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如何消费互联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剑宇)
我们日常的生活被卷进了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以及闲聊谈的是“网络小姐”、“黑客”这样的话题,学习一些新鲜的词汇努力弄明白诸如“WAP”的意思,追求互联网的内容,用ICQ、E-MAIL,不打电话,把它变成自己时髦生活的象征,互联网构成了我们生活新潮流的主要内容,我们很激动也被动。我们是怎样消费互联网的呢?
“互联网概念”消费
1995年瀛海威公司在北京中关村路口立下这块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该公司希望建立一个“网上延安”。当时的瀛海威时空是一个类似于美国在线早期的一个会员制网站,非会员无法进入。同时,用户如果要透过本站去浏览无限制互联网网站,必须经过瀛海威时空的“海关”。当时中国人还不太清楚这样的一个网站与今天的互联网有什么区别,但是一个网络的概念已经牢牢烙在了他们的大脑中。
与“互联网概念”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资本运作”在瀛海威公司的历程中初露端倪,人们很不理解它花了8000万元只做了一个不挣钱的品牌。人们以为瀛海威的故事昙花一现,可以一笑了之。
“美国梦”消费
1998年,张朝阳以“美国梦”方式,把互联网带进人们日常生活。张朝阳做了三件事情:一是用“搜狐搜索引擎”建立普通人上网的阶梯,虽然搜狐当时只是一个内容分类,还不能真正“自由搜索”,但人们真的上网了。第二,张朝阳很清晰地传达出,搜狐所做的一切,在美国都有成功的先例。比如搜狐仿照它的“精神教父”雅虎,从“搜索引擎”做到“门户”之后。而张朝阳本人,更有“美国梦”代言人的形象——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被中国人称为“互联网之父”的尼葛罗庞帝的弟子,以及美国《时代》杂志的数字精英;第三,张朝阳把“风险投资”等纯粹商业范畴、公司内部的运作变成了一系列大众化事件,以搜狐和他本人的事例给互联网“注意力经济”贴上标签。
互联网已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关注的热点
“财富故事”消费
2000年开始,中国网络公司谁会率先上市,在哪里上市,谁的股票有更大的升值可能,谁在公司拥有多少股份,谁会成为中国首富,都成了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泡沫”、“美国梦”之后的归结是财富,2000年被评论家称作“兑现之年”。已经或者部分兑现的财富包括电信基础部门赚到的网络通路费、网络公司员工拿到的普遍高于其他行业的薪水、媒介赚到的广告费,以及其他房产、宾馆、餐饮、娱乐等办公、消费场所挣到的大量网络后面的费用,而这一切,都源于似乎是不计成本的“风险投资”。中国第一次这么大范围地享受到全球化的“财富重新分配”的好处,中国各类人才因为网络正在重新分配——向互联网靠拢。
“数字化生存”消费
最实在的是“数字化生存”消费,它从新浪网前身“四通利方-体育沙龙”、“水木清华”等开始的网络论坛、从网易为首开始的个人主页、以及国外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以及丁磊开发的中文免费电子邮件、然后是搜狐推广的搜索引擎到新浪网为代表的全方位内容服务,以及电子社区生活,互联网作为一个最大的信息载体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随之从8848网站到各类拍卖站点及辅助形电子商务站点的开通,人们又开始了“电子商务”的从实际购物到虚拟竞价的新体验,部分激烈人士甚至开始尝试使用黑客手段攻击网络的“实验”性边缘生活。
最新的现状是人们开始用手机、寻呼机、掌上电脑等非PC终端实现“数字化生存”的日常体验,在手机等日用品上看新闻、股市、通信和电子购物,这应该是网络消费的成熟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