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八大辽构”:何以缔造中国古建巅峰

作者: 倪伟

解密“八大辽构”:何以缔造中国古建巅峰0
从独乐寺山门看观音阁。摄影/本刊记者 倪伟

独乐寺里人迹寥寥。在巨大的观音像脚下,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举着沉重的单反相机,嘴里不住地发出赞叹。抬头仰望,观音像目视前方,早春的阳光穿透二层阁楼,将巨像上半身笼罩在强光之中。这尊约十六米高的观音像是国内古代殿宇内现存最大的泥塑像,超过千年历史,沧桑古意,气质与一般金身塑像迥然不同。

来到此处的人,多半不是为了烧香,而是为了瞻仰古迹。出身自中国营造学社的著名建筑学家陈明达曾评价:“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第一,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最佳的范例。”在建筑学界,这种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独乐寺两座辽构的建筑学成就,是全国古建之冠。

独乐寺观音阁、山门以及这尊十一面观音像,均重建于公元984年,即辽代统和二年。在迄今仅存的“八大辽构”中,独乐寺独占两座。

在中国北方,辽代出现在唐朝之后,与五代和北宋并存。辽代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承袭了浓郁的唐风。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便有鲜明的唐代烙印,尤其是观音阁,比现存“三座半”唐代建筑更恢宏、更复杂、更华丽。今天,若想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成就,独乐寺是绝佳去处。

解密“八大辽构”:何以缔造中国古建巅峰1
独乐寺观音阁渲染图,梁思成绘制。图/ 《蓟县独乐寺》 
解密“八大辽构”:何以缔造中国古建巅峰2
独乐寺山门殿。图/视觉中国

独乐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与天津和北京主城区成三角之势,距离两城均有约一百公里路程,至今都不是热门旅游目的地。但在古建爱好者群体中,“八大辽构”如今已成一条著名的访古线路,包括天津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河北高碑店新城开善寺大殿,山西大同善化寺大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山西应县木塔,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分布在辽宁、天津、河北、山西四个省份。“打卡”完这八座古建,可视为一项访古成就。

作为契丹族政权的辽代,为何成为中国建筑史中一段至关重要的时期?辽代留下的八座木构,又为何代表了中国古建技术与艺术的巅峰?

独乐寺大设计

2月下旬,华北春寒料峭,从北京站坐上火车,向东一小时,可达蓟州站。沿途山色灰黄,大地沉寂,再过一个多月,这一路上将繁花满途,春色盎然。那正是建筑学家梁思成第一次前往蓟县的季节。

1932年4月,梁思成一行坐上一辆破旧的老式福特车,向北平以东180里的蓟县出发。前一年,日本建筑史家关野贞去往清东陵时,偶遇独乐寺,推测是辽构,这件事在北平的建筑学界已经流传开来。

此次“春游”,梁思成的心情很难说是轻松愉悦,一边是眼下独乐寺向这个年轻人发起的学术挑战,而另一边,炮火声正从东北逼近。前一年秋天,他首次寻访独乐寺的计划,便是被日本侵略者在天津挑起的武装事变打断,只能作罢。

今天,从蓟州站下火车,再开车十公里,便能到达独乐寺。古寺在一条古街的尽头,走到寺外,首先进入视野的就是院墙里的巨大屋顶。屋檐深远,既有宏大辽远的镇定,又有飘飘欲飞之动势。这是一座辽代山门。山门屋顶背后,更庞大、更复杂的屋顶,就是观音阁。

走到山门中间,从门槛位置迈入,观音阁正好显出全貌,山门的屋檐、檐柱和地面就像一组相框,恰好将观音阁完整囊括。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丁垚发现,山门两侧高大威猛的“哼哈二将”,怒目向下瞪视,目光汇于一点,千百年来无数信众和参观者都曾感受到金刚的威严,停留在此顶礼。在此处抬头远望,目光刺空而去,正好能看到观音阁二层上,从正中门框内显现的观音像双眼。

精妙的构思还不止于此。在观音阁上层,如果顺着观音像目光望出去,便能发现观音像到底在注视什么。那是数百米之外的白色高塔,一座同样建造于辽代的三十米高的佛塔。

这是令人赞叹的大设计。观音像注视白塔,塔庙相望,不仅让两处独立的建筑有了联结,空间也被目光赋予了生命力,整座城市满盘皆活。这就是古人对于空间的理解:空间是有灵性的。

一代代建筑学者面对独乐寺,不住地发出赞叹:“和谐而震撼”“难以用语言形容”“无与伦比”……对于建筑知识了解得越多,就能读懂越多独乐寺的奇妙之处。第一位亲临此处的中国建筑学者梁思成,则用了四个字概括:无上国宝。

梁思成对独乐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呢?丁垚说,是“唐”。

来到独乐寺之前,梁思成刚刚完成一篇《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和宫殿》,当时全国尚未发现一处唐构建筑,文章所引的建筑形象,都出自唐代敦煌壁画。他每天翻阅敦煌画册,浸润在“檐出如翼,斗栱雄大”的浩荡唐风中,看到独乐寺观音阁第一眼,恍如见到了画中实景。

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重建的984年,上距唐朝仅77年,而宋代官方建筑制度《营造法式》刊行还得等到119年后。况且,蓟北独乐寺与中原隔绝,梁思成认为,唐代之后几十年,中原的北宋建筑即便产生了新变化,蓟县也未必能立刻受到影响,因此独乐寺反而固守着唐代遗风。

独乐寺辽构的发现,在建筑学界引发了一场地震。当人们怀疑中国是否还有唐构幸存时,两座赫然显现着唐风的建筑,竟然稳稳地矗立在华北大地上,如此完整,如此动人。当时,独乐寺两处建筑是全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的惊世发现打破这项纪录,还要再等五年。

与独乐寺之重要性相得益彰的,是梁思成当年发表的调查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这部报告的影响延及今日,其中所用的方法、范式乃至语言,在建筑学领域至今仍有典范意义。那是中国人第一次以现代建筑学方法,解读这片土地上古老建筑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梁思成在这次实地调查中,精准地指出,中国建筑的斗拱犹如西方建筑的柱式,是结构的关键,也是用材的度量单位。古建中的无数构件,都以斗拱的尺度为加工标准,这堪称中国建筑的“终极密码”。这一天才的发现,解决了研究中国古建的重大问题。那一年,梁思成年仅31岁,刚入营造学社一年,他没有辜负独乐寺这次重要发现。

“历史充满了偶然。”丁垚对《中国新闻周刊》感叹道,“1932年,梁先生代表营造学社做的第一次调查,是去的独乐寺,那是留存的最高水平的古代建筑;1937年七七事变,营造学社南迁前,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在华北最后一次调查,发现了佛光寺,是最完整、最精彩的唐代建筑。90多年过去了,这两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的无上地位依然未变,怎么会有这么奇妙的巧合?就像《中庸》里说的:至诚如神。他们有一颗至诚之心。”

在独乐寺,梁思成与当地教员聊天时,得知河北宝坻也有一座古刹。两个月后的夏天,他前往宝坻广济寺,见到寺院正中的辽代三大士殿。佛殿已被用作骑兵的马草仓库,殿内殿外都堆放着稻草。进入大殿,他抬头一看,惊讶失语:“梁枋结构的精巧,在后世建筑物里还没有看见过。”

两个月之内,接连见到两座辽构,梁思成直呼,是“一个奢侈的幸福”。可惜兵荒马乱的年月,幸福转瞬即逝。1947年,为方便军队过境,宝坻县拆除广济寺,拿“破庙”的木料去修了桥。梁思成得知后,悲痛地写道:“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曾被营造学社测绘而今不复存在的辽代建筑,还有河北易县开元寺毗卢、观音、药师三殿,以及山西大同下华严寺海会殿。十三座辽代建筑,五座消失,剩下今天的八座辽构。

追忆豪劲时代

“辽代建筑分为两种,独乐寺和其他。”丁垚从事建筑学近30年,遍访辽构的次数已经数不清,对其中多处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他眼中,最精彩的始终是这座蓟北古刹。

1949年6月,一份《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下发全军,要求在解放全国过程中按照简目保护古建筑。这份简目由梁思成、林徽因牵头编写,对现存古迹划分出重要性等级,最高等级以四个圈表示。

“四个圈”标准极高,全国仅十余处:北京有两处,故宫和北京城全部;今属河北的有两处,赵州桥和广惠寺华塔;古迹密布的山西也只有四处,佛光寺、应县木塔、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而独乐寺的观音阁和山门各标注了四个圈。一处古迹八个圈,全国仅此一处。

自从梁思成1932年从独乐寺开创中国建筑的科学研究之路,半个世纪后,陈明达在老师开拓的路上继续向前掘进,陆续完成对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建筑构图分析和大木作制度的细致研究,探索更为深入精微。两代学人对独乐寺的接力研究,体现了一种学术传承的美感。“他们对独乐寺才真的是deepseek(深度探索)。”丁垚说。往后,陈明达的学生王其亨,王其亨的学生丁垚,以及丁垚的学生们,前赴后继对独乐寺投入心血。

如何欣赏独乐寺的美?丁垚想了很久,如果不用建筑学专业术语解释,只能打比方形容:就像一部交响乐,有基调,有变奏,有装饰,也有重音,梁思成第一次到访就注意到了,观音阁上层斗拱就是重音。它的整体设计,致广大而尽精微,各处细节都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构成一个密不可分且无穷无尽的伟大作品。

建筑结构、塑像和绘画的整体设计,是中国佛教建筑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建筑的卓绝之处。独乐寺近十六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是整座寺庙的核心,观音阁专为安置观音像而建,所以建筑本身与塑像体现出很多相互呼应的一体化设计构想。

这种整体性设计,在另一处重要辽构——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中同样鲜明可见。

在梁思成去往独乐寺的那一年,时值秋天,关野贞在东北又有了一个重要发现——义县奉国寺。次年,调查文章出版,奉国寺名扬天下。数十年后,导演王家卫在奉国寺为电影《一代宗师》取景,章子怡饰演的宫若梅,在塑像前礼佛,于壁画间流连,光影明暗之间,奉国寺的绝美瞬间被写入胶片。

“八大辽构各有特点,比如我们常说,独乐寺最有唐风,应县木塔技术最高,那奉国寺就是最具皇家气派的辽构。”辽宁锦州义县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于凤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奉国寺是辽代皇家寺院,极有可能是辽圣宗耶律隆绪所建。奉国寺大殿面阔九间,面积1829平方米,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中国早期(指元代及之前)单檐木构建筑,其面积达到故宫太和殿的 77%。

如同独乐寺观音阁是为了十一面观音像而建,奉国寺大殿就是专为七尊大佛而造。这七尊佛是佛教中的“过去七佛”,坐落在高台之上,通高九米多,一字排开,摄人心魄。

“远看,奉国寺大殿就像一个IMAX(电影巨幕),进去一看,七佛像并列在一起,依然是一个IMAX。”丁垚对《中国新闻周刊》形容道。近二十年来,他持续开展对奉国寺大殿的详细调查,用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可以直观发现,大殿的建筑尺度以容纳七佛像为标准,并在四周留出礼佛的空间。可以说,巨像雕塑群本身缔造了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辽代大殿。

解密“八大辽构”:何以缔造中国古建巅峰3
奉国寺。图/IC
解密“八大辽构”:何以缔造中国古建巅峰4
奉国寺大雄殿内景。图/视觉中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