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命运的文学赏析
作者: 闫红武
名著犹如镶嵌在人类历史文化浩瀚长河中的璀璨宝石,闪烁着智慧与灵感的耀眼光芒。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名著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塑造三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名著,激发学生对名著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
《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通过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描绘了祥子从满怀理想到逐渐堕落的人生轨迹,深刻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小说以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朴素通俗的京味语言为特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学生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生动的文学范本。基于此,笔者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探索了祥子悲剧命运的成因,引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使他们在感受主人公祥子悲剧命运的同时,认识社会发展对底层小人物的影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一、《骆驼祥子》简介
《骆驼祥子》以北平(今北京)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祥子流落到北平后,从事人力车夫这一职业,并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悲惨故事。祥子初到北平时,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然而,在严酷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压迫下,祥子的理想一次次破灭,最终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变得麻木、潦倒、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成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的代表作。老舍原名舒庆春,其作品以质朴平实却充满力量的语言风格著称,在幽默诙谐的笔触中透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他的文字既保有市井生活的鲜活气息,又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文学价值。《骆驼祥子》作为老舍的力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控诉了残酷的阶级压迫,表达了老舍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指导阅读《骆驼祥子》旨在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底层人民悲剧命运的认识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会“以史鉴今”,关注当下现实社会的发展。
二、《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悲剧
在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要求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骆驼祥子》,并要求学生在阅读《骆驼祥子》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来开展合作学习。研究以“祥子的悲剧命运”为线索,因此,可以确定阅读主题为“祥子的悲剧命运”,阅读思路见下图1:
图1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阅读思路
结合阅读思路与阅读方法,可以对祥子的悲剧命运有一个简单的阅读探究。“圈点批注”对于首次阅读长篇名著小说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结合阅读目标,对原文进行批注。比如,在分析故事梗概时,学生首先需要把握人物形象。要了解祥子这个人物,学生可以关注一下原文中的一些描写:“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毛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从圈点批注的内容可以分析,老舍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当时社会下层劳动者的形象—祥子。祥子来自农村,性格善良淳朴,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骆驼祥子》是一部长篇的小说,了解祥子的悲剧命运,可以结合“对比分析”的方式来研究。比如,将理想与现实对比,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来批注。这里可以先对原文中祥子的理想—买车进行批注:“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与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作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然后再对原文中祥子理想破灭后的现实进行批注:“虎妞在夜里十二点,带着个死孩子,断了气。祥子的车卖了!钱就和流水似的,他的手已拦不住;死人总得抬出去,连开张殃榜也得花钱。祥子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楞楞磕磕的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作的是什么。”从圈点批注的内容可以分析,祥子是一个有理想的年轻人形象,他认为自己有力气且正年轻,只要他努力,省吃俭用,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无论是一年两年还是三年四年,他都一定会获得一辆顶漂亮的车。但是由于虎妞的死亡,他不得不卖掉车,卖掉车卖的不仅是车,更是他的希望和期待。希望和期待落空,“祥子像傻了一般”,“可不知道自己作的是什么”。这里开始,祥子开始浑浑噩噩地生活,吃喝嫖赌、行骗,彻彻底底地成了城市的垃圾。这种个人意志的脆弱,也是祥子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祥子悲剧命运的文学赏析
通过“圈点批注”阅读,学生能够基本了解《骆驼祥子》的梗概,同时认识到祥子命运悲剧的形成过程。随着进一步深入的探究阅读,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祥子悲剧命运的成因进行文学赏析。
(一)客观原因:复杂的社会背景
祥子的悲惨命运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共同决定的。在分析祥子悲惨的命运时,学生可以结合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来进行分析,从祥子的社会关系网中出发,分析祥子周边的人物。
1.二强子
二强子是祥子的同行,与祥子的敦厚老实不同,二强子是残忍的,也是愚蠢的。二强子是一个酒鬼,他打骂女儿,通过强迫女儿卖身来换取生活费用。但是对于他的这些行为,他自己也有后悔过。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可知,他的人物底色并不是完全的“恶”,他的心底或许存在一点儿“善”。反观祥子,祥子在看到老马晕倒的时候,给老马买了羊肉包子,祥子是善良的。通过这两位性格迥异的同行之间的对比,我们不仅能深刻感受到他们各自命运的悲惨与无奈,更能理解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即便是如祥子这般勤劳正直之人,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二强子的堕落与祥子的沉沦,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背景下车夫们的普遍命运写照。祥子的沉沦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加速他堕落的关键诱因之一。
2.大兵和孙侦探
在《骆驼祥子》中,大兵抢走了祥子的第一辆车,这对于祥子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而孙侦探尖酸刻薄、心狠手辣,抢走了祥子辛苦积攒下来的积蓄,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复杂,所以祥子的车与积蓄被抢走其实是必然的。这两次打击给祥子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让祥子感觉到无力、无望,这是祥子悲惨命运产生的关键原因。
3.雇主
曹先生作为祥子的雇主,虽以善意接纳了困境中的祥子,但其提供的仅是基本的物质保障,并未真正改变祥子在社会底层的生存困境。与此同时,杨先生夫妇无休止的剥削与压迫,使祥子深刻体会到人性之恶,这种恶劣处境迫使他不得不投向虎妞的怀抱。而夏太太的引诱不仅令祥子身患隐疾,更摧毁了他对纯真爱情的向往,使其身心遭受双重创伤。
4.刘四爷
刘四爷是看不起底层劳动人民的,他看好祥子是因为祥子有可压榨、可利用的空间,并不是真正看得起祥子这个人。在刘四爷父女的冲突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赤裸裸地表达了对祥子的鄙视,他说:“我不能都便宜了个臭拉车的!”这一点刺痛了祥子,也是祥子悲惨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主观原因:祥子的个人奋斗
从主观原因来看,祥子的个人奋斗是其命运轨迹中的重要线索,也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因素。祥子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从而过上稳定而体面的生活。祥子对自己的梦想有着坚定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他都没有放弃过对梦想的追求。但是他的奋斗是孤立的,他缺乏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拼搏。这就导致祥子虽然有着坚定的信念,但他对生活的认识却是片面的,他无法看清社会的本质,也无法认识到个人奋斗在强大社会面前的渺小。
祥子的个人奋斗虽体现出坚韧品格与独立精神,但因囿于个体视野的局限性且缺乏社会支持体系,最终使其在时代洪流中走向悲剧结局。从社会环境压迫的角度来看,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了不公和压迫,他不仅要面对来自同行的竞争和剥削,还要应对来自上层社会的欺压和剥削。这种社会环境使得祥子的个人奋斗变得异常艰难。尽管祥子有着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但在社会的压迫下,他的个人意志逐渐变得脆弱。他经历了多次的打击和挫折后,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变得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祥子的理想是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但现实却一次次地击碎了他的梦想。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祥子的个人奋斗变得毫无意义,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
祥子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使得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社会改革的重要性。祥子的个人奋斗虽然失败,但他的坚韧和毅力却让人深思。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汲取力量,认识到个人命运虽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但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祥子的悲剧命运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在社会的压迫下,他的人性逐渐扭曲,变得冷漠和自私。这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本质和复杂性。
(三)其他原因:祥子的婚姻生活
祥子的婚姻生活是在一个动荡不安、贫富悬殊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作为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他怀揣着买车、成家立业的梦想,然而现实的残酷却一次次击碎了他的希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祥子的婚姻选择也充满了无奈和悲剧色彩。
在祥子与虎妞的婚姻中,虎妞作为车厂老板刘四爷的独女,虽年长于祥子且容貌平凡,却因掌控着车厂的经济资源而处于强势地位。她凭借精明世故的处世手段,通过假孕等心计逐步将祥子引入婚姻困局。这段由利益驱动而非感情基础的结合,不仅使祥子丧失了婚恋自主权,更成为其追求独立人格道路上的沉重枷锁—既承受着经济依附带来的屈辱感,又深陷于虎妞强势掌控的精神困境之中。虎妞的强势和霸道使得祥子在家庭中失去了地位和尊严,他感到自己像是一个被囚禁的犯人。此外,虎妞的懒惰和奢侈也加剧了祥子的经济负担,使他不得不更加努力地拉车赚钱来维持生活。虎妞的难产而死对祥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不仅失去了妻子,还因为给虎妞办丧事而卖掉了用虎妞的钱买的二手车,这使得他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在祥子与小福子的感情纠葛中,小福子作为命运多舛的善良女性,其人生轨迹充满悲剧性转折—先是因酗酒父亲的逼迫沦为军官的玩物,遭遗弃返家后又在生存压力下被迫沦落风尘。祥子虽对这位坚韧求生的女子萌发真挚情愫,但车夫微薄的经济能力与娼妓身份的社会污名,共同构筑起难以逾越的阶层壁垒。小福子的出现让祥子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一度想要和小福子一起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们无法实现这个梦想。小福子的自杀对祥子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场无望的情感寄托,既折射出底层群体在生存困境中的情感异化,更昭示着畸形社会机制对人性美好的残酷碾轧。
祥子的婚姻生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虎妞的强势和霸道使得他感到压抑和窒息,而小福子的自杀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自责之中。这些精神上的折磨加剧了祥子的悲剧命运。经济层面上来看,祥子的婚姻生活也给他带来了经济上的困境。虎妞的懒惰和奢侈使得他不得不更加努力地拉车赚钱来维持生活,而小福子的死则让他失去了一个可以依靠的人。这些经济上的压力使得祥子的生活更加艰难和困苦。祥子的婚姻生活还导致了他人格的扭曲。在社会的压迫和婚姻的束缚下,他逐渐变得冷漠、自私和麻木。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变得消极、悲观和自暴自弃。这种人格的扭曲进一步加剧了祥子的悲剧命运。可见,祥子的婚姻生活是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段婚姻不仅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困境,还导致了他人格的扭曲和毁灭。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祥子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悲剧”这一文学概念的内涵。悲剧的本质在于展现有价值的事物被摧毁的过程。老舍正是通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创作态度,将祥子的人生轨迹构筑成这种典型的悲剧性叙事。我们应通过对《骆驼祥子》的解读,对祥子的遭遇感到悲悯,对封建社会进行深刻批判。若不想让祥子的悲剧重演,对个人的反思与改造、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祥子作为一个底层的劳动人民,其人生经历无疑是悲惨的;而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看,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原因有很多。研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并运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式,探究了祥子命运悲剧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以及其他原因,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名著作品中走进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建立起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