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流变的探究

作者: 薄琳

《公无渡河》流变的探究0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乐府诗中,《公无渡河》这一小调历经千年岁月沉淀,依旧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的乐府魅力。它传唱着一个简短却震撼人心的悲剧:白首狂夫不听劝阻,执意渡河,溺亡于湍急水流,其妻悲恸弹箜篌、哀歌相随。原本寥寥十六字的古辞,跨越时空,在不同朝代被反复演绎、重塑,建构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裹挟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趣、社会思潮与文人情怀,蜿蜒至今。

一、《公无渡河》的起源与原始内涵

《公无渡河》最早其实是一首在汉代由朝鲜半岛传入我国的民歌,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引用了唐代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介绍了这首古辞的本事。

《公无渡河》又叫《箜篌引》,崔豹在《古今注》中说道:“《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又有《箜篌谣》,不详所起,大略言结交当有始终,与此异也。”

该篇相传是汉朝乐浪郡朝鲜县津卒霍里子高的妻子丽玉所作。有一天,子高在早上撑船摆渡,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疯癫之人,散着头发提着酒壶,执意横渡急流,那人的妻子跟随着他并不让他渡河,还没等到追上他,那人就已经掉入河中被水淹死了。于是那人的妻子便拿来箜篌并且唱道:“让你不要渡河,你最终还是渡河了,最后被河水淹死,我又能拿你怎么办呢!”声音十分悲惨哀恸。曲子唱完,她最终也投入河水而死。子高回到家中,把这件事讲给自己的妻子丽玉听。丽玉对此感到十分伤心,于是拿来箜篌把这件事编作歌曲写了下来。听到这首歌曲的人都会落下眼泪。丽玉把这首曲子传给了邻居的女儿丽容,并把它命名为《箜篌引》。又有人称其为《箜篌谣》的,其内容大致是说结交朋友应当有始有终,这和前面所讲的是不一样的。

由此可见,《公无渡河》整体描写的是一个狂夫执意渡河,哪怕妻子不断阻拦,他仍我行我素执意渡河,最终换来了一个被河水淹死的结局。妻子后来的做法和反应都展现出了她对于丈夫执意渡河自己又未能够成功阻拦的悲伤和哀恸,其中也有对于丈夫行为的无奈。并且,其背后似乎也透露出对于命运无常却又不可抗拒的感慨。丽玉可能想要借助狂夫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盲目冲动,否则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二、《公无渡河》在唐宋时期的演变

在《诗经》和《楚辞》中记载的先秦古谣是诗歌的早期形态,汉代设置的乐府有专职人员对民间百姓们口耳相传的歌谣进行搜集整理,至唐宋时期诗歌发展达到顶峰。宋人郭茂倩将汉魏至唐五代时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编成《乐府诗集》。其是成书较早、搜集整理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唐宋诗人诗歌创作来源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乐府歌辞和民间口耳相传的歌谣。在《乐府诗集》中,《公无渡河》的原本仅有四句话十六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而这短短的十六个字,却促成了后世诗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上文对《公无渡河》起源的考证,可见它的诞生和得以保存都与同箜篌这一乐器有着密切的联系。《史记·孝武本纪》中就有对箜篌的相关记载:“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琴瑟自此起。”由此可见,卧箜篌这一乐器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传,卧箜篌在汉代时期代表“华夏正声”。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中也有对箜篌的记录,如在描写刘兰芝时写道:“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种种记载能够看出箜篌已经是汉代常用的乐器之一。

箜篌这一乐器的声音清脆,与悲伤、温柔这两种感情的表达不谋而合。《公无渡河》中狂夫不听劝阻渡河而死,妻子弹箜篌表达自己的哀恸之情,因箜篌乐音自带的感染力,可以使其妻子更加准确地表达其悲痛的情感以及对于丈夫离去的无奈。而丽玉继续选择用箜篌将“公无渡河”这一事件流传下去,也正是因为箜篌温婉清丽的乐音,能让听者感受到狂夫妻子的悲痛和无奈。

关于《箜篌引》中的“引”字,在出土的汉简中可以得到证实:“引”自古具有“弹”的含义。据张煜《乐府“引”题本义考》:“引”字的初义是“拉弓”。将弹奏箜篌的动作与射箭者拉弓的动作类比,其实“引箜篌”表达的即为弹箜篌之意。不过在《乐府诗集》的记录中,“引”题材不仅仅局限于琴曲歌题,在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新乐府辞这几类中也能找到以“引”为题名的乐府歌辞。而这些歌词的伴奏乐器有些便是箜篌。

在宋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公无渡河》这一乐府古题的创作中出现了和其本来意思不同的嬗变。根据王培瑶《〈公无渡河〉诗题在唐宋嬗变之浅析》中所引宋代杨冠卿所言:“古乐府有《公无渡河》篇从,昔诗人赋咏俱与本意不相侔。余谓翁之勇于渡河者,特以一壶之力为可恃,遂冒险而不之恤,曾不知壶之力甚微而河之险不可玩,终遂致于沦厥躯,兹亦可为后世鉴矣。因原其指,为作数语用以自警云。”据其言可知,《公无渡河》这一乐府古题的创作中出现了与原本含义不同的情况是十分普遍的。

不过对于这一乐府古题创作的嬗变也并非无迹可寻,创作者大多是引申古题本事抒写自身情怀。这也是唐宋时期诗人创作的显著特点之一。宋代唐庚云:“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后之人用乐府为题者,直当代其人而措词,如《公无渡河》须作妻止其夫之词,太白辈或失之。”(《唐子西文录》)也就是说在《公无渡河》这一古题的创作嬗变中李太白的名号首屈一指。

李白的《公无渡河》写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李白的《横江词六首》其六写道:“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这两篇诗歌都不仅仅局限于妻止夫的内容。根据清代王琦在《李太白全集》所注第一首诗指的是“讽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天网,借以为喻云耳”,明代朱谏在《李诗选注》中所注第二首诗是“白盖久客江湖,有不如意者而思归之情如此”。“《太白年谱补正》中对《横江词》做了如下的解释:‘以涉江渡河隐指从政,亦李白北游归来心情之反映。’”(王培瑶《〈公无渡河〉诗题在唐宋嬗变之浅析》)李白描写了自己在渡江时候的所见所感,诗中极力渲染横江的广阔,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困难,不由得回想自己一生的荣辱浮沉,慨叹人生苦艰,实现理想之路亦是荆棘遍布,好似表达了一种归退的想法。

李贺也曾写下《箜篌引》:“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诚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葫,瓦甒浊醪蚁浮浮。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被发奔流竟何如?贤兄小姑哭呜呜。”诗中提到“屈平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诚为愚”,屈原投江是为了表达对楚国黑暗政治的绝望及对自己高洁品质的坚守,而徐衍入海可能是为了躲避乱世等原因。这两个典故意在表明投江、入海这种决绝的赴死方式是不值得羡慕和效仿的。诗中又书写了平淡的生活,不过结合李贺自身而言,其仕途屡屡碰壁,写下如此平凡的生活这无异于一种自嘲。

李白和李贺都赋予了《公无渡河》这一乐府古题以新意,将渡河比作自身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生存。不过在唐代大多数的诗人在《公无渡河》这一乐府古题的创作中都是延续本意,有创新的并不是很多。

在《公无渡河》古题中,狂夫的妻子形象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诗歌里把其作为核心进行刻画。例如,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三写道:“公无渡河音响绝,已隔前春复去秋。今日闲窗拂尘土,残弦犹迸钿箜篌。”元稹的悼亡诗成就最高,在元诗中箜篌弹奏声已然不再指代妻子逝世,借助本事,指自己的妻子就像狂夫的妻子一样能给自己劝诫,表达了对妻子的不舍与怀念。

到了宋代,基于内忧外患的形势以及数量庞大的士人群体,对于形势的忧虑以及个人发展的反思成为诗歌的主要内容。宋代共有十四首根据《公无渡河》进行的创作。例如,徐集孙的《公无渡河》写道:“波涛汹涌何足畏,中原未复一身多。争知平地有风波,人心之险险于河。”再如,唐庚的《公无渡河》写道:“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君不见吴儿秋悲小海唱,湘女夜怨招魂歌。抱石沉清流,弄酒奔素娥。忠血醉蛟蜃,义肉饱鼋鼍。暗中水弩贯七札,鱼龙百怪垂涎泽,吻牙相磨。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平地犹恐生风波。”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对于《公无渡河》这一古题的创作,借用“平地风波”来指“公无渡河”中的河,用“伍员”“屈原”代指狂夫,将建言献策的名士比作狂夫的妻子。这种一一对应的形式逐渐成了宋诗中《公无渡河》创作的固定模式,并且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后世也进行沿用。

基于宋代文人对于杜甫和理性的推崇,在宋诗中大多通过深沉忧郁的情感展现出一种理性的审视和思考。宋代诗人在《公无渡河》这一古题的创作中,多以理性的角度进行切入,表现出对个人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同时混杂着对内忧外患局势的忧虑,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情感。

诚然,宋代也有不少诗歌沿用《公无渡河》这一乐府古题本意进行创作,但同时也产生了众多与唐代不同的嬗变。例如,宋无的《公无渡河》写道:“恐公身为泣珠客。公无渡河公不然,忧公老命沉黄泉。公沉黄泉,公勿怨天。”

通过观察唐代和宋代对于《公无渡河》这一古题的不同嬗变,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那种自信张扬以及宋代的深沉理性。而这两种不同也恰恰反映出了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朝代的历史状况不同以及不同朝代所推崇的思想有所差异。唐代兼容并包,唐诗自然表现得浩浩荡荡、挥洒自如;而宋代则多强调揆情度理,故宋诗创作透露出一种冷静客观、约束克制的态度。

三、《公无渡河》流变对后世文化创作的影响

《公无渡河》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其讲述了一位白首狂夫执意渡河,最终溺水而亡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后世的文化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方面,许多文学作品都引用或改编了《公无渡河》的故事,以表达各种情感和主题。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公无渡河》将故事进行了扩展,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狂夫渡河的悲惨场景,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此外,还有许多诗人以《公无渡河》为主题创作了诗歌,如王建、李贺等。

在中国的戏曲作品中,也有以《公无渡河》为题材的作品。例如,京剧《公无渡河》就是一部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创作的戏曲,通过演员的表演展现了狂夫渡河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

在绘画作品方面,《公无渡河》的故事也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一些画家以这个故事为主题创作了绘画作品,通过画面展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和狂夫渡河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总的来说,《公无渡河》的故事以其深刻的寓意和悲剧色彩,激发了后世文化创作者的灵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这些衍生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让人们对这个古老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公无渡河》这一古老的曲调,其流变探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线索。通过探究其在不同时代的演变,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文化传承的脉络和轨迹,了解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艺术风格以及社会思潮是如何作用于这一曲调,从而加深我们对历史文化变迁的认知。《公无渡河》丰富的内涵和多变的形式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在文学创作等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的新作品。《公无渡河》中蕴含的某些情感和精神特质,可能贯穿于整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对其流变的深入研究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