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险企净利大增八成 行业负债成本持续优化

作者: 文颐

2024年,受投资收益提升的带动,上市险企归母净利润普遍大幅提升,多家公司创历史新高。2024年,A、H股主要上市险企(不含友邦保险)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613亿元,同比增长80.5%。A股五家合计3476亿元,同比增长82.4%,四季度单季净利润整体翻倍;其中,新华保险、中国人寿2024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01.1%和131.6%,显著领先同业,主要是由于这两家公司股票投资规模和比例较高,且大部分划分为FVT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股市反弹背景下股票投资浮盈对利润的贡献更为显著。

从四季度单季看,绝大部分险企净利润明显提升,也与2023年同期基数不高有关,而中国人寿单季同比下滑,预计主要是由于利率下行导致部分VFA计量保单转亏损所致,因为不同公司采用的计量基础不同,所以对利率敏感性也存在差异。

相比于净利润,营运利润剔除了短期投资波动和管理层认为不属于日常营运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项目及其他,可以更好地评估寿险公司经营业绩表现,其稳定性也更强。目前,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披露了营运利润指标。

2024年上市险企营运利润也受到长期投资回报精算假设由4.5%下调至4%的影响,导致营运利润评估结果下降。中国平安、中国太保2024年归母营运利润分别为1219亿元、344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分别增长9.1%、2.5%,寿险业务营运利润同比分别变动-1.9%、6.1%。

保险公司税前营运利润由合同服务边际摊销、非金融风险调整变动、营运偏差及其他以及投资服务业绩组成,其中,合同服务边际摊销是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以中国平安为例,2024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合同服务边际摊销711亿元,同比下降4.9%,摊销比例为8.9%,预计主要是受保单脱退差异、非经济假设调整和利率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合同服务边际摊销基础减少所致。

受净利润显著增长以及利率下行OCI债券浮盈增加推动,大部分上市险企归母净资产较年初稳健增长。2024年,A、H股主要上市险企(不含中国太平、友邦保险)合计归母净资产21777亿元,较年初增长6%。A股五家合计20947亿元,较年初增长6.2%,较三季度末下滑0.6%;其中,新华保险归母净资产较年初下滑8.4%,主要是由于资产负债会计政策匹配未能有效对冲利率下行的影响,但是通过积极调整较三季度末已经恢复正增长;中国人寿四季度归母净资产出现下滑,预计主要是利率下行准备金多提的影响。

由于净利润增长,2024年,上市险企分红回报普遍增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阳光保险和友邦保险每股股息增幅集中于5%-10%区间,中国人保和中国太平增幅超过15%,中国人寿同比增长51%,而新华保险则同比提升198%,显著超出预期。

2024年上市险企分红率略有调整,主要着眼寿险长期经营。上市险企以归母净利润计算的2024年分红率平均为25.7%,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各公司均有所下调。东吴证券分析认为,上市险企调整分红率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2023年在净利润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各公司为保持稳定的股息回报已经提升分红比例至较高水平,因此,2024年略下调后仍为历史合理区间。第二,寿险公司在新会计准则下短期利润波动较大,分红比例要考虑长期经营,而不能与短期利润增幅保持完全一致。

较为特别的是,中国平安分红以归母营运利润为基础,以此计算的2024年分红比例为37.9%,在高基数基础上同比再次提升0.6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之前约30%的平均水平。新华保险分红比例为30%,在净利润超高增长的前提下维持分红率基本持平,是股息增速超预期的主因,反映出公司对股东回报的重视,最新股息率已经突破9%。

价值率提升加大价值贡献

2024年,上市险企新单保费增速整体承压,预计主要受到高基数和“报行合一”等因素的影响。上市险企中大部分公司2024年新单保费处于下滑趋势,其中,友邦保险、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实现正增长,增幅分别为12.5%、3.6%、1.6%,而人保寿险降幅最大,达到-8.3%。

2024年新单增速承压,一方面是由于2023年经历了预定利率下调“炒停”的销售高峰,基数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实施导致的趸交业务短期下滑。新单期交保费增速表现明显好于新单整体,除中国太平(-2.9%)外均取得正增长,其中,新华保险、阳光保险和中国太保增速较快,分别达到15.6%、12.6%、12.5%,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也实现稳健增长。

分季度来看,2024年三季度是上市险企新单期缴保费增速的全年高峰。由于“开门红”预收暂停、银保“报行合一”下趸交业务缩量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上市险企新单与新单期交保费增速表现欠佳。进入二季度,面临2023年同期高基数压力,各公司普遍出现新单期交保费下滑情况。随着8-9月预定利率再次下调前的销售高峰,以及2023年同期产品停售后的真空期低基数,上市险企新单期交保费增速迎来全年高峰。10月起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全线下调,叠加各公司筹备“开门红”、加大力度转型分红险,保费增速明显回落。

从产品结构来看,2024年,上市险企总保费中传统险占比继续提升。2023年以来,以增额终身寿为代表的传统型储蓄险始终是寿险市场主力产品,2024年,上市险企总保费中传统险占比已经达到59.2%(部分险企将健康险等统计入传统险,可能会导致比例高于实际),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较2022年提高16.2个百分点。

从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前五大产品形态可以看出,传统型增额终身寿险占据多席,但是该产品负债成本刚性、负债久期长,在利率下行环境下对险企可能造成利差损压力,未来产品导向将转向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

从渠道来看,个险队伍质态继续改善,银保业务贡献显著提升。在个险方面,人力规模企稳态势继续巩固,人均产能持续提升。

2024年,上市险企人力规模同比小幅下滑,企稳态势进一步稳固。2023年,上市险企 人力合计约166万人,较年初减少2.8%,但较年中增长0.6%。从期末人力数据看,中国平安较年初增长4.6%,是上市险企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而新华保险则较年初下滑12%,降幅最大。

总体来看,各公司人力已逐步企稳,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人保寿险均实现较年中正增长,其他公司降幅也已经明显收窄。从月均人力来看,中国太保、阳光保险全年同比分别减少12.4%、2.8%,较上半年分别变动0.5%和-0.8%,整体上呈现出企稳态势。更重要的是,代理人渠道转型效果继续释放,队伍结构与质态持续改善。

从中国人寿看,个险“6+1”关键举措全面推进,新型营销模式布局“种子计划”已在 24个城市启动试点。人力队伍结构优化,优增新人数量同比增长 29.4%,绩优人力规模和占比逐步提升。人均产能稳步提高,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同比增长15%。

从中国平安看,围绕代理人“做优-晋优-增优-留优”发展周期,提升优质新人留存,新增人力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0.5个百分点。通过构建客户服务场景、拓宽“产品+服务”权益等举措,驱动队伍产能增长,人均月收入同比增长5.9%,可比口径下人均NBV同比增长43.3%。

从中国太保看,推升绩优梯队建设和绩优组织发展,加强高质量代理人招募和培育, 实现核心队伍质态提升。月均核心人力5.3万人,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0.4%。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17.9%至5.4万元,人均首年佣金收入同比增长7.1%。

从新华保险看,依托“XIN一代”计划落地实施,推出“全生命周期规划师(WLP)” 培训体系,加快高质量营销队伍转型。月均绩优人力同比增长4%至1.55万人,月均绩优率提升2.3个百分点至10.9%。月人均综合产能同比增长41%至0.81万元。

从人保寿险看,月均有效人力同比增长9.2%至2.2万人,月人均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增长13.1%至9921元。

从中国太平看,月人均期缴原保费同比增长15.4%至1.7万元。

从阳光保险看,传统队伍活动人力同比增长8.3%,活动人均产能2.5万元,同比增长21.9%。精英队伍人力2551人,同比增长19%,活动人均产能6.4万元,同比增长29.8%,是整体个险队伍的2.5倍。

2024年,上市险企银保新单业务增长短期承压。由于2023年起银保渠道开始落实“报行合一”要求,银保趸交业务显著缩量,导致2024年银保新单保费增速普遍出现下滑,上市险企个险、银保新单保费增速平均值分别为10.8%和-6.6%。银保期交保费增速虽然好于新单增速,但整体仍弱于个险渠道,其中,中国太保、新华保险银保期交同比分别增长20.5%、11.5%,领先同业,而中国人寿、中国太平则分别下滑9.4%和9.1%。

“报行合一”提升银保业务质量,价值率提升推动加大价值贡献。由于“报行合一”严格约束渠道费用管理,金监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新规执行后银保渠道佣金率平均下降30%左右,带动银保业务价值率显著提升。2024年,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银保NBV margin可比口径下分别提升8.2个百分点、9.9个百分点、26.7个百分点,中国人寿非可比口径下提升13.1个百分点。因此,虽然银保渠道在新单贡献上有所减弱,但是价值贡献继续提升。

从增速来看,可比口径下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银保NBV同比分别增长63%和135%,非可比口径下新华保险、中国太平和人保寿险同比分别增长516%、219%和134%。从占比来看,2024年,上市险企NBV中银保渠道占比平均为30.3%,同比提升10.1个百分点,其中,阳光保险占比最高为55.7%,新华保险和人保寿险占比也超过40%。新华保险银保NBV 占比提升最快,同比提高26.7个百分点。

NBV延续向好趋势

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NBV)延续向好趋势,在高基数基础上延续快速增长,价值率提升是主因。2024年,上市险企(不含友邦保险、人保健康)NBV合计1003.6亿元,在非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4.6%,除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之外均实现同比正增长。新华保险增速最快,高达106.8%;阳光保险(43.3%)、人保寿险(37.1%)、中国太平(23.8%)、中国太保(20.9%)和友邦保险(16.8%)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则同比分别下滑8.5%和8.2%。

在2023年高基数基础和精算假设调整双重影响下,上市险企NBV仍延续增长趋势,显示出负债端业务增长的强劲韧性,也与新业务价值率提升的带动有关。

若在可比口径下,上市险企NBV增速则更为强劲:由高到低依次为人保寿险(114%)、中国太平(94%)、阳光保险(88%)、中国太保(58%)、中国平安(29%)、中国人寿(24%)。

NBV margin显著提升是NBV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可比口径下,上市险企(不含新华保险)NBV margin 平均为27.9%,同比提升8.4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太平提升幅度最大,达到16.6个百分点;友邦保险提升幅度最小,为1.9个百分点,但绝对水平最高,达到54.5%。新华保险非可比口径下NBV margin提升7.9个百分点至14.6%。上市险企NBV margin同比回升,主要受预定利率下调、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后费用率下降,以及业务期限结构显著优化等因素的影响。

2024年,上市险企VIF和NBV对投资收益率的敏感性趋势出现分化,NBV对投资收益率敏感性有所下降。在投资回报率下降50个基点的情景下,上市险企VIF平均降幅为38%,较2023年扩大8.8个百分点;NBV平均降幅为39.4%,较2023年收窄11.4个百分点。变化较大的是人保寿险VIF降幅扩大41.7个百分点至91.4%,新华保险NBV降幅收窄36.9个百分点至49.1%,中国平安是唯一出现NBV降幅扩大的险企,扩大7.5个百分点至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