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兰性德悼亡词发微
作者: 张春梅
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词人,其词作以凄婉、幽怨的美构筑了清代诗词的新篇章。在其词作中,六十一首悼亡词无论是在篇目、思想内容上,还是写作技巧上,都独树一帜。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来表达难以言状的生命和情感意味。这些词作不仅表达了纳兰性德对亡妻和红颜知己的深切怀念,还通过自悼词表现出他对命运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通过研究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哲学,感受他词作中的艺术魅力和情感价值,也为后世文学家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重在“发微”,所谓“发微”,就是对某些复杂的事物和微妙的问题进行发掘和阐释。“发微”常被用来作为文章和专著的书名,如鲁迅先生的《大衍发微》、国学大师刘师培的《国学发微》、明代马莳的《黄帝内经注证发微》等。本文遵循“发微”的写法,从某些细微之处对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进行研究,力求深入到前人关注较少的层面,如其悼亡词中的“自悼”篇章,以此弥补前人相关研究中的遗漏和不足,具有拾遗补阙的作用。
一、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悼亡对象分析
纳兰性德悼亡词共六十一首,占其词作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大部分的悼亡词都是他为亡妻所写,但是也有少部分是为红颜知己,或为自己而写。其悼亡对象可分成三部分。
(一)悼念亡妻—卢氏
卢氏作为纳兰性德的原配妻子,温婉贤良,不争不抢。二人成亲三年以来,琴瑟相和,感情甚笃。叶舒崇在《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中对卢氏这样评价道:“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纳兰性德一生所写悼亡词的大部分都是写给妻子的,如《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青衫湿·悼亡》《南乡子·为亡妇题照》等。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首词化用了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回忆亡妻生前与自己的赌书泼茶的愉快光景。
(二)悼念红颜知己
在纳兰性德的众多悼亡词中,除了对亡妻卢氏的深切怀念外,还蕴含着对红颜知己的无限追思。在纳兰性德的生命中,红颜知己或许并非特指某一人,而是那些与他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的女性形象。她们可能是才女、艺伎,或是他生命中的过客,但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女性与纳兰性德之间或许有着超越友谊的情感纽带,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走到一起,最终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无论是悼念亡妻,还是悼念红颜知己,都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哀婉的笔触打动人心。他对红颜知己的怀念,同样充满了深深的哀愁和无尽的思念。例如,《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虽非直接悼念红颜知己之作,却也透露出他对美好情感逝去的无奈与哀愁。再如,《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中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有传言说,纳兰性德与其表妹自幼青梅竹马,两情相悦,然而表妹最终被选入宫中成为妃子,致使两人被迫分离,内心痛苦难以言表。即便是天上的织女与牛郎,虽仙凡相隔,却仍有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而纳兰性德对心中所爱之人的深情,却只能借助这首词来远远寄托。这首词也因此被解读为对逝去爱情的悼念之作。
(三)自悼
自悼词指一个人为自己写的悼词,通常用于回顾自己的一生,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情感,以及对过去的反思。自悼词通常在自己身体不好或生命即将结束时撰写。词人通过这种方式,回顾自己的一生,记录下自己做过的好事、经历的困难以及对家人朋友的爱,表现出对生命的诀别。
自悼的“悼亡”有三重含义:其一,对自己的盖棺论定,悼自己的“亡”。其二,纳兰性德英年早逝,盛年之际即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再加上体弱多病,距肉体的死亡仅一步之遥,这种情况与“死亡”有多大区别?此时此景,写首悼亡词哀悼自己,既有惋惜,也有哀伤;既有对过去的回顾,也有对悔恨的检讨;既有对生命的留恋,也有终结苦难的解脱。其三,在古汉语中,“亡”还有“过去的”“既往的”意思,在生命的某个节点,回忆往昔,告别过去,纳兰性德的自悼主要是这种形式。正如他写给自己的《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自己三更半夜难以入眠,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展现了自己孤寂的心境。下片直抒胸臆,感慨起自己的身世,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点明他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纳兰性德的自悼词虽写于盛年,实则与风烛残年并无二致,仿佛他已经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提前为自己短暂的一生进行了总结,一言以蔽之,就是“我是人间惆怅客”;他对自己一生的悔与恨也进行了总结,那就是“寻思常自悔分明”(《鹊桥仙·梦来双倚》)。
二、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意象分析
(一)落花意象
落花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纳兰性德悼亡词常用落花意象或象征美好易逝的爱情,或表达了无尽的哀愁与思念。纳兰性德常常用落花来比喻他与爱人之间那段美好但短暂的爱情。落花美丽而柔弱,容易凋零,正如他与爱人之间的感情,虽然曾经绚烂,却终究难以长久。这种意象在《虞美人·春情只道梨花薄》等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梨花(也可视为一种落花)的凋零象征着爱情的消逝。落花意象在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还常常用来表达他对逝去爱人的深深哀愁和无尽思念。例如,“酒醒香销愁不胜,如何更向落花行”(《浣溪沙·酒醒香销愁不胜》),他在酒醒后发现花儿已经凋零,心中痛惜不已,更添愁绪。这种情景正好验证了那句“光阴与时节,先感是诗人”。纳兰性德本就敏感多情,看到落花更是愁上加愁。
(二)柳树意象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杨柳意象多次出现,如《临江仙·寒柳》:“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最是繁丝摇落后,专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这是他在发妻卢氏去世后的一年冬季转春的深夜所作。词虽然明面上是写柳树,但字里行间尽显对妻子的无尽留念。“飞絮飞花何处是”,柳絮飘飘仿佛自己对亡妻的思念;“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则表明不管时空如何变化,也改变不了自己因思念带来的忧愁;“层冰积雪”,出自《楚辞·招魂》中的“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联系一下当时纳兰性德写这首词的语境,“招魂”二字意在言外,“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三)梨树意象
梨树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常用的一种文学意象,因本身就含有“分离”之意,所以在悼亡词中已是屡见不鲜。因纳兰性德擅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故而以“梨花”代“梨树”,部分代整体,更是在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多次运用,由此可见纳兰性德对“梨”的偏爱。例如,《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中写道:“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到人间犹有未招魂。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侧重写春天的梨花景象,本来是一片春情,惹人怜爱,当时夕阳西下,词人则再次追忆起亡妻,以乐景来衬哀情,用凋谢的梨花来指代亡故之妻,至此词人再次陷入“同心苣”中,仿若曾经恩爱的画面近在眼前,夫妻二人心有灵犀地为彼此绾着代表二人情深的“同心苣”。
三、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一)多用凄婉哀怨的意象
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意象体系除落花、梨树、柳树等典型代表外,还包含其他丰富类型。虽然这些意象形态各异,但细究其情感内核,均呈现出凄婉哀怨的共性特征。例如,《青衫湿遍·悼亡》写道:“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其中“青衫”“银釭”“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幽泉”等意象皆营造出一种悲伤寂寞的情感氛围。其中,“青衫湿遍”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剪刀声、犹在银釭”化用了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中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纳兰性德以忆往昔、叹今朝之笔,借由哀婉凄清的意象,将“难禁寸裂柔肠”的悲怆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使用用典手法展现意象
纳兰悼亡词往往通过应用用典手法化此为彼、化人为己。例如,纳兰性德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来增加对亡妻的思念和追忆,其中《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写道:“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当时七夕记深盟。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一作雨霖铃)。”《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两首词均选取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写的场景以及意象,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比翼鸟”“连理枝”,借唐明皇与杨贵妃之典故,深情地表达了对亡妻绵绵无尽的怀念与哀思。再如,《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中的“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化用了荀粲为给病妻降温而中庭取冷的典故,表达了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深情与无悔的付出。又如,《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的“赌书消得泼茶香”,借用了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赌书泼茶的典故,展现了纳兰性德与亡妻卢氏曾经的甜蜜生活,更加凸显了失去爱人的痛苦。典故的运用从侧面反映了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独树一帜。
(三)饱含深情的直抒胸臆
除了意象表现和用典手法外,纳兰悼亡词的另一个重要手法是直抒胸臆。例如,《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中写道:“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此词开篇以“辛苦最怜”四字入题,直抒胸臆:天边那悬挂的一弯寒冷凄清的明月似乎也在与词人诉说故人已亡的悲愁,天人永隔,或许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词人回忆曾经他们夫妻二人在一起时点点滴滴的美好:盈盈皎洁的满月、成双成对的燕子,还有曾经恩爱过的画面都还依旧。可是,现如今却是“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其中有蒲松龄“秋坟鬼唱”之愁,有梁祝化蝶成双之梦,更多的是撕心裂肺的哭诉。
纳兰性德悼亡词共六十一首,占其词作总数的五分之一,是纳兰性德优美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悼亡对象有三类,即其亡妻卢氏、红颜知己,还有就是纳兰性德自己。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多使用凄婉哀怨的意象来表达其深切追思的意蕴,其使用的最多的意象是植物意象,如落花、梨花和柳树。当然,其悼亡词中还有许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其中很多意象形象生动、解读清晰,也有少量意象指向不明,可以多重解读。除意象建构外,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还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很多重要技法,如比兴、用典、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等,让他笔下的悼亡词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如泣如诉的感情。在意蕴方面,除追思和回忆外,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还体现了他对生命、死亡和爱情的思考,体现出一定的思辨层次和哲理高度。如是,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以其凄婉的意象、优美的文笔和幽深的思考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上留下了辉煌而又凄清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