谵妄发作,别忽视心理创伤

作者: 洪伟 何亚将

黄老先生今年95岁,与90岁老伴一起居家养老多年,平常由子女和护工共同照顾。他性格温和,情绪正常,慢性病控制良好,饮食及大小便都正常,身体还算硬朗,时不时能和亲友一起下象棋娱乐娱乐。

3个多月前,黄老先生在家中突然出现严重的认知障碍及行为异常,被医生诊断为谵妄,即急性脑病综合征。

当时,黄老先生判断力减弱,思维紊乱,时不时地胡言乱语;白天嗜睡,夜间不眠,伴随幻觉、妄想等现象;出现半夜起来非要脱衣服、关煤气、洗碗,数九寒天里打开门窗,不愿洗澡、不能正常如厕等反常行为。此外,黄老先生面色潮红,嘴唇肿胀,情绪亢奋,焦虑烦躁,经常大喊大叫,行为冲动,具有一定的攻击性,甚至出现抓人、咬人等行为。

黄老先生的这些症状反复急性发作,家属多次送医急诊并住院治疗,症状均未见明显改善。这让家人焦急万分,却又束手无策。

药物治疗面临两难

由于黄老先生的病情比较严重,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后,决定进行药物治疗,且适当加大了某些精神类药物的剂量。没想到,黄老先生吃药后,竟然开始昏睡,吃喝都成为难题。于是,医生提出可以插管鼻饲,但家属表示很为难,因为家属和黄老先生曾经达成共识,不使用插管及其他有创性的维持生命体征的手段。

如果不加大服用药物的剂量,药效就达不到,黄老先生会重新谵妄发作,闹得家人和邻居不得安宁,他自己也非常痛苦。如果服用大剂量的药物,黄老先生又面临生命危险。这让家属面临着痛苦的两难抉择。

值得庆幸的是,医生和家属都没有放弃。他们每天仔细观察和记录黄老先生的病情和生活,以追寻蛛丝马迹,探索谵妄症状发作的原因。

家属在医生的指导下,对黄老先生的生活作息进行了调整,加强了情感支持和心理治疗,调整了药物剂量,从外部设备和亲情关爱上改善与黄老先生的信息交流。功夫不负有心人,黄老先生的症状慢慢改善,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状态。

四点经验值得借鉴

纵观黄老先生的发病、治疗、护理,以及恢复的过程,有四点经验可供其他患者的家属和医护人员参考借鉴。

谵妄发作,别忽视心理创伤0

1.排除急性躯体性疾病特别是炎症导致谵妄发作的可能性。

首先,考虑老人是否由感染引起身体不适,导致一系列异常表现。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观察老人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防止出现肺炎、腹部炎症、泌尿系统炎症等。如果老人患有急性躯体性疾病,就要先治愈急性躯体性疾病,再改善谵妄症状。黄老先生的血常规指标基本正常,说明他的认知障碍、狂躁症状另有他因。

2.排除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脑梗等疾病。

带老人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可以排除脑出血、急性脑梗等疾病。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老人认知精神状态异常的重要原因。黄老先生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发现了陈旧性多发脑梗病灶,但这并不是导致他谵妄急性发作的直接原因。

3.排除生理性不适及躯体障碍,如肢体受伤、耳聋、视力障碍等。

经检查,黄老先生有听力障碍,助听器损坏已数月,听不到家人和护理人员的话语,不理解周围人的行为,时有烦躁表现。家人重新为黄老先生配备了助听器,同时针对黄老先生的身体状况,绘制了一些图画,与老人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

谵妄发作,别忽视心理创伤1

4.探寻患者的心理创伤,了解某些事件的刺激引起狂躁的可能性。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创伤可能是个体目前不幸遭遇的起因。黄老先生不到一岁就失去母亲,少年时受人欺负。黄老先生的生活日记显示,发病时,他会喊叫:“妈妈,我要妈妈!人家都有妈妈,为什么我没有妈妈。”此外,黄老先生每次情绪激惹都和当天上厕所或者洗澡中的对抗事件有关。由于存在心理创伤,黄老先生潜意识中童年的不愉快经历浮现出来。因为认知水平已经退化到童年时期,黄老先生远离危险的方式是喊叫、逃跑、抓咬等儿童行为模式。这是他潜意识里产生恐惧引发的狂躁行为。

于是,医生建议家属和护理人员停止给老人洗澡或者少洗澡,如厕方式也更为灵活随意,比如使用坐厕、尿壶、尿袋等。经过一周时间的调整,黄老先生狂躁、吵闹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生活作息调整后,家属与他的交流也逐渐顺畅起来。之后,医生适当调整了黄老先生的用药剂量。

截至目前,黄老先生的谵妄症状已有两个月没有发作,他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又可以与家属一起下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