只能闭上眼舔舔发干的嘴唇,假装睡觉。
车启动了,导游说,下午的项目中本来有一个可免费游玩的公园景点,但那里不是很有趣,如果想玩更有意思的,可以缩短在免费公园游玩的时间,她带大家赶去另一个能骑马/坐竹筏/滑沙的地方,问大家的意愿。
车上的人当然都说好。
导游仗义地说,多加一个游玩景点只是为了让大家高兴,她和司机的辛苦不用考虑。但是骑马/坐竹筏/滑沙,当地的收费标准是一次200元。
她经常带客人来,知道谁家比较实在。如果信得过她,就在车上把钱给她,她下车找摊主商量,凭借人多的优势要求对方优惠。
车上的大部分乘客欣然答应,导游顺着座位收费,大家纷纷掏钱。
到了骑马/坐竹筏/滑沙的地方,大家都下车了,你说不想玩,打算留在车上不下去了。导游说:“真抱歉,大巴原地开空调太费油了,本身就绕了路。”
关了空调,车内热得像蒸笼,为了安全,所有人都要下车,司机也锁上车去休息了。
你和几个同样不愿意花钱的,在停车场周围溜达、数蚂蚁。
终于,尽兴的游客陆续回到了车上。此时玩了一天,所有人都饿了。
导游说,原本晚餐还是10个人一桌的桌餐,但是刚才有人向她询问当地的特色美食,问能否不跟团,自己找餐厅去品尝。
她也推荐大家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来这里不吃,太亏了。
特色美食的价格会稍微贵一点,但她可以帮大家把之前订的桌餐取消。大家加一点钱,一个人也就50元,去吃特色美食她觉得是划算的。
然后她对车上的人说:“反对的请举手。要是有人不吃,大家就都不去了,还是按原计划吃桌餐。”
有几个人可能觉得不太值,但看大部分人想去,不愿扫兴或被其他人针对,所以没人举手。
特色美食的确比中午的食堂大桌餐好吃多了。
不过真正吸引人的是,自己可以在大厅挑选海鲜/鸡鸭/卤肉之类的加菜,这些是需要额外花钱的。一起的小胖子在你旁边啃着奶奶给买的猪蹄。你转过头不看他。
吃过饭,大巴直接开到了酒店门口。
晚上九十点钟,导游在聊天群里说,明天本来是自由行,大家如果愿意的话,提前报名,她可以带大家去3个景点,每人收699元,不包括午餐,超过10个人就出发。
第二天,你因为没报团,在酒店周围无聊地待了一天。就在你反复思考回家后要不要投诉旅行团的时候,晚上导游来敲你的房门了。
你警惕地打开门,等她说出又有什么新的收费项目。她却拿出一个小工艺品,甜甜地笑着说,今天大家都去自费游你没去,她在路上抽空给你买了个小工艺品,希望你也有美好的回忆。
她笑了笑,说:“其实啊,人出门在外就要开心。既然都来了,为什么不和大家一样放松一点呢?”然后她露出白色的虎牙,继续说:“我相信您不是花不起钱,只是在城里生活太久,习惯了算计,对吗?但人生呢,有时候算计得越多,就会失去越多。”
你的心理防线瞬间崩了。你发现自己对这趟旅程到处感到不顺心,原来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心态不对。
你忽然想开了,第三天放松地投入这场旅行,别人买什么你也买什么。
回城的路上,驶离最后一个休息站时,导游抱出一箱雪糕分给大家,说这是刚才大家去上厕所时,她和司机凑钱买的。
“这里穷,我们难免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希望大家吃了雪糕,把甜蜜留在心头,忘记其他不快乐的事。”
导游又掏出几袋特产分给大家,说当地经济不好,这是她的同学一家种的,请车上的朋友们品尝。如果喜欢且想买的话,她帮忙收个成本价,并替同学一家感谢大家的支持。
你很痛快地买了3包,心想反正背包空了不少,背回家当礼物,放在办公室给大家吃也不错。
分手前,导游站在车外与每个游客握手、拥抱,看着大家走远,还久久站在那里。
你发现自己的消费超过预算了不少,但心中没有任何愤怒,反而有点怅然。
其实,现在去旅游,你大概率碰到的都是上面这类“引导消费”,真正“不买不许走”的那种强制消费反而比较少。
但这类“引导消费”同样让人难受,因为很多时候游客是没有主动权的。车开到野外,那里就只有一个商店、一个餐厅,你只能进去花钱,或者看着大家花钱。
更为难的是,在这种柔性的消费面前,很多人是愿意花点钱的,这就造成了你如果一直不花钱,就可能被认为是少数派,是团里的“守财奴”,是让大家扫兴的根源,最终成为别人鄙视的对象。
这才是最让人难受的,从头到尾,根本没有一个你想象的能带领大家同仇敌忾,和导游当面翻脸的机会。
从头到尾,导游都没有强迫你,只是让你秉持己心,但你的游玩体验很差,感觉和大部分花钱的人格格不入。导游甚至每一刻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是你放弃了花钱的机会。
如果随波逐流,顺从大部分人,回到家你就会发现,这场旅行花的钱,实际比广告上写的要多出不少。
(繁星若尘摘自微信公众号“知乎日报”,毕力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