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入世:保险业险不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文白)
保险业将成为中国入世后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 (新华社 供图)
入世谈判
中国与欧盟关于加入WTO的谈判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据法国保险联合会会长凯斯莱尔吹风,欧盟方面对中国保险业开放程度提出四点要求。1.进入中国市场的许可证发放,应该没有数量上的限制;2.应取消开放地域限制;3.在中国加入WTO的3~5年后,应允许国外保险企业在中国设立拥有100%股份的分公司;4.允许外国保险企业在中国开展寿险、退休险、健康险及集体险等险种。
外经贸部一位参加WTO全程谈判的司长透露,中国与美国关于WTO的协议中,已经部分取消保险业限制,中国与欧盟的谈判将以此为蓝本。据悉,在中美协议中,中国同意基于审慎原则,对外资保险公司授予营业执照,不在数量上予以限制。此外,中国将在未来5年内取消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区域的限制,并逐步扩展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团体险、健康和养老险。还有,中国同意在中外合资的寿险公司中外资可拥有50%的股份。
这位司长说,中国已把保险业作为入世的“敲门砖”,因此保险业将成为中国入世后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
门外群虎
来自保监会的消息说,至少有80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门外苦苦等待,眼巴巴地渴望一张入门证。另一组数据同样具有说服力,17个国家和地区的113个保险公司,在中国大陆设立200来个代表处,每天都在游说有关部门,并在中国市场上转来转去。
林肯国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裁马浩德先生说,林肯国民早在5年前就开始准备进入中国市场。
1999年,外资保险公司本来有一个好兆头。4月份,中国保监会一下批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合资寿险公司。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的步伐加快。两种迹象使外国老板的心头燃起蓬勃希望,但美国对中国使馆的袭击又把这一进程打乱了,尤其美资公司一下被打入冰窖里。
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北京首席代表马思中说:“我们原本在去年要搞很多活动来促进我们在中国的事业,但不得不取消或推迟了。美国公司丧失了至少一年时间。”
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史端博,在“中国使馆”事件后急火火访华,想表明他们对中国市场的诚心。他的代表团有一位引人注目的顾问,曾担任克林顿亚洲事务特别助理的克利斯托弗女士。史端博此行的最终目的是想见一面朱镕基总理,面陈一些想法,但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不过,临行时,他向朱总理担任名誉院长和客座教授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捐赠了一批有关金融及保险业务的书籍。
外资保险公司之所以对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具有如此高的积极性,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保险服务贸易在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有些国家如英国等对外贸易顺差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保险产品服务的出口;第二,中国保险费收入平均年实际增长率高达29.6%,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平均实际增长率2倍多。根据保监会的预测,未来5年中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将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人均保费将达到200元。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市场准入
截至目前,中国已批准17家外资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最早的一家就是美国友邦公司,它于1992年先拔头筹后,在中国已获得寿险收益约2亿美元。友邦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保险机构——美国国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主席莫莱斯·格林伯格说,由于友邦在中国的良好表现,国际集团属下的另一家子公司美亚保险公司也获准进入中国,国际集团在中国的办事处已扩至12个。
中国加入世贸无疑给外资公司注入一针强心剂,这意味着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在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过去8年中,中国有关部门规定: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财产保险公司,允许其选择分公司或中外合资公司的形式;设立寿险公司,则只能采取中外合资的形式,且合资的中方伙伴必须是保险公司。这一原则虽然没有本质改变,但据保监会人士透露,以往中国欢迎拥有50亿美元资产及30年经验的寿险公司加入中国市场。这项“内部杠杠”将大大降低,对于中型的外资保险公司将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所有外资保险公司都想借势而入。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结束入世谈判的翌日,澳大利亚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安宝集团总裁乔治·特拉姆布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了一项新的在华投资计划:在中国人民大学投资设立一所统计精算中心,为中国保险业培养更多的精算专业人才;在华开展一项总额为5000万美元的中国住房投资计划。安宝公司献上厚礼的时机选得非常恰当。
市场准入的限制并不只是一张许可证,国卫中国首席总经理许毅飞说,国卫希望中国日后加快开放更多经营寿险试点,也应考虑放宽对新寿险产品的管制,以及放宽保金可作的投资类型。
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部袁力说,外资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仅限于在上海和广州开展业务。前不久,中国又宣布开放大连、深圳、重庆和天津4个城市。在未来五年内这种地域限制将可能被取消。此外,外资保险公司目前只能从事个人寿险业务和三资企业的财险业务,未来他们的业务范围也将扩大。
从大局分析,入世以后,中国保险业好像有惊无险,但只有业内人士自知风险何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王宪章承认:“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差距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寿险从业人员的问题,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经营管理经验不够丰富。二是产品开发滞后,适合中国文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险种少,适销对路性差,技术含量低。三是服务手段落后,手工操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宏观乐观
中国保险业喊“狼来了”已经数年,也许日子一久,保险管理部门对门口蹲着的近百只“狼”不再那么忧心忡忡。事实给了管理者一些宽慰,8年来引进的17家外资公司,所占中国市场份额只有1%。即使在对外开放首善之区的上海,外资公司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中资公司,但它们的保费收入只占上海市保费总收入的10%。
从这几年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大陆的经营业绩来看,他们虽来势汹汹,但并没有占据多少市场份额,他们做的更多的工作是技术转让。现在中国保险业主体不足、竞争不够,开放保险市场后,外资保险的进入无疑能弥补这一缺憾。
外资公司对中国保险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上海业内人士已尝到了甜头。他们认为,由美国友邦保险公司首先使用的个人营销员制度,目前已成为上海寿险业务中最主要的展业方式。此外,市民商业保险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近年外资保险进入的结果。由于外资保险公司提供的便利服务,也使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在上海的营运得到了保障。
中国参加入世谈判的官员们也持有一种乐观态度:外资保险公司和中资保险公司的目标客户不同,而且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市场还有个适应过程,等他们适应好了,中国公司也学到他们的东西了。
保险是一种无形产品。对外资保险公司来说,可能他们已经成熟的保险产品拿到中国就不一定适用,而重新设计又需要进行市场调查,了解中国的消费者,培养代理人等方面,这些都需要时间和金钱。以寿险为例,据国外资料显示,一般来说,保险公司进入一个新市场,前3到5年甚至8年都不能盈利。
由于保险的特殊性,在客观上决定了国内保险公司在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不如别的行业那么明显,而是存在一个缓冲期。但令人担心的是,中资保险公司仍处于粗放经营,只追求量不注重质。中国保险市场特有的高度垄断与恶性竞争并存的局面,无疑是给自身套上了一个笼头。
合资捷径
在外国保险巨头眼中,中国是一个保险渗透率很低的市场,因此他们不过于看重眼前利益,现实的保费收入不是他们的第一目标。从市场开放8年来,外资公司最明显的表现在于不计成本地抢占市场,确立霸主地位,他们与中资公司的决战可能在未来几年爆发。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市场准入的门槛不低,前几年放进来的外资公司都是世界同业的佼佼者。两方面综合起来看,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并不能反映未来真实走势,大老虎们正在蓄势待发,一旦时机成熟将如猛虎下山,锐不可挡。
从大局分析,入世以后,中国保险业好像有惊无险,但只有业内人士自知风险何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王宪章承认:“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差距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寿险从业人员的问题,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经营管理经验不够丰富。二是产品开发滞后,适合中国文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险种少,适销对路性差,技术含量低。三是服务手段落后,手工操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如何在入世前的有限“缓冲期”内,迅速壮大自己的实力,中资公司大多选择了“合资”捷径。一方面,按政策规定,外资进入需采取“合资”方式;另一方面,中资公司也有“合资”冲动;双方一拍即合。
王宪章说,中资公司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首先是网络全,二是牌子硬,三是国情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资公司可以在合资谈判中占据上风,外资公司的借势一是绕道进入,另一是利用现成资源。
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外资参股计划。这意味着泰康人寿将成为国内第一家同时进行中资扩股、吸收外资参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
此次保监委对于泰康人寿增资扩股在资本金数额、扩股对象、扩股方式及外资持股比例等方面给予了明确的批复。泰康人寿从原有的6亿股扩至10亿股,可吸收2亿元外资股份,同时规定单个外资股东所持股份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
正计划进军中国香港保险市场的光大集团董事长刘明康说,该集团即将联同英国标准人寿、HIH保险合作成立一家人寿保险公司。该合资保险公司的最大股东是英国标准人寿,因此名为亚洲标准人寿。合资公司已获香港保监处批准成立,先打入香港市场,并逐步进军中国内地的寿险市场。
这一计划得以顺利实现,中国光大集团与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在京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各出资50%在天津成立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几乎同时,英国保诚集团与中信公司也签署了在广州成立合资保险公司的谅解备忘录。
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和英国保诚集团是今年5月获保监会批准在华设立合资公司的。这两家外资公司经过半年的时间终于选择了中国的两家综合性金融集团作为合作伙伴。中信副总经理常振明及中国光大集团副董事长许斌表示,公司将全力支持合资寿险公司的业务发展。
已在华获得营业执照的外资与合资保险公司
香港民安保险深圳分公司
香港民安保险海口分公司
美国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
美国友邦保险广州分公司
美国美亚保险上海分公司
美国美亚保险广州分公司
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上海分公司
中宏人寿保险公司(中加合资)
瑞士丰泰保险公司
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保险上海分公司
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公司(中美合资)
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中德合资)
金盛人寿保险公司(中法合资)
澳大利亚康联保险公司(筹建合资寿险公司)
美国丘博保险集团(筹建合资寿险公司)
美国恒康相互人寿保险公司(筹建合资寿险公司)
英国保诚保险公司(筹建合资寿险公司)
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筹建合资寿险公司)
中国现在存在着4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9家外资保险公司的中国分公司,还有7家合资或独资的保险公司准备营业。
专家分析,外资金融保险集团先后与我国大型金融公司合作成立合资保险公司,眼光并不仅仅局限于我国的保险市场,我国生机勃勃的资本市场对外资保险也同样具有吸引力。
保险是一种无形产品,在外资保险的压力下,中资保险不光要追求量更要注重质
鉴于合资浪潮席卷中国保险业,中国保监会最近向全国保险公司下达文件,阐释了外资企业向中资保险公司投资入股的限制,包括外资参股上限为25%。单一外资股东则不得逾5%,在此之前,只有平安保险有两家各持有7%股权的外资股东。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2000年工作计划中,准备寿险全面合资,财险尽快上市。太保总经理王国良说:今年6月30日之前,太保一定会“结婚”——他称太保寿险与国外寿险公司的合资为“结婚”。
王国良说,人寿保险业务争取与国外优良寿险公司全面合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结合太保原有的市场网络优势和人才优势,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另外,通过产险上市,太保可以借助资本市场运作的力量。
太保的“追求者”很多,排名美国第二的国际知名保险公司安泰保险集团对太保“情有独钟”,同时恳求太保也只“情系”安泰一家。
太保在“结婚”问题上的重要原则,即太保永远掌握控股权,太保管理者将在合资公司担任最高职务,合资伙伴除了按商谈后的股权注入资金外,还要花巨资购买太保“无形资产”。王国良笑谈:“谁花得起钱,谁出钱快,我们就跟谁领‘结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