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纳他人的“不喜欢”
作者: 姚秦川同事小周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关系特铁的那种,有一根冰棍,两人一起吃;有一把瓜子,两人一起嗑。就算某一方无意中做了出格的事,另一方都可以毫无怨言地替对方扛下。
前一段时间,小周将自己多年来发表的文章结集成书,别提心里有多兴奋了。书出版后,他第一时间赠送给发小一本。自打书赠出去那天,小周就一心等着发小对自己的大作美言几句。然而左等右等,发小那边却一直没有动静。有次两人微信聊天,小周故意将话题引到自己的那本书上面,谁料发小只回复一个“龇牙笑”的表情。
发小对自己大作的“漠不关心”,让小周别提多失望了,他甚至觉得对方不够哥们儿。有一天,两人喝完酒后,发小终于提到了小周的大作:“说实话,你送我的书我根本没看,因为你也知道,我这人天生不喜欢读书,看到书就头疼。作为好友,我不能故意说些违心的话。所以,请允许我对你的书不感兴趣。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
听了发小的一番话,小周脸上有些发烧,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过于狭隘。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强加于好友身上,更不能强迫对方跟着喜欢。其实,接纳他人的“不喜欢”,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小周的事情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一个小故事:作家白先勇和主持人陈文茜是好朋友。前些年,白先勇凭借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轰动一时。按说朋友获得这么大的成就,作为好友的陈文茜应该第一时间前去祝贺才对,然而,当时的她却保持沉默,说自己对昆曲“不感冒”。
白先勇发现后,非但没有不高兴,反而以后很少在陈文茜面前提《牡丹亭》的演出情况,更不会请她发表意见,但这并不妨碍两人的深情厚谊。陈文茜后来表示:“对此,我非常感谢。他可以创新,我可以顽固,谁也不去说服谁。”
无独有偶,鲁迅和刘半农之间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两人既是无话不谈的好友,又是同事,都曾在《语丝》周刊工作过。有一年,刘半农出版白话小说《何典》时,为了扩大知名度,打算请鲁迅给书作序。他觉得,自己的小说写得不错,鲁迅一定也会喜欢。
不料,鲁迅不但当场拒绝,更令刘半农气愤的是,鲁迅竟然专门写了一篇批评文章,句句直扎刘半农的心脏:“我看了《何典》样本,以为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
刘半农冲动之下,本想找鲁迅评理,但冷静思考后觉得,自己喜欢的书,为何非让鲁迅也喜欢呢?因为自己也知道,鲁迅“遇见所是和所爱的,他就拥抱;遇见所非和所憎的,他就反驳”,这不正是鲁迅爱憎分明的人生立场,以及他最令人称道的做人准则吗?在他心里,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不奉承,不做作,不虚头巴脑。
现实生活中,接受别人的“不喜欢”,也尊重别人的“不同”。正如德国哲人康德所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编辑 高倩/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