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间》:最贴近市场就是最贴近观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7月4日,华夏证券、北京证券相继发文,要求所属各营业部安装电视。“他们把收看我们头一天开播的《证券时间》当作为股民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由《经济半小时》调任《证券时间》制片的任学安颇为自豪地说。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亮相的证券栏目,《证券时间》确实出手不凡,它在全国电视界第一个进驻沪深两个交易所,每个交易日开盘前和收市后各20分钟的节目,首次实现异地实时直播。
“对媒体而言,最终追求的就是与新闻事件同步。现场直播式的《证券时间》更贴近市场,贴近市场的肯定更贴近观众。”任学安认为他来制作这样的栏目是一个“很棒的选择”,他现在最信奉的一句话就是美国财经专业资讯集团的创始人布隆博格所说的“信息就是信息”。“电视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媒体,不是艺术的展示,我们也不是电视人,我们是记者,不是要发现美的画面,而是要发现和用最快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观众需要的是信息,不在乎你用什么电视的或非电视的手段。”
证券节目是任学安实现“信息就是信息”再恰当不过的试验田。常常屏幕上这边一个人在讲,旁边就开一个滚动视窗,下面再有一块字幕,三地直播室的来回切换更使得节目显得丰富而快捷。《证券时间》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它坚决不做股评,不推荐股票,“我们与大多数媒体对信息价值和受众需求的理解不同,别人都认为股民最需要的告诉他买哪只股票,认为这就是最重要的服务了,”但任学安认为,他们需要的是具体的信息而不是帮他们做出判断,所以《证券时间》的信息是介绍哪个企业有哪些项目,分析业绩会不会上升。
每周五交易一结束,《证券时间》的制作者就会选一个交易所与投资者座谈,听到的的说法让他们很高兴:现在股民最不愿意看的就是股评,就像算命先生,他说涨的第二天一定跌。但任学安接到的观众电话,十个又有七八个是问应该买哪只股票,或者被套住了怎么办。任学安不得不感慨,这样一个需要理性的市场,进入这个市场的人却并不理性,还是在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看。不打算屈从于不理性市场的《证券时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局面:他们的节目好像更像是给机构投资者和专业人士看的,而占据大多数的中小散户才是收视率的关键。“但机构投资者应该是这个市场的主力,我们可以通过影响关键的少数来影响不关键的大多数。”任学安相信,越来越多的散户会清醒起来。
尽管《证券时间》的收视率在二套23个栏目中只排名第15,但也始终在稳步小幅攀升。“它不可能轰轰烈烈,”任学安并不着急,“在一个应该理性的市场,轰轰烈烈肯定出大问题。”
让任学安的烦恼是节目时间太短了,他希望能够最终打通整个交易时间,提供整个时段正在发生的市场过程。这在国外并不是难事,但在中国还只是一个理想。每当想到这个理想,任学安就很激动。
《证券时间》以这种直播方式尽可能贴近股市和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