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炎症爱跟癌症“搞CP”

作者: 张慧卿

哪些炎症爱跟癌症“搞CP”0

在大众的认知里,炎症和癌症似乎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概念。大众对炎症的理解多是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刺激性食物引起的燥热难受,或是不小心擦伤后的局部红肿热痛等。这些症状经过适当休息或简单治疗后,就会逐渐消退,身体慢慢恢复如初,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而癌症宛如生命中难以承受的巨大危机,一旦患上,便会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两者差别巨大,但炎症与癌症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能会悄无声息地诱发癌症。

炎症如何诱发癌症

炎症本是我们身体免疫系统的“忠诚卫士”,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外伤等“敌人”的侵袭时,免疫系统就像接到警报,迅速派出免疫细胞前往“战场”。这些免疫细胞会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各种化学物质,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液流量增加,于是,受伤部位就出现了红肿、发热的症状。免疫细胞还会刺激神经末梢,让我们产生疼痛感。所以,炎症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旨在清除病原体,修复受损组织。正常情况下,待损伤修复完成后,炎症会逐渐消退,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然而,当炎症持续存在,并演变成慢性炎症时,情况就会变得复杂。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组织不断处于损伤-修复的循环中。在这个过程中,细胞需要持续分裂增殖以修复受损部位,而细胞的每一次分裂都涉及DNA复制,DNA偶尔出现错误,就会导致基因突变,复制次数越多,出错概率越高。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修复机制和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纠正这些错误,清除异常突变的细胞。但慢性炎症环境会干扰身体的这一正常防御功能,使一些突变细胞得以存活。

这些突变细胞就像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最终失控生长,侵袭周围组织,甚至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当这些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癌症这个“大危机”就产生了。

哪些炎症要注意

临床上,炎症这个“小毛病”演变成癌症“大危机”的案例并不少见。以肝炎和肝癌为例,临床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0~40万肝癌患者,其中80%以上都有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等慢性肝炎病史。

李女士是因忽视乙型肝炎,最终罹患肝癌的受害者。10多岁时,她查出感染乙肝病毒,当时没有明显症状,便未进行规范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女士的病情逐渐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脏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肝细胞不断坏死和再生,基因发生突变。多年后,李女士因肝区疼痛、乏力、食欲减退前往医院检查。她此时已是肝癌晚期,实在令人惋惜。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也是关系紧密的“危险组合”。50岁的王先生时常出现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接受检查后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且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由于病情时好时坏,他没有足够重视,不仅未严格按医嘱服药和复查,饮食上也不加控制。直到去年,王先生再次出现严重的胃痛,还伴有消瘦、黑便等症状,他才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

在这个案例里,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慢性炎症,加上患者饮食习惯不好,持续刺激胃黏膜,致使胃黏膜反复受损又修复,最终导致胃黏膜细胞恶变,引发了胃癌。

除了上述情况,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癌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刺激肠黏膜细胞反复发生增生、坏死、再生,这一过程可能引发基因突变,会大幅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4倍。

哪些炎症爱跟癌症“搞CP”1

炎症癌变可以预防

炎症癌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只要掌握科学方法,我们完全能够有效预防不良结果的发生。

及时治疗炎症是预防癌变的关键。例如,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因为它是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重要元凶之一。乙肝、丙肝患者要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期控制病情发展。一旦确诊为炎症,患者就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和监测,不能因症状稍有缓解就擅自停药。

健康饮食在预防炎症癌变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它们如同身体的“清道夫”,能够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减轻炎症反应。相反,高油、高盐、高糖及加工肉类堪称炎症的“催化剂”,会加重身体负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食用。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必不可少。规律作息能让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适量运动能为身体注入活力,每周坚持一定量的有氧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帮助身体更好地抵御炎症和癌细胞的侵袭。另外,要减少暴露在辐射、化学污染等不良环境中,这些外界因素可能使细胞DNA发生变化。

总之,炎症与癌症看似距离遥远,而不知不觉中,前者为后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防治慢性炎症,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用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态度,为健康筑起一道坚固防线,同时做好定期体检,远离癌症威胁,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