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平民社会吗

作者: 吴钩

宋代是平民社会吗0

《踏歌图》局部

宋代之前,政治几乎为贵族垄断,唐代虽有科举制,但借科举晋升的平民,寥寥可数。宋代情势一变,取士不问世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钱穆《理学与艺术》)。宋代也有意抑制食禄世家,多数官宦子弟必须与平民竞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功名,而且他们的录取条件远比平民苛刻,考中之后还要经过复试。据学者对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的统计,在601名宋代进士中,平民出身的有417名,官宦子弟有184名,寒门进士占了绝大多数。

北宋名臣范仲淹幼年时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改嫁,他自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却立有大志:有朝一日要成为大宋的宰相。他到灵祠求祷:“他时得位相乎?”得到的签诗是“不许”。复祷之:“不然,愿为良医。”神灵又表示“不许”。范仲淹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但后来他终于做到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若非宋代政治的开放性,范仲淹如何敢生出当宰相的梦想,又如何能够实现这样的梦想?

宋代虽然保留恩荫制,但荫补官的官职、品秩均受限制,如荫补官不得担任台谏官、翰林学士、经筵官,不可陈乞重要差遣,等候升迁的时间远比进士出身之人的长。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舆论也鄙视那些“拼爹”的官二代。所以有志气的官宦子弟更愿意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而不愿意靠祖荫得官。许多官宦子弟即便已受恩荫成了“有官人”,也想参加科举考试改变出身。

据宋史学者游彪先生的研究,宋代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有官人”参加科举,不可点为状元,即使他们的考试成绩排在榜首,也要将状元之名顺延给一般士子。唯一的例外是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的状元,当时是徽宗之子赵楷考了第一名,但皇帝是不可能将状元授予宗室子弟的,所以钦定第二名为状元,不想这第二名是个“有官人”,于是将错就错,宋代唯一一位“有官人”出身的状元诞生了。绝大多数的宋代状元,都是出身寒门,这当然不是由于寒门子弟更聪明,而是宋代统治者有意照顾寒门的结果。

作为社会的表征,宋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也一同出现了明显的平民化色彩。宋代之前,贵族掌握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宋代的学校则向全民开放,包括“工商杂类”的子弟均可进入州县学校读书。文学、音乐、美术在宋代之前也是上层人玩的高雅品,进入宋代后,才产生了完全属于平民(市民)的文学、音乐形式,如话本、滑稽戏等。我们从宋代之前的美术作品中也几乎找不到平民的影子,只有展开宋人的画作,如《踏歌图》《清明上河图》,那种平民气息、市井气息才会扑面而来。

(张 若摘自《联谊报》2025年1月16日)

上一篇: 梦中的君臣际会
下一篇: 拧坏一颗螺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