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外貌值得吗?
作者: 张茯闲我不想成为浮华的美容文化的牺牲品,但拥有美貌的确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我该如何接受这一事实呢?我目前在读大学,感觉校园里的其他女孩似乎都能实现自己所有的梦想,而且她们随便打扮一下就有模有样的。于是,我忍不住地想,如果我没有一副好模样,未来就无法事业成功、爱情圆满。
——不像样女孩
不像样女孩,太晚了。“随便”这个词就暴露了一个事实:你已经是浮华的美容文化的牺牲品了。很少有人毫不费力就能拥有好模样。对大多数人来说,拥有好模样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和心思。
| 变美需要大量投入 |
首先,我们要承认,光是打扮成“普普通通”的模样就要费不少力气。我在这里说的是与展现女性气质深度融合的美容项目,它们似乎总是不露痕迹或贴着“讲卫生”的错误标签——希望免遭他人暗地审判和公开嘲笑的人正是以“讲卫生”为底线。你需要去除体毛,去除或减少面部毛发,柔顺、拉直或弄卷头发,修整眉毛,使用美白牙膏、亮白牙贴或找牙医漂白牙齿,通过节食、健身来维持体重或借助服装搭配来修饰体形。
作家诺拉·艾芙隆在《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一书中,将上述种种称作“保养”,并声称每周花八个小时保养让她“不至于活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人”。
接着,咱们说说为了“能见人”要付出多少心血。那可谓专业。人们期望大部分女性,尤其是职场女性,能以清透或无瑕的肌肤、淡淡的素颜妆容和修剪整齐的指甲示人。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为此下苦功了。点开话题标签“同我一起作好准备”和“像样女孩”,数百万个视频完完整整地记录了“变美”过程。这类视频里的日常惯例大致包括:进行多步骤抗衰护肤(早晚皆做),展示小收纳箱里的护发产品和造型工具,介绍用于遮瑕、高光、修容、勾线、亮泽的大量彩妆囤货。此外,你还需要进行面部按摩(传统主义者做刮痧,技术爱好者做电流紧肤),服用胶原蛋白补充剂(毕竟美源自内在)。注意,这还只是日常护理!
每周,像样女孩可能会使用一系列非侵入式家用护肤设备,比如光疗面膜仪、高频粉刺针、蒸脸仪、毛孔清洁仪、微针美容工具。每季度,她们要预约面部护理、头发全染或挑染、角蛋白护理。注射肉毒杆菌素和打填充针也越来越常见。别忘了还有整形手术——我大学同学中最漂亮的两个女生就是在高中毕业后的暑假整了鼻子。
要想美得“信手拈来”也要费大力气。社交媒体上涌现的“化精致保养为简单护理”视频赞美了人们为看起来天生丽质而付出的极大努力——半永久文眉、染唇、睫毛嫁接和染色、佩戴全脸睡眠提拉面罩。这一个个术语空洞又矛盾,但显示出我们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确实迎来了“后识字时代”——哲学家沃尔特·翁在其1982年出版的著作《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中就预言了“后识字时代”的到来。

| 变美带来的收益有限 |
接下来,为方便讨论,让我们忘记护肤品的刺激性成分与接触性皮炎之间存在联系,忘记填充物会移位和膨胀,忘记肉毒杆菌素能导致肌肉萎缩。更不要提起软发剂可能与癌症相关,整形手术有引起并发症(有的可能致命)的风险。还要忽略今日之美可能会成为明日之丑,因为美的最低标准提高了(可以理解为“审美通胀”)。
然后,让我们假设美容的确有用。你做到了!你变美了!但你觉得值得吗?
不像样女孩,我没必要告诉你美丽特权的确存在,因为美貌对女性有益显而易见,而且相关研究十分充分。不过,你的问题暗含一个假设,那就是我们从美貌中获得的特权胜过或等价于我们为变美奉献的时间、金钱、精力和心思。我要对此提出异议。
举例来说,外表迷人的员工确实能赚更多钱。丹尼尔·哈默梅什在2011年出版的《颜值经济》一书中引用了一项研究,其结果显示“长得好看的员工能多赚3%到4%”。当然,统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但在我看来,比起前面提到的所有美容产品、整形手术、审美劳动,多赚4%并不值当。
没错,可供漂亮女性选择的约会对象要多得多,但你说的是恋爱而非所谓有益的婚姻。话说回来,有人要求你砸钱受罪去改造自己的身体,如此才能赢得他的爱,到底哪里浪漫了?我之前说过,大部分人的长相也就是一般或者低于平均水平,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照样在生活中拥有爱情。
从政治的角度讲,美丽的标准也是歧视制度的外在表现。想想艾芙隆自我保养的阶级歧视、抗衰老的年龄歧视、美白和亮肤的种族歧视。以变美为手段延续各种歧视制度并不能把我们从歧视中解救出来,反而会让我们一直任其摆布。当然,美貌赋予女性的权力并不能保护貌美的女性免遭厌女文化的侵害。以外表来衡量女性的价值其实就是厌女的表现。
优先考虑外表之时,我们要舍弃很多东西。《快公司》杂志曾报道称,有些女孩在三岁左右就学会了“重视自己的外表”,而刊登于《华威大学哲学期刊》的研究发现,她们未来会把外表看得比健康和教育更重要。潮流杂志《眼花缭乱》的调查显示,如今有些人更重视美貌而非友谊。
综上所述,我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貌能从某些方面提高生活品质,但在其他方面则反之。
| 谁都可以活得漂亮 |
我曾做过一次匿名调查。我想知道,拥有或没有美丽特权对人们恋爱或事业的成功产生了何种影响。
参与调查的3200人中,有60%认为自己长相一般或者低于平均水平,但这其中有74%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尽管有41%的受调查者认为外表对自己获得经济机会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只有27%的人觉得自己为追求美貌投入时间和心思是明智的。
绝大多数的受调查者其实并不确定美貌带来的好处究竟值不值得他们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一位女士在调查问卷中说自己拥有“好身材”和“好脸蛋”,但认为维持美貌不利于她的心理健康。“让美丽延续下去并确保其不会消失的压力,害我焦虑。”她写道。
“我花了很多时间审视自己的外表。”另一位自认长相优于平均水平的受调查者写道,“我非常害怕变丑,那样就会失去美丽特权。”
“我绝不会重返批评自己长相的日子。”一位自认长得一般的受调查者写道,“那段日子令我困扰不已。”
“对自己外表的关注五分钟之后就会渐渐减少。”还有一位受调查者写道,“我真心觉得,如果毫不在意外表,我的生活品质会更高。过度关注外表让我十分痛苦。”
很多自认长得一般的受调查者后悔当初花钱保养。其中一位写道:“20岁出头花在美容上的钱本可以更明智地用于投资,那样的话,现在离婚的我手头就松快多了。”还有一位说自己仍在偿还注射肉毒杆菌素的贷款,因为她当初不得不用信用卡支付,而那“真是个糟糕的决定”。

最令人震惊的见解中,有一部分出自认为自己长得难看的受调查者。“在我看来,从发现自己长得不符合常规审美开始,你就认识到了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一位受调查者写道,“只要意识到常规审美并不能给你带来多大好处,你就更容易(尽自己所能地)摆脱这套体系。”自认长得难看的受调查者们说,了解美容文化和减肥文化让他们可以“更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人生,而非默默遵循社会标准”。
许多人底气十足地说,参与美容文化是一种求生行为。然而,成为世上最美的女人并不会让你的内心过上真正健康的生活。
一位受调查者庆贺自己放弃了“变美劳动”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贬低。她说:“放弃之后,大家仍像原来那样爱我。”
不像样女孩,你既想质问美容文化,又想追求美丽特权。我认为,调和你双重欲望的唯一方法就是,承认拥有美貌是件矛盾的事——美貌确实能从某些方面提高你的生活品质,但你要付出代价。
可惜,接受这个矛盾并不一定能解决你的问题。美容文化无处不在,而且相当有说服力。认识到其存在只是第一步,抵制才是难上加难。不过,我发现比起过去我为美容文化付出的努力(比如熟记化妆品中化学成分的特性),摆脱出来的投资回报率更高。不管怎么说,我现在赚得更多,而且恋爱谈得也更美好。
在你的大学校园之外,这世上到处是长得普通却活得精彩的人。无论你长相如何,都可以拥有美丽的人生。
编辑: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