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的革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经济半小时》的革命0

《经济半小时》也算是金牌节目

亲手埋葬自己辛苦参与创建的东西是很痛苦的,但在《经济半小时》已经工作7年的新任制片人吴小娟明白,她和她的同事们不得不这样做。吴小娟的爱人是位有博士头衔的商务人士,他对《经济半小时》的看法是太浅,说的他全都知道。而来自观众的抱怨又是太深,看着不仅费劲,而且不知道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照样也全都是无效信息。

作为中央电视台经济栏目的一面旗帜,刚刚度过开播10周年的《经济半小时》走到这一步让人预想不到。除了《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可能应该算是中央电视台存留下来的历史最为悠久的栏目。按照吴小娟的说法,它忠实记录了1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几乎所有的重大事

件、争论和阵痛,所有在改革浪尖上出现过的人物都在这个栏目里露过面。

“那些时候,我们对经济报道的理解偏重于宏观,以为越权威越重要影响力也就越大,习惯于高举高打,习惯于当国家代言人和改革鼓吹者,记者们以能做宏观改革专题,能采访到高官、大公司老板和著名经济学家为荣,不屑于讨论市民琐事——即使与家庭生活相关也是一串枯燥的统计数字。”1995年开始担任这个栏目主编、制片人的任学安说,这样的经济节目或许是必要的,“但是1996年到达影响力的顶峰之后,当每个人的生活已经彻底市场化,最需要的不再是观念启蒙而是市场化的具体信息的时候,我们还在传播理论。观众终于不再喜欢我们这些连市场都不懂的人了。”

王牌栏目的收视率从百分之一点多最低时降到不足0.3,使制作者们不得不试图改变,“但每次改版刚刚推出就意味着下一次改版的出现”。从1990年实习的时候就在《经济半小时》的李强有些戏谑的记忆是,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都快赶上“上厕所”了,结果大家一听定位就想跑。几位制片人、主编都承认,他们的爱人亲属都不愿意在晚上8点半节目播出的时候把遥控器定在中央二台上。

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决定将经济频道彻底改造为经济生活服务频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经济半小时》的一种解脱。它开始了从高精尖到平民化、从习惯于做重大经济专题到抢新闻热点的艰难转变。“比如今年6月轰动的北京国际车展,”接替任学安出任制片人的吴小娟举

例说,有学者建议他们做一个“面临WTO之后”这样的题目,谈谈中国汽车工业是主动接受挑战还是被动等待招安,“这应该是我们过去宏观中观着眼的思路,”但最后选择的操作方向却是经济型轿车问题和环保标准。

“我们正在尝试用经济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的热点,而不再是理论的热点。”另一位不足30岁的年轻制片人许文广告诉记者,台里专门负责评审《经济半小时》的一位媒体专家对新改版的《经济半小时》的评价是“革命性的变化”。“我们过去几乎没有观众提供新闻线索,这个每天一次的节目的选题要么是长线的,要么是挖报纸上的当二传手。”许文广介绍说,现在他们已经不断能接到新闻热线,做的几个有影响力的题目也都是由观众直接提供。这或许是最让他们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