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泡沫”大争论纪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余勇)
在投资者追捧“网络概念”之时,很多人担心泡沫将要爆裂
网络股:中国刚热,美国怎么跌了
股市的新一轮行情中,深市的ST海虹因涉足互联网,曾经连拉20多个涨停板。沪市的综艺股份、上海梅林也演绎着一波又一波的大行情。现在,一大批上市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寻找互联网资源。上市公司参与互联网的小道消息满天飞,成了股市炒作的最时髦题材,开始创造新千年的“股市神话”。
中国股市急急与互联网挂钩的重要原因,正是美国互联网企业在股市的繁荣。过去的5年里,代表美国高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从不到780点上涨到现在的4200多点,涨幅高达4.6倍,而代表美国蓝筹股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则从3900点上涨到11200点,涨幅只有1.9倍。对于一些网络高科技股而言,市盈率、市值对净资产倍率等传统指标,都处于前所未有的高点。几乎所有的高市值网络公司市盈率均超过100倍,雅虎更是高达600倍。
然而,在中国投资者追捧“网络概念”之时,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近期大幅下跌,资金纷纷由高科技股流向传统的蓝筹股,网络股已备受压力,很多人担心泡沫已正在爆裂。目前至少有51家网络公司面临现金不足的问题,随时有倒闭的危险。
3月20日,美国Pegasus国际研究公司发表研究报告称,在未来的12个月里,超过50家大受欢迎的电子商务网站将会遵循“数字进化论”的原则而被淘汰,其中包括CDnow和Drkoop.com等一些明星网站。这些网站被淘汰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资金让它们维持到赚钱那一天。
207家网上公司,新近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财务状况时显示,74%的公司的现金周转出现问题。其中还包括全球最大的网上零售店亚马逊。
Pegasus公司报告称,尽管索尼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都承诺对著名的CDnow网站注入更多的资金,但该公司仍旧无法维持下去,因为它每季度要花费2600万美元的巨额资金。目前该公司的资金存量仅剩下不到4000万美元,估计只能够再支持4个月了。另一家著名的Peapod Inc公司正被官司缠身,有人控告它谎报财务数据,欺骗投资人。该公司正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当中,账面上仅剩下不到300万美元,这对花钱如流水的互联网公司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目前美国最大的网上零售商店亚马逊也列在有淘汰危险的名单上。其现金存量也只能维持不到22个月,到2002年1月,亚马逊会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
尽管这些公司都是目前大红大紫的网络明星,但它们很可能昙花一现。如果这些公司一旦倒闭,恐怕会出现骨牌效应,对整个大市造成冲击,打压股价。而网络股股价持续下跌,市值缩水,令现金短缺的问题更为迫切。
吴敬琏:“天下没有永不破灭的气泡”
挑起论争的旗手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他认为:“在新经济时代,网络泡沫也会破灭。”
吴先生一口气列举一串例子:最早的泡沫事件可以追溯到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疯狂”,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和同年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近代最典型的泡沫事件是美国20年代的大牛市和1929年的大崩盘。在1929年之前的7年里,美国经济持续繁荣,证券市场出现了空前的大牛市,人称“吼叫的20年代”,到了1929年10月,突然出现了股市崩盘,从此开始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大危机。直到二战结束后,美国证券市场才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吴敬琏还列举了自己个人经历过的一件事情。1995年,当时过热的香港房地产和股票出现了一定的下降。香港和内地都有一些人主张把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托起来。他当时发表意见是,香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泡沫成分并没有完全消除,“托市”只能为日后“崩盘”创造条件。可惜,当时“托市”的主张占了上风。现在可以看到,那次“托市”使香港失去了一个挤压泡沫的机会。
国中网董事长钱果丰:“我们未来肯定会赚钱”
以方兴东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泡沫的乐观评论家认为,只要用户持续增多,服务不断改善,互联网泡沫就不会破灭。他甚至说,对于如此巨大的变革来说,互联网初期的泡沫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泡沫是发展的必要动力。从事网络事业的企业家也大多持类似观点。在国内股市的这轮大行情中,综艺股份是沪市的领头羊。而综艺股份的“题材”正是8848网站。8848商务网站的现任董事长王峻涛说,互联网站是投资很大的项目,你不能要求它在两三年内就盈利。办一个传统媒体,度过赔钱期也要好几年,为什么要求一个投资超过报纸、杂志几十、几百倍的网络企业半年就要赚钱?
雅宝网站董事长苏启强认可这样一种观点:互联网的泡沫是肯定存在的,但互联网是“坚硬的泡沫”。
香港国中网董事长钱果丰说:“我们现在不赚钱。但未来肯定会赚钱。互联网的增长,像宇宙初开,是爆炸性的。过了一定年度,它的增长会放慢下来。现在的投资者对一些没有利润的新公司,要抱有一种宽容、忍耐的态度。在未来的10年20年,它必定是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
证券之星总裁高利民:“网络经济就像是拿外势”
尽管许多头脑前卫的人士认为,网络经济时代市盈率已不值一提。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某些股票的发展脱离了市盈率的概念影响,但投资者投资永远是为了回报,只要有投资和回报的关系,市盈率的概念在总体过程上就是最终的控制者。
由此,社会上一种观点认为新经济就代表大亏损。新浪网的首席执行官王志东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说:“新经济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它的大亏损,而在于它的超额利润。但是这个超额利润由于过快过早被人发现了,于是在它还在投入和建设时期,在它的超额利润还没有达到的时候,大家已经投资了,它肯定还是在亏损。”
IT业的青年评论家姜奇平和方兴东则认为,虽然在股票市场上,投资的方向应当与有现实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相互适应。但在股票所代表投资结构的变动,总是领先于需求结构的变动。投资结构的变动,更多地与成长性相关;需求结构的变动更多地与赢利性相关。因为发展网络经济已经是全球共识,其成长性举世看好,所以网络股票产生的泡沫,在他们看来几乎都是实实在在的金钱。
虽然是互联网的从业人员,证券之星总裁高利民对泡沫问题也提出了比较理性的观点。他把旧经济与新经济的评价标准比作下围棋。刚开始下的时候,有人拿实地,有人拿外势。实地比较容易计算,就像传统经济用利润率来评价一样。网络经济就像是拿外势,这是难以计算的。这10个子,运用得好可以围100目,运用得不好,它可能什么也围不到。外势的潜在价值可能很多也可能没有。
具体来讲就是网络经济是高回报,高风险。网络公司是赢家公司,一个人赢了,可能背后几百个人都输了。社会把整体的价值转移到赢家身上去了。中国目前大概有8.6万个注册的域名,超过10万个网站,但最终能够上市的,两位数最多了。一个企业成功了,背后几千个企业失败了,而这些企业也是获得风险投资的,它们的市场也转移到少数几个成功企业身上去了。正是由于有未来超额利润的预测,而且有这样一种不确定性,对新企业判断的模糊,演变成决策上的风险与投机,最后就构成了新经济的泡沫成分。
吴敬琏:“醉翁另有他意”
现在,投资互联网已经变成一种“赌徒的游戏”,人们根本就不关心经营收益。在职业风险投资商、投资银行家们的复杂而高效的运作下,他们追求的只是现时的输赢。
吴敬琏于是指出:“爆炒高科技、网络股等概念以吸引大众跟风入市,促成股价飚升,就不能不怀疑醉翁另有他意了。比如说,在二级市场上给某个企业加上‘网络股’的美称使得它的股价虚升,这个企业并不能从中得利,只是使那些造势做局的庄家大发横财。这种方式也许确实让某些人赚了钱,但它是否能真正完完全全成功地托起一个产业?可以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真正正面的例子。资本家要的只是钱,产业的兴衰与他们无关。”
姜奇平和方兴东则强调通过网络股,能够率先完成资本调整,使萌芽中的新经济获得初期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互联网必须有一个从虚到实的过程。
有专家指出,他们忘记了美国是在什么样的经济条件下爆炒网络股的。1987年以来,由于经济调控适当,美国进入了一个漫长而甜蜜的黄金时代,社会生产活跃,经济增长持续稳定,人民有足够的钱用于消费,投资者也有大把的钞票和信心用来投资。可以说,正是这种优厚的社会经济条件把利如纸薄的互联网股票炒得价比天高,换句话说,铺垫了互联网股价增长的大笔资金事实上正是美国近年来财富增值的一部分。
吴敬琏说,美国经济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美国经济界还是对泡沫非常警惕。格林斯潘不断提醒公众要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投资行为,美联储连续采取措施,力求抑制泡沫生成,保持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国的多数投资人也在作理性思考,从去年来,网络股的股价已经有了大幅度的调整。近日网络股股价持续下跌,资金纷纷由高科技股流向传统的蓝筹股,网络股已备受压力。
但在中国资金市场并不充裕的环境中,玩这种“击鼓传花”的泡沫游戏更是十分危险。有专家预言,一旦没有足够资金流入,未来几年75%的网站将会倒闭和消失。去年底,《远东经济评论》就警告亚洲互联网经济不能一味地依赖美国资本市场,格林斯潘一旦再次提高银行利率或者国际资本停止向亚洲流动,互联网经济就有可能成为泡沫。
方兴东:“互联网是最强劲的生产力动力”
互联网是一个新产业,它的出现比蒸汽机和电力更伟大。但是,发展互联网是靠更新的技术,更好的服务,更有创意的想法。而绝不仅仅是靠一个叫“互联网”的概念引发的股市淘金。一次股市的危机也许更有利于互联网产业健康的发展。
吴敬琏在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待过一段时间,结合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他不同意“股市泡沫有利于高科技发展”的观点。爆炒网络股使其泡沫膨胀,对高技术产业利小弊大。他说:“我们必须清醒估计中国高技术产业现状,如果认为正在向美国看齐,那恐怕只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
他认为,要使高新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为人力资本创造性地发挥建立起必要的组织制度和其他社会文化条件。它们是:明晰的产权、健全的人才市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等等。为此,吴先生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方兴东等人坚持认为吴敬琏的这种论调不对。他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是我们时代最强劲的生产力动力。
国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它将成为国家经济的生存模式”
经济学者汪丁丁说:经济学家认为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法制。在法制的环境下,能够支撑起超人际的关系。就是我不认识你,但有法律在那里管着呢,有官员在那里替我服务。我签了这个合约,它就把人认定了,你不敢违反,你违反的话费用就会很高,所以通常就不会违约了。
科技部长朱丽兰说,我们要面对新经济,但又不能从初级阶段一下子跳到新经济。科技发展的本身提供了可以超越的可能,关键是我们怎样找到自己的战略,自己的突破口,我们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
互联网络就像一个分水岭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本身这个行业具有超额利润,而且是互联网引申到各个行业之后,会产生一种革命,这种革命会形成一个经济体系而不是一个行业,不是新行业,而是新经济。
科瑞副总裁郭梓林:“新经济是新的所有制”
吴先生提出美国经济学界对“新经济”的一种重要见解作为理由,由于美国将技术创新和取消管制、开放市场以及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结合起来,促使高技术产业的强劲发展,使美国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
显然,美国的新经济离不开制度方面的建设。而这个问题对中国则更为迫切。对此,四通集团的董事长段永基提出了基本相同的看法:“一个企业能不能应对新经济时代的挑战,最基本的问题对老企业和新企业都是一样。首先一个是叫做内功的问题,产权清晰,管理规范,运作透明,信息披露要充分,骨干人员的内部激励系统安排得要科学合理。”
科瑞集团副总裁郭梓林进一步解释说:“我理解的新经济就是应该是一种新的所有制,不管现在的网络经济也好,还是将来的什么经济形式,首先它的所有制是新的。第二是它的全新的价值观念,包括知识和钱谁更值钱。第三个就是新的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