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药物“偷走”的听力

作者: 刘静波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有些药物可能成为夺走听力的隐形杀手。60岁的张阿姨就有这样的遭遇。因反复中耳炎导致流脓,她听从邻居的建议,用庆大霉素注射液自行滴耳,结果过了两三天,她出现严重眩晕、无法站立的症状,听力也大幅下降。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张阿姨的内耳平衡系统和听觉系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医生痛心地说,这相当于把“耳毒药”直接灌进了耳朵。

这种药物性听力损失的情况不容小觑。我国每100位听力障碍者中,就有3~5人是被药物“偷走”了听力。药物性耳聋一旦发生,往往难以逆转,无法复原。

被药物“偷走”的听力0

药物伤耳之谜

为什么治病的良药会变成伤耳的毒药?这要从内耳的精密结构说起。耳朵深处有数万根比头发丝还细的毛细胞,负责把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某些药物成分会直接“毒杀”这些脆弱的细胞,更糟糕的是,人类毛细胞没有再生能力。药物导致听力损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用药方式不当 很多人认为往耳朵里滴药很安全,但实际上,当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时,滴耳液会直达内耳,让药物的毒性成分直击要害。以庆大霉素为例,它本是注射液,却被张阿姨当作滴耳液使用,最终酿成大祸。

基因突变 部分人携带特殊的基因突变,如线粒体DNA1555突变。这类人群即便使用标准剂量的庆大霉素,也可能出现一针致聋的严重后果。基因的特殊性使他们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

药物组合风险 当庆大霉素遇到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时,耳毒性会暴增。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大增加了听力受损的发生风险。

用量不当 超量使用某些药物,也是导致听力损失的原因之一。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若不按照规定疗程使用,长时间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就会对内耳造成损害。

“听力杀手”排行榜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代表:庆大霉素、链霉素。

伤害性:★★★★★

涉及这类药物的危险行为,包括将注射液改作滴耳液使用,以及超疗程使用。其伤害性极高,可导致永久性耳聋和平衡障碍。很多人对这类药物的耳毒性认识不足,随意用药,最终导致了听力受损。

2.化疗药物

代表:顺铂、卡铂。

伤害性:★★★★☆

在抗癌治疗中,化疗药物的耳毒性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会导致渐进性听力损失。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时,需要密切关注听力变化。

3.强效利尿剂

代表:呋塞米(速尿)

伤害性:★★★☆☆

快速静脉注射呋塞米(速尿)存在较高风险,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但部分患者的听力有可能恢复。使用这类药物时,医生和患者都应格外谨慎。

如何预防药物性听力损失

对于已经造成的药物性听力损失,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够完全恢复。所以,预防药物性听力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1.用药前进行“灵魂三问”。

一问:“这药会影响听力吗?”有意识地向医生主动询问药物的耳毒性。二问:“我的耳朵现在健康吗?”检查鼓膜是否完整。三问:“我的家族有用药致聋史吗?”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

2.识别危险信号。

出现耳鸣像蝉鸣、听声音像隔层膜、走路像踩棉花等症状时,要注意这是耳朵发出的“求救信号”,建议立即停药就医。

3.选择替代方案。

中耳炎患者可以选择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安全外用药。切记,当鼓膜穿孔时,任何滴耳液都要经医生评估后使用。

4.给耳朵“放个假”。

使用耳机要遵循“60-60原则”,即耳机音量不超过60%,每天使用时长不超过60分钟。

5.吃出好听力。

多吃核桃(富含维生素E)、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菠菜(富含镁元素),这些营养食物是毛细胞的“保护甲”。

6.定期做听力检查。

每年要做一次纯音测听,及时发现听力问题。

被药物“偷走”的听力1

小贴士

问:儿童用药要特别注意什么?

答:婴幼儿的听力系统更为脆弱,严禁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孩子用药前,必须确认药物类别。

问:滴耳液怎么用才安全?

答:推荐三步检查法:看药名、查鼓膜、问疗程。不是所有耳朵都能随便滴药。

问:用错了药该怎么办?

答:黄金抢救时间是72小时。一旦发现用错了药,就应立即停药,并到耳鼻喉科进行营养神经治疗,部分早期损伤还可以挽救。

张阿姨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药物性耳聋没有“后悔药”。当我们要把任何药物送入口中、注入血管或滴入耳道时,请多一分警觉。要知道,有些伤害,从第一滴药开始就不可逆转。

(整理:李雅、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