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一站冠军揭晓
“《当代》文学拉力赛”2025年第一站冠军揭晓
经过本刊读者 Email、传真及电话、信函投票,东来长篇小说《涉过歧流》荣获2025年第一站“《当代》最佳”称号。
“《当代》文学拉力赛”2025年第一站冠军揭晓
本刊已增设网络渠道选登读者留言。本刊微信公众号(ID:dangdaizazhi)将定期组织线上评刊,推动新媒体与纸刊的互动阅读。留言一经采用,均有稿酬及赠刊。我们期待读者鲜活、中肯、丰富多元的短评。
读者:马明高
推荐《涉过歧流》为本期冠军。这部90后创作的长篇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沉重感与厚重度。小说以贫困地区乡村少年“交换人生”后的经历为主线,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展现出了主人公跨越地域、阶层、文化壁垒的异常艰难与人生无常。面对时代大潮,人们的随波逐流、无可奈何,内心深处的焦虑与向上流动的渴望,都让人感到震撼。
读者:李元元
东来长篇小说《涉过歧流》折射出城乡碰撞、阶层跨越的斑斓光影。以乡村少年的人生交换为引,牵出原生家庭与高知养父母间的落差。细腻笔触下,既有对燕子窠乡村诗意与封闭的眷恋,又有城市闯荡的迷茫挣扎。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展现个体面对时代洪流从逐梦、迷失到回归的心路,精准捕捉一代人在社会浪潮中的漂泊与坚守,引人深思。
读者:袁梅
推荐《涉过歧流》为本期最佳。小说写得厚实、缜密、奇崛,以先声夺人的气场、风起云涌的布局、富有温度的质地和分量凝重的书写向度打动人心。作者所临景构结的是一个乡下少年晦暗不清的尴尬处境,彰显的则是精神成长的悲欣命意,鲜活状写出地理学层面的“歧流”和文学意义上的“歧流”,知人论世地解析生活的沉浮与纠葛,其对社会的体察、对世情的理解、对人性的挖掘,以及对辽阔的生活横断面的展示,都带着个性化的审美自觉,充满了多维观察的审美新质和可能性,从而以开放的视阈对社会病症及当下伦理作出考量和拷问。
读者:郭卫峰
本期冠军投给张平《刀郎的歌声,撼动了谁的心弦?》,大型严肃文学期刊发表有关流行音乐和歌手的评论,还是第一次见到。作家将神秘的歌者刀郎与深邃的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观察解读,引发也许不太关注流行音乐的文学读者的思索,打开文学和音乐的任督二脉,流淌出时代呼唤精品人民艺术、人民需要美好文艺为其发声的呼应。是谁拨动了我的心弦,是人民大地生生不息的优秀文化传承!
读者:冯陆瑶
很欣赏《刀郎的歌声,撼动了谁的心弦?》。作者张平老师贴近刀郎的内心世界,品味刀郎新歌中的深刻内涵,分析线上演唱会背后刀郎与资本的生死较量,引述各个群体阶层的“不同声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文艺的话语权,不在所谓的专家嘴里,而在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评论区。观点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喜欢刀郎的歌的人,就是咱们中国的基本盘”,一语道破,朴实而又深刻。
读者:陈秉哲
《春梦解析》中,男主角朱尔在晕厥状态下,追忆起三十年前一段短暂而令人遗憾的爱恋。九死一生后,发出一封拒绝对方联络的信,朱尔终于和这段往事道别。作品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轮番叙事,正如玄武湖湖面的缱绻荡漾与玄武湖湖底的漆黑深邃,小孩般不稳的步子,诗人的呢喃,新鲜的饭菜,未相认的偶遇,这是朱尔关于爱的自我拷问,是人之将死时理智与情感的博弈交融,是陶醉在“如此爱你的我”中的你我,需要思考的爱的真谛。
读者:路悦巍
推荐阿袁中篇小说《闵博士的正义》。小说围绕闵博士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紧凑铺展,对其精致的日常生活以及自恃而畏缩、虚伪而利己的幽微心理加以精确描摹、温和反讽和适度反思,精妙的用典更使语言风格与叙事内容相得益彰。小说幽默披露当代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是有望助力文学“破圈”的佳作。
读者:陈小乾
《闵博士的正义》以钱锺书式的幽默诙谐辛辣语言和腔调,以一种端庄式的正义,讲述道貌岸然的男女之间的暧昧,意外即高潮,让人读来忍俊不禁,用“入骨三分”形容恰如其分。读阿袁老师的作品,让人在她设置的象牙塔里,看到附庸风雅的背后暗藏着明争暗斗的江湖和纷纷扰扰的市侩人心。
读者:吴增堂
短篇小说《鱼儿为何发光》精心布局,层层推进,悬念一环紧扣一环,引发读者的好奇心。结尾处借苏鸿之口,揭开了前文留下诸多疑点的核:镇长是逼死许风的凶手。可是,镇长驾车返回镇上时,竟径直冲进了河里,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至此,小说戛然而止,留下了又一个悬疑给读者。以上种种,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当下的文学正处于变革之际,同样的题材“怎么写”,就成了作家们博弈的立足之本。
读者:雨部
推荐《锁不住的火焰》为本期最佳。作者开篇活力满盈的生活场景描写立刻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读者都会化身童年的自己和男孩谷米蹲在太阳底下,静静地看他专注于我们都熟悉的小小游戏。几段读下来便知晓谷米应该来自作者赵兰振老师的童年,而今他运用成熟的写作经验重新展现男孩谷米活泼纯真的形象。谷米和堂叔跃进之间的感情与细微的心理变化,作者进行了非常精彩的刻画。真实生动的生活描写赋予小说强烈的个人色彩,行文偶有方言用词,让作为80后的我备感亲切。
读者:艾蒿
读完魏思孝的短篇小说《大年,初一》,泪湿眼眸。小说的时间集中在除夕和大年初一两天之内,以长春一家人为中心,通过除夕祭祖、除夕晚餐、初一亲人团聚宴饮三组镜头,以近乎静物写生的真实笔触,刻录了当下底层农民的生活实况——数位亲人的早逝,亲情的淡薄,长辈与晚辈间的疏离,压抑在心底的愤懑,无疑是农业化社会迈向后工业化社会的时代缩影。沉郁、苍远的文字,寄寓着作者深切的悲悯情怀。
读者:林昊
《巡边路上》用文学的幽默描写高原反应和艰苦的戍边环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沿途所见所闻如珍珠般闪烁,让读者跟随文中翔实自然的叙述,来到玉麦、来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派出所,真切地体会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守土有责”。桑杰曲巴的“三人乡”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条巡边路会在读者心里扎根,并时时发光。
读者:王富春
推荐《文豪中的思想者》。塞缪尔·约翰生,这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豪,也是思想的深邃探索者。其道德人格与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他批判社会的不公,对权贵与虚伪深恶痛绝。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与独到见解。同时,他也是一位理性的思考者,主张通过教育与理性来改造社会,提升人类的道德水平。约翰生不仅是文学的巨匠,更是思想的灯塔。
读者:闫相达
推荐鲍尔吉·原野《万物飞翔》。这组“信笺”以动物语言构筑,翻开书页就使读者跌进草叶间的剧场,并从中触摸到草原万物的灵妙脉络。作者以童稚视角将地底与天空连缀成诗,在拟人化的笔触下,被人类忽视的细碎生命经验竟迸发出哲学般的辉光。而最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谦卑:鼹鼠对飞翔的仰望不曾沦为顾影自怜,反而化作对百灵歌声的虔诚解码;羊粪蛋与屎壳郎在气味审美上的相互致意,消解了世俗的价值排序;当我们俯身解码蚯蚓的“甲骨文日记”,抬头却看见自己不过是草原露珠里游动的蜉蝣……在鲍尔吉·原野的笔下,草原晨露折射出绚丽的七色光谱,让我们照见自己不过是万千生命光谱中的一束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