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君臣际会

作者: 赵冬梅

梦中的君臣际会0

这个秘密隐藏在一个奇异的梦里。做这个梦的时候,司马池一家还在光州光山县(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司马池的职位是光山知县,属于下层官员。按照宋朝制度,下层升中层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推荐信。由于得到了知州盛度的理解和赏识,司马池终于攒够了升等所需的推荐信,升等有望了。

司马池梦见他到了开封,参加升等觐见仪式,被人引着去叩见皇帝。他抬头一看,不禁愣住了:宝座上的皇帝,怎么长着一张小孩子的脸?当今的皇帝(宋真宗)不是已经五十多岁了吗?

司马池为什么会梦见升等?因为他心里是在乎升等的。在乎还是在乎的,只是绝不能为了升等而降低做人的标准、改变做官的原则。可是,为什么梦里的皇帝是小孩子呢?难道说真宗皇帝要驾崩了吗?于是,他在心里对这个梦做了一个安全的解释,那就是,“升改之期方远”,升等的日子还早着呢。

到开封述职、办理升等手续的日子终于到了。由于那个梦的关系,他对升等根本没抱太大的希望。然而,几天之后,他就接到了参加升等觐见仪式的通知。一大群准备升等的官员,被人引导着,穿廊入殿,拜倒在宝座之前,行礼如仪。礼毕,司马池抬头一看,心里的谜团顿时消散了。眼前宝座上坐着的,不正是梦里的那个小孩子吗?原来,宋真宗生命垂危,只好把皇太子推到前台,让这个十一岁的孩子直接面对群臣,处理一些简单的常规政务,进行政治实习。

经过未来的仁宗皇帝的亲自审核批准,司马池终于从下层官员晋升到中层,迈出了他从政生涯关键性的一步。

约二十年后,司马池病逝,他的生前好友庞籍亲自为他写作“碑铭”。“碑铭”详细记载了这个梦中的君臣际会场景。

因为得罪了刘太后身边得宠的内侍,司马池被排挤出京城,做了耀州(今陕西省铜川市)知州。刘太后去世之后,仁宗亲自掌握权柄,立即召司马池回京,提供的职位非常诱人——谏官。谏官是专门负责提意见的官,皇帝、宰相、大臣的言行有错误,政府的决策、行政有问题,都可以提出来。

面对这样一个诱人的职位,司马池却上表恳辞。对此,司马池的解释是:“做谏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豁出去,不怕得罪皇帝,直言进谏,以尽做臣子的忠心,但搞不好会自身难保;一种是打打擦边球,尽提些不痛不痒的问题,来为自己博取名声,谋求权势富贵,但终究会名誉扫地。”靠打擦边球保持“发声率”来赢得名声,像司马池这样用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人,肯定是不屑于去做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对谏官这个职位恳辞坚拒呢?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太后撒手西去,仁宗亲政。仁宗的性格其实是很温和的,但是再温和的人也有脾气,再温和的人也有不服管的时候。天圣二年(1024年),十四岁的仁宗奉刘太后懿旨,娶郭氏为皇后。郭皇后出身高贵,但她有点小脾气。仁宗本来另有所爱——张美人,“欲以为后”,但被刘太后拒绝。如今刘太后没了,仁宗撒了欢儿,后宫里有名有姓的美人们开始嘚瑟起来,“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事情传到宫外,司马池自然知道了。皇帝沉湎于女色,这不是小事,是有失体统的大事。如果司马池接受谏官的职位,他就得拼死进谏,说尽各种逆耳忠言,到那时,仁宗必然大怒,司马池的身家性命也就岌岌可危了。

司马池对形势的预判非常准确。没过多久,仁宗后院起火,尚美人当着仁宗的面,对郭皇后出言不逊。从来没受过委屈的郭皇后哪里咽得下这口恶气,噌地站起来,抡起巴掌直击尚美人的小脸儿。仁宗赶紧跳起来英雄救美,只听啪的一声,郭皇后打在了仁宗的脖子上!仁宗两眼冒火,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他决定废后。

皇后母仪天下,废后从来都不是家事,而是国家大事。宰相吕夷简表示支持,说这样的事“古亦有之”。仁宗于是宣称郭皇后自愿出家,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这个时候,代表着正义的谏官和御史连连上疏,持续抗议,最终被仁宗一股脑儿赶出了开封。这些谏官里,最著名的就是范仲淹。

司马池拒绝当谏官的真实原因,仁宗无从得知。但是,拒当谏官这件事让司马池给仁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仁宗夸奖司马池说:“人人都想升官,司马池却喜欢退让,实在是难能可贵啊。”既然司马池不愿意进京当谏官,仁宗也不勉强,让他继续留在地方工作。算上做梦成真那一次,这是仁宗第二次照顾司马池。

几年之后,司马池终于奉调回京,进入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工作。仁宗第三次照顾司马池,提拔他做御史台的侍御史知杂事。之后,司马池还做过三司副使。从三司副使的位子上任满下来的时候,司马池遭遇小人陷害,被压低职务和待遇。这时候,又是仁宗皇帝亲自出面,给了他第四次关照:仁宗批示“此人早年辞群牧副使,又辞谏官,爱惜名节,是真君子”。皇帝发话,司马池得到了天章阁待制的虚衔和河中知府的职位。天章阁待制是高级文官的荣誉头衔,皇帝侍从,光荣无比。

司马池的这些光荣都跟仁宗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庞籍在总结司马池一生成就的时候说,“府君以孤介之节,无左右之助,自进直太史,入副纲宪,以至于登内阁为侍臣,实由天子特知之”,特别强调了皇帝对司马池的关照。庞籍这样认为,司马池应该也这样认为。他把那个梦铭记在心,又郑重地告诉知心好友,就是这个原因。

要有“孤介之节”,做一名不攀附权势的“孤臣”,与皇帝建立特殊关系,只效忠于皇帝,对其他任何的派别或者权贵,不巴结,不投靠。这是司马池留给儿子司马光的极其重要的政治遗产。在当时的政治结构当中,皇帝代表国家,代表江山社稷,皇位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皇帝的仁慈牵动着天下苍生的幸福。政治势力间的斗争,首先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发展到极端,甚至会危害江山社稷,给王朝招来灭顶之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司马池选择做一名孤臣,把个人的政治生命跟皇帝捆绑在一起,是正确的、高尚的。当然,忠于皇帝不是说对皇帝的所有具体做法、说法都一概服从,而是要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为了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纠正皇帝的错误,补正皇帝的缺失,帮助皇帝做一位明主仁君。这才是“孤臣”的“大忠”之道。这一点,司马池做到了。

(西 西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一书,本刊节选,曾 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