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作者: 吕昊冉

共情0

何谓“共情”?“共情”指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积极的情感反应,成熟的处世之道,向外凝视、与他人连接的柔软感知力。具体来讲,即个体尽可能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倾听他人、平等交流,准确感知他人的内在世界,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动机、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不带有任何评判和偏见,给予他人无条件的正面关注和接纳。

共情,不等于同情—后者往往暗含心理位差,它可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价值评判,或带着救世主情结越界干涉他人。好比你是一名舵手,不幸在海上迷失了方向,有同情心的人可能说:“我来帮你掌舵。”有共情心的人却可能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迷失方向。没关系,我相信你。”这种差异折射出的,是共情所蕴含的平等对话立场,共情才能更满足人们被理解、被尊重的基本心理需求。

家人之间,共情是一种心心相印的力量。在《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里,丈夫和妻子换位思考,都密切关注着对方的情感需要。丈夫卖了金表,为妻子买了玳瑁梳子;妻子卖了秀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虽然造成了误会,但他们得到了更加珍贵的礼物—共情。

友人之间,共情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流水,锺子期便与之共鸣,也仿佛置身于巍巍太山,汤汤流水。锺子期离开人世之际,伯牙的琴声再美好,也无人理解、欣赏,实属遗憾。

对手之间,共情是一种平和包容的力量。廉颇最初对蔺相如颇为不满,蔺相如选择避免冲突,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廉颇听罢,负荆请罪。可见,共情,让他们解决了冲突,避免了内斗。

陌生人之间,共情是一种保留他人自尊的善意。屠格涅夫路遇乞丐,却没带钱。见乞丐的手高高地举着,他握着乞丐的手说:“兄弟,实在对不起,我忘了带钱出来。”乞丐感受到久违的尊重后,泪流满面:“您能叫我兄弟,让我和您站在同一条线上,就已经让我感激不尽了。”可见,我们不仅能够关注身边熟悉且亲切的人,还能将“人同此心”的同情与善意扩展到那些陌生的人身上,关心他们的命运,并相信这些命运与我们自身紧密相关。

总之,共情无处不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李白与友人的共情;“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是白居易对卖炭翁的共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与天下人的共情……

让我们用心去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共情,如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言,由“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