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饮冰火三重奏

2025年元宵节,古茗在港交所敲响的上市钟声,未能驱散新茶饮行业的寒意—首日破发、市值缩水的现实,为这场资本盛宴蒙上一层冷霜。一边是蜜雪冰城、沪上阿姨排队冲刺IPO的热潮,另一边却是奈雪的茶、茶百道股价腰斩,近15万家门店黯然离场的残酷淘汰。

数据揭示出更凛冽的真相,新茶饮行业的增速已从2021年的78%骤降至2024年的12%,正从“野蛮生长”步入“存量绞杀”。

这场冰火交锋的背后,是新茶饮赛道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生死转型。

一杯饮品的进化史

奶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唐朝时期,就有茶与奶混合饮用的记载,但那时的奶茶是宫廷贵族的专享,制作精细,选用上等茶叶和新鲜牛奶,香浓可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奶茶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到了明清时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开始流行,人们尝试加入红豆、珍珠等调料,丰富口感。

17世纪,奶茶传入英国,成为当地贵族钟爱的饮品。此后,奶茶又传入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经过改良,形成了丝袜奶茶和珍珠奶茶等特色饮品。

上世纪90年代后期,50岚奶茶(一点点奶茶前身)、CoCo都可等初代奶茶品牌相继创立,标志着奶茶行业1.0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奶茶主要通过粉末勾兑的形式制作而成,既不含茶也不含奶,营养价值低,价格通常在5元以内,茶饮店多为小作坊,品牌和经营都较为薄弱。

直到初代奶茶品牌陆续闯进消费者眼中,以珍珠奶茶为主流产品,奶茶行业开始逐渐发展。

进入21世纪,茶饮行业迎来了2.0阶段。部分品牌对奶茶原料进行了升级,开始采用茶末或茶渣制作茶基底,并对奶茶形式进行了创新,例如加上一层厚厚的芝士奶盖,并不断优化产品的材料。

这一时期,皇茶(喜茶前身)、茶颜悦色等品牌成为了新茶饮的领衔者。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品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茶饮行业逐渐朝精品茶饮方向迈进。

2015年,茶饮行业彻底撕下“粉末冲调”的标签,迈入以鲜果、真茶、纯奶为基底的3.0时代。这场变革不仅是原料的升级,更是一场从“味觉刺激”到“健康信仰”的消费革命—奈雪的茶用现萃茶底标榜“东方茶道”,茶颜悦色以国风设计复刻宋式点茶,蜜雪冰城则借“罗汉果糖”掀起奶茶界的“去罪恶感运动”。

忽如一夜春风来,3.0后的新茶饮玩家,为了更好地“活下去”,迎来了资本游戏潮。

资本“狂欢”

新茶饮在资本游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快速上升到逐渐下降的阶段。

起初,新茶饮品牌通过资本的助力实现了快速扩张。例如,古茗在2024年成功上市,尽管首日破发,但仍募资约18亿港元,这些资金被用于扩充信息技术团队、加强供应链能力、提升品牌建设和产品研发等,从而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随后,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品牌也纷纷开启上市进程,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来支持其业务扩展。

除了已上市的品牌,资本也会不断加入势头强劲的企业,比如柠季。

作为新茶饮赛道再细分出来的柠檬茶,创始人汪洁公开表示:“幸运地拿到字节跳动(抖音集团)、顺为资本(小米雷军系)、腾讯投资等三大明星资本的数亿元投资。”

2021年5月15日,柠季组建完成1.0版本团队,开始在长沙加速拓店,辐射整个湖南,同时洋葱圈式地向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区延伸。这个过程中,也吸引了许多投资方的橄榄枝。直到拿下三大明星资本的融资,柠季走上了“高大上”:高目标、大愿景、上高速,更加大刀阔斧地冲击千店,目标华东、西南市场。

虽然柠季没有像古茗那样大规模上市,但也在资本的助力下实现了快速发展:3年签约门店近3 000家,每年增长都在翻番,团队人员600+……

在资本的推动下,新茶饮品牌经历了一段快速扩张的时期,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和竞争的加剧,行业开始进入调整期。

以书亦烧仙草为例,曾是新茶饮赛道的明星品牌,2022年获得绝味食品、腾讯投资等近10亿元融资,估值达百亿元。资本注入后,其门店规模从2021年的277家迅速扩张至2023年的 8 000家,一度成为仅次于蜜雪冰城的行业第二梯队头部品牌。资本的推动使其在供应链建设、品牌营销和加盟网络铺设上快速推进。

好景不长,书亦烧仙草门店的管理和运营很快就跟不上扩张的步伐。为了追求快速回报,书亦烧仙草在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上投入不足,导致品牌竞争力逐渐下降。此外,书亦烧仙草在品牌升级过程中,更换了具有书卷气的“书”字Logo,改用红色兔子形象,这一改变并未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反而让部分忠实顾客感到困惑和失望。

2024年,书亦烧仙草的门店数量大幅减少,从2021年的7 000多家降至5 819家。大量闭店的同时,加盟商纷纷退出,二手设备滞销,甚至部分回收商不再回收书亦烧仙草的二手设备。

资本是新茶饮行业的加速器,但绝非护城河。品牌若将资本视为“救命稻草”而非“战略工具”,终将在市场洗牌中成为泡沫。书亦烧仙草的坠落,正是资本狂热与品牌韧性失衡的典型缩影。

打破魔咒

万店魔咒就像刻在新茶饮品牌的基因里,好像每个玩家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蜜雪冰城的“百城万店”到古茗的“万店目标”,新茶饮品牌们对规模扩张的执着追求,似乎成为了一种行业共识。

最快扩张的方式大都是加盟,记者举三个案例。

案例一甜啦啦:极致性价比与下沉市场深耕

甜啦啦以“低加盟门槛+高质价比供应链”为核心策略,将下沉市场视为扩张主战场。通过自建果园、茶叶基地和包装工厂,甜啦啦将单杯芒果茶成本压至行业最低,并将加盟费控制在35万元以下,吸引县域创业者。其门店选址聚焦社区、学校等低租金区域,60%毛利率的10元/升装水果茶成为“小镇青年刚需”,同时通过“甜啦啦大学”为加盟商提供抖音营销、库存管理等培训,确保县域门店存活率达85%。

案例二茉莉奶白:差异化定位与“小店+出海”双线并行

茉莉奶白以“花香鲜奶茶+东方美学”切入中端市场,通过直营与加盟双轨模式快速扩张。在国内,其推出35~40平方米的“小店模型”,降低投资门槛并保持SKU完整,选址集中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商城店占比57.59%),强化品牌调性。其海外扩张则采取“高调选址+本地化适配”策略,如纽约首店月销超52万美元,泰国门店采用本地鲜奶调配东方茶底,2025年计划全球门店突破1200家。此外,其通过高频新品(月度新品占比25%)和周边设计(如香薰、限定杯贴),持续巩固“茶饮界颜值担当”的差异化形象。

案例三柠季:聚焦细分品类与区域渗透

柠季以柠檬茶为核心品类,通过区域密集开店+爆品引流实现扩张。其主打“手打柠檬茶”差异化定位,借助社交媒体营销快速触达年轻消费者,并采用轻资产加盟模式,重点布局华中、华南等柠檬消费高渗透区域,通过供应链集中采购降低原料成本,支撑“15元价格带”的高复购率。

然而,万店并非万能,扩张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挑战。门店数量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运营能力、品牌维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管理不善,可能导致门店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体验。

很多人说,茶饮是红海,但汪洁却说茶饮是红海,但茶饮企业不是。眼睛看不见的地方,或者说冰山下的东西,才叫核心竞争力。未来茶饮品牌的增长潜力,如果只停留在冰山上的竞争,比如眼睛看得见的产品、设计、营销,只会一地鸡毛。

冰山下的竞争,才是决定一个茶企命运的胜负手。因此,新茶饮品牌左腿狂奔的同时,右腿一直在做别人“不想干”,或者“知道了,也干不了”的事。

增速变缓

2024年,中国新茶饮市场新开门店12.77万家,但净增门店仅为-1.78万家,闭店数量超过14万家。这一现象表明,尽管市场规模仍在增长,但增速已经放缓,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品牌之间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消费者的新鲜感逐渐消退,同时原材料成本上涨、人工费用增加以及租金压力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导致众多品牌利润空间被压缩。

因此,如何面临增长放缓的挑战才是新茶饮玩家们需要思考的。

对此,记者采访了甜啦啦联合创始人许周,他表示甜啦啦正在从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一是持续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甜啦啦将不断研发新口味和新产品,如水果茶、鲜奶茶等,同时在原材料和制作工艺上更加考究健康化,采用新技术保留水果原材料的营养价值,以呼应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

二是深耕下沉市场,发挥高质价比优势。甜啦啦将继续在下沉市场深耕,避开高成本的中心商业区,选择在县区乡镇、社区、校区、厂区等低租金及人力成本的人员密集区域开设门店,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吸引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三是拓展高线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甜啦啦计划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和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提升在高线市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对产品品质和健康属性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

四是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运营效率。甜啦啦将继续深耕SAP、ERP云全链条数字化,搭建数据中台,优化供应链、财务、营销等核心业务板块,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和消费者体验。

五是推进海外市场布局,寻找新增长点。甜啦啦已布局印尼、菲律宾、柬埔寨等海外市场,并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拓展。

其实,面对新茶饮市场增速放缓的挑战,品牌们纷纷采取多种策略积极应对。一方面,品牌们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推出更多健康化、个性化饮品。如喜茶不断研发水果茶、芝士茶等新品,奈雪的茶推出软欧包等周边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另一方面,品牌们加大市场拓展力度,蜜雪冰城积极布局海外市场,茶百道加速下沉市场渗透,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此外,品牌们还注重提升运营效率,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如CoCo都可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运营效率。

同时,品牌们也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如奈雪的茶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增强消费者粘性。通过这些综合举措,新茶饮品牌们努力在增速放缓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增速放缓,是每个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并不意味着市场前景黯淡。事实上,新茶饮市场依然充满活力和潜力。消费者对高品质、健康化、个性化饮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为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