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藏蓝

作者: 和宏芳

雪线藏蓝0

在横断山脉褶皱深处,东旺河谷蜿蜒如大地掌纹。“东旺”这个被藏语赋予“地下宝藏”寓意的秘境,悬垂在云南最北端的苍穹之下。当无人机掠过海拔4500米的雪线,镜头里绵延的褶皱山脊如同凝固的浪涛,将东旺乡定格成遗世独立的孤岛。在这里,冬季长达半年,稀薄的空气中游荡着“猴子落泪、豹子折头、老鹰绕道”的古老谚语,而每年4月至9月,冰雪消融处萌发的虫草与松茸,牵引着生命的奇迹,解开了藏民寻求富裕的密码。

高原的晨曦总带着金属般质感的寒意,鲁茸取扎将冻僵的手指贴近嘴边,轻轻地呵气,警车的仪表盘显示着“-15℃”,海拔计指针在5000米刻度线上震颤。后视镜里,北风正在撕扯玛尼堆上的经幡,经幡在狂风中猎猎作响,把藏地的阳光撕成碎片,纷纷扬扬洒在鲁茸取扎藏蓝色的警服上。这个有着古铜色脸庞的藏族汉子,正踩着积雪融化形成的冰碴儿,深一脚浅一脚走向云层深处的虫草山。突然间,冰碴儿的声响惊起岩羊,远处牦牛群中升起一缕孤烟——那是藏民们回家的方向。这条横断山脉深处的巡逻路,他带着所里的兄弟们,已经走了三个年头。

格桑花绽放的起点

2009年的冬天,迪庆高原的凛风裹挟着雪粒抽打在新警训练场上。23岁的藏族青年鲁茸取扎像一株倔强的格桑花挺立在队列中,高原紫外线在他颧骨处烙下两团赭红。当同期队员按时休息时,他总要多找点儿项目加练。

海拔3300米的香格里拉训练场上,稀薄的空气里凝结着-5℃的寒意。鲁茸取扎将30斤重的沙袋绑在战术背心上,藏青色的作训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在高原的朔风中凝结成冰晶。这是2013年盛夏的清晨,云南省特警比武集训的第N天,他的作战靴在训练场上踏出规律的声响,仿佛牦牛蹄子叩击高原冻土。“雄鹰的翅膀要穿过暴雪才能坚硬。”此刻,这个27岁的藏族青年一边在心里鼓舞着自己,一边默默地将沙袋加重至40斤。傍晚靶场的灯光下,子弹壳在他脚边堆成闪亮的山丘,虎口的老茧在枪身刻下年轮般的纹路。

2014年8月的大理比武场,湿热的气候让作战服紧贴脊背。五年前的特警新人,如今已成长为骨干。这一年,鲁茸取扎成为迪庆代表队的队长,也是队伍的“灵魂”。然而,无人知晓,这位被队员们称为“硬汉”的康巴汉子,此刻正被剧烈发作的旧疾折磨得冷汗涔涔。作为队长,他比谁都清楚,临阵换将意味着什么:新队长需要重新磨合战术,队员心理可能溃堤,多年心血或将付诸东流。“保守治疗,打止痛针。”他咬着牙对医生说,声音轻得像叹息,却重如千钧。

如约站上赛场,“砰!”第一发子弹破膛而出。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疼痛让视线有些模糊,但多年的肌肉记忆在燃烧。当裁判宣布“200米狙击步枪运动射击第一名:迪庆代表队鲁茸取扎”时,他向欢呼的队员们露出灿烂的笑容,像极了绽放的格桑花。那天,他带着伤病,又接连拿下95式步枪运动射击第二名、92式手枪应用射击第三名。

时间来到2015年盛夏,训练场的地表蒸腾着灼人的热气。一声爆裂的枪响骤然撕裂空气,鲁茸取扎的左眼瞬间被血雾笼罩——炸膛的枪管迸射出数枚金属碎片,像毒蜂般刺入他的眼球,耳膜在轰鸣中撕裂。95式自动步枪的炸膛声像晴天霹雳,训练场上腾起的硝烟中,鲁茸取扎感觉右耳突然浸入黏稠的液体,视网膜上残留着诡异的橙红色光斑。战友的惊呼声仿佛隔着水幕传来,他却死死攥住发烫的枪托,任由鲜血顺着战术手套蜿蜒而下。“还有十五天就是比武。”这个念头像钢钉扎进他的神经。“保守治疗,先完成比赛!”带着右眼残留的弹片和近乎失聪的右耳,他再次站在了特警比武的起跑线。92式手枪在模糊的视野中晃动成重影,他紧咬牙关唤醒专注;自动步枪后坐力震得伤口迸裂,他却在剧痛中捕捉到肌肉记忆的韵律。竞技全程,他像只受伤的雪豹在赛场上腾跃。当“团体总分第一”的结果宣布,咸涩的液体顺着刚毅的面庞蜿蜒——那是汗水和泪水的混合。十余年间,这个康巴汉子在训练场击发23000余发子弹,弹道轨迹编织成守护雪域安宁的无形大网。“真正的枪声不该响起”,他摩挲着胸前的功勋章,窗外雪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隐去,像极了沉默的守护者。

2024年的深冬,我在香格里拉市公安局政工室见到了鲁茸取扎从警以来的一箱证书,其中有半箱是比武场上的荣誉。“现在爬避雷针需要戴护膝了。”他笑着掀起裤脚,膝盖上暗褐色的伤疤像高原冻土龟裂的纹路。训练场上传来年轻特警的呼喝声,远处雪山的轮廓被夕阳镀上金边。荣誉墙的照片里,2009年的青涩面孔与如今眼角带伤的中年人隔着时空对望,唯有头顶的警徽始终锃亮如新。而在远处的医院档案室,那份泛黄的病历成了特殊教材:“这个病例证明,人类意志力的极限,远超医学教科书。”这个曾多年征服特警比武巅峰的战士,像一尊青铜雕塑,永远屹立在守护雪域平安的哨位上。

千年古城的守护者

清晨的独克宗古城笼罩在薄雾中,转经筒的金顶在曦光中若隐若现。身着藏蓝警服的社区民警鲁茸取扎已经开始巡逻,他的脚步丈量着海拔3300米的石板路,藏袍老阿妈笑着打招呼时,他总会用藏语道声“扎西德勒”。这个被群众亲切称作“阿吾”的社区民警,用三年时间将辖区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连年压降,让这座千年茶马古镇焕发出新时代的平安光彩。

初到古城金龙社区时,这位藏族汉子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治安形势:古城木结构建筑密集,存在消防风险,旅游旺季客流考验着治安承载力。鲁茸取扎用最“笨”的办法破局——每天深入社区步行熟悉情况,将辖区百户居民、百家商铺的信息刻进脑海。

在金龙社区工作的三年里,鲁茸取扎在基层治理中展现出独特的群众工作智慧。面对辖区强林石化加油站长期存在的散装汽油销售管理漏洞,这位藏族警官没有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深入群众寻找突破口。经调研发现,该站拥有40年油库工作经验的资深职工马老对安全生产标准有着近乎苛刻的坚持。鲁茸取扎抓住这一关键,连续多个工作日与老前辈恳谈,从安全操作规范聊到社区平安建设,最终在安全生产理念上达成深度共识。这对忘年交创新建立“双岗联审”机制,将安全监管与便民服务有机结合,不仅使该站散装油销售管理成为行业典范,更探索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涉藏地区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白鸡寺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动,鲁茸取扎踩着青石板上的斑驳阳光踏入寺院时,全然不知自己即将解开一个缠绕两个多月的死结。“消防水池早成摆设了。”老僧人的念珠在指间转得焦躁。池底龟裂的纹路像干涸的河床,几片枯叶在裂缝间打着旋儿。这池子不仅是消防命脉,更是轮值僧人每日生活的源泉。鲁茸取扎赶忙来到消防中队,寻求破题密码。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第一股清泉注入水池的刹那,一位僧人悄悄拭去了眼角的水痕——不知是飞溅的池水,还是别的什么。

当夕阳为转经筒镀上金边,鲁茸取扎又开始了夜间巡逻。商铺悬挂的经幡在晚风中轻扬,监控探头红灯规律闪烁,客栈传来的弦子声与对讲机电流声奇妙共鸣。这个把警察蓝穿成第二层皮肤的男人,用脚步编织着古城的平安经纬,守护着人间香格里拉最质朴的安宁——正如千年转经筒周而复始的轨迹。

峡谷间的生命摆渡

时光倒流至鲁茸取扎初遇东旺的那个夏日。记忆中的滇川通道像被巨斧劈开的伤口,吉普车在垂直落差千米的悬崖间腾挪,车轮与路基的距离,往往就是生与死的距离。“左边峭壁擦着车窗,右边峡谷江水在脚下咆哮,方向盘稍微打偏半寸……”他下意识握紧胸前的执法记录仪,那些被碎石击中的凹痕,都是这条“死亡走廊”发出的特殊警醒。

这条贯通滇川的咽喉要道,夏季山洪裹挟飞石倾泻,民警们要穿越“石雨”,用血肉之躯为受困车辆开辟生命通道。去年8月暴雨季,鲁茸取扎带领所里的兄弟在泥流中转移群众,山体滑坡掀起的浊浪拍得人睁不开眼,等完成数趟转运,警服已重得能拧出泥浆,作训靴里灌满碎石。当受惊的群众止住惊吓时,这位康巴汉子才发觉,这场人与自然的战斗,来年仍有风险。

寒潮来临,雪山露出更狰狞的面目。2023年12月18日凌晨的求救电话,让整个派出所瞬间绷成满弓。三辆被困车辆像冰雕般凝固在雪线之上,车窗结着半指厚的冰凌。警车在“之”字形的冰坡上蛇行,防滑链与冰面擦出的火花,在暗夜里画出惊心动魄的轨迹。“抓紧!”鲁茸取扎猛打方向盘避开塌方区的瞬间,一块落石正砸在他们刚刚经过的路面。

当藏蓝身影冲破雪幕出现在被困者面前时,游客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四小时的生死营救,铁锹与冻土碰撞的脆响、引擎嘶哑的轰鸣、此起彼伏的“一——二——推——”口号,在雪山之巅谱写出最动人的生命交响。当所有游客被送上安全地带,民警们瘫坐在雪地里,睫毛上的冰花在朝阳下闪着微光。

时光在风霜中刻下印记:40余次穿越生死线的救援,60多个重获新生的笑容,11面浸透泪水的锦旗。如今穿行在这条“云端天路”,每隔百米就能看见反光警示桩上新漆的提示标志。当鲁茸取扎默念“零事故”的愿景时,窗外正掠过又一批自驾游客摇下车窗竖起的拇指——那是对守望者最温暖的礼赞。

滇川通道的落石仍在滚动,雪崩的轰鸣也不会停歇,但在东旺峡谷半腰的国道深处,总有一盏警灯刺破迷雾,如同希望的火种,照亮每一个回家的黎明。

虫草山的守望者

每年4至9月,当高原冰雪初融、山花绽放之际,东旺乡便迎来虫草采挖、松茸采摘的黄金时节。采挖季的迁徙总是裹挟着希望与危险,当第一株虫草破土而出,散居河谷的藏民们便如候鸟般向雪山进发。

“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43%,但守护的浓度必须是百分之百。”

在虫草交易市场的毡房里,褪色的警民联系卡被挖草人层层包裹。卡片正面照片里的鲁茸取扎却比现在年轻许多——长期紫外线灼射让他的面庞提前刻上了风霜。那些冻成石块的糌粑、融雪煮糊的方便面、结冰的签字笔,连同数本写满纠纷调解记录的笔记本,在派出所的旧柜里沉默地诉说着“零发案”背后的重量。

2023年6月,驻守在虫草山的鲁茸取扎与战友们已连续执勤月余。某个风雪交加的深夜,一通紧急求助撕裂了高原的寂静:四岁的小多杰因严重高原反应陷入半昏迷,生命垂危。彼时正与感冒抗争的鲁茸取扎一把扯下维系着自己生命的氧气面罩,将面色青紫的孩童和几近崩溃的母亲扶上警车——这场与死神赛跑的征程,要从海拔4500米的雪山之巅穿越50公里冰封绝壁。

“小多杰,阿妈在这里!”母亲的哭喊在逼仄的车厢里回荡,车灯刺破的黑暗里,警车正以近乎失控的速度在冰面上滑行。鲁茸取扎的太阳穴突突跳动,缺氧使眼前的雪幕泛起黑斑。突然,轮胎在发卡弯道发出刺耳尖啸,警车如脱缰野马般撞向路桩。众人踉跄下车,只见右前轮已悬在万丈深渊边缘,积雪簌簌坠入深不见底的黑暗。

“推!”嘶哑的吼声穿透风雪。当车身在众人肩顶下艰难归位时,鲁茸取扎的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吞吐刀片。战友将最后六块冰糖塞进他颤抖的唇间,那是高原上最珍贵的续命灵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警车引擎的轰鸣再次撕开雪幕……

当深夜的月色离开卫生院屋顶时,孩童睫毛轻颤的瞬间让所有凝固的时光重新流动。“阿妈,我头晕。”这声微弱的呢喃,让急诊室爆发出如释重负的欢呼。在虫草山蜿蜒的巡逻路上,这样的生死时速不过是守山民警的寻常昼夜。从抢救突发疾病的采药人,到追寻牦牛踏雪的踪迹,警徽照耀处,连悬崖边的格桑花都记得那些深蓝身影。当藏民们将双手举过头顶,这传承千年的手势正在诉说:以生命守护生命的人,终将被托举在高原之巅最温暖的心房。

在每一回长达半年的驻守中,这支“流动的派出所”创造了高原警务的暖心数据:累计徒步雪山巡逻310余公里,相当于绕行梅里雪山主峰5圈;开展紧急送医、牲畜寻回、车辆救援等民生服务120余次,平均每15天就有一次暖心救助;组织安全普法宣传280余场,将法治课堂搬进帐篷营地。更令人瞩目的是,通过“帐篷调解室”等创新举措,实现了重大矛盾纠纷零发生、特色产品交易诈骗零发案,让平安成为产业发展的坚实底色。

海拔虽高,服务更暖。鲁茸取扎和战友们用藏蓝身影守护着每一顶帐篷的袅袅炊烟,以“警务围着民生转”的理念护航乡村振兴。当满载山珍的货车驶出峡谷,群众鼓起的钱袋子和洋溢的笑脸,正是对这支高原警队最珍贵的褒奖。

上一篇: 父亲的房子
下一篇: 超时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