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日的买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唐波)
2000年春节的首都市场,打折促销是一道风景线(孟永民 摄)
数字
1999年12月31日晚8点到凌晨3点,电视台记者李朝晖、她老公和朋友们一直开车奔命于北京各种娱乐场所。“因为是千禧年,所以打定主意要找地方折腾。”北京饭店化妆舞会的票早已售完;三里屯“男孩女孩”酒吧人山人海插不下脚;王府井“嘉年华”夜总会的包房费由平时的380涨到980;凌晨2点,李朝晖他们在紫竹院附近的“金碧辉煌”夜总会唱了会儿歌,酒水、果盘一共花掉500多;2点30,在友谊宾馆的保龄球馆,发给她们的号是176,因为在她们前面还有175群人在等待;3点40,李朝晖手中的号码变成130号,可是“我们没劲儿等了……平时哪儿见过那么多憋着劲儿花钱的人!”
元旦3天,“那么多憋着花钱的人”令北京的商业零售额攀升到数亿元以上。仅31日那天,营业面积不足一万平方米的贵友大厦在高峰期的客流量每小时超过两万人,营业额是平时的3倍;赛特购物中心在1日凌晨1点销售额达400万元,比平时翻了一番;同时翠微大厦的销售额已是600多万元,而它3天的销售收入达5000余万元,约达平时3天的7倍;同一天,成都各大商场的营业额达4亿,广州商场的销售额则比平常假日高出30~75个百分点,香港的公众场所遗下40吨垃圾,……中国城市人的消费能力似乎已与世界大都市人接近同一水平这一天,意大利人花掉6.5万亿里拉,法国卖给全球3.15亿瓶香槟酒……节日好像变成了神话故事里仙女手中的魔权,可以点石成金,化腐配为神奇。
可与此对照的另一组数字却是:单就1999年中国家庭的实际消费而言,40%的人认为家庭支出和上年相当,22%的认为少于上年,只有33%认为支出多于上年。在政府做出的扩大投资,降低利息、增加职工工资一系列努力下,这宝贵的33%实在显得不尽人意。
买卖
“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节日都是酒店赚钱的好机会,”北京希尔顿酒店的公关部经理王艳君说。为了1999年的圣诞节和元旦,希尔顿酒店公关部和餐饮部早在9月初就开始动手准备。“每年的活动都有不一样,1998年是环绕大堂一周的圣诞树根蛋糕,1999年除了制作如原物大小的传统姜饼屋,还在大堂立起一棵30多米高、北京最大的室内圣诞树。”
装饰氛围是必要的,仪式感则是节日不同于平时的最大卖点。在12月初第一个星期一的圣诞树亮灯仪式上,希尔顿酒店员工扮演的圣诞老人为孩子们分发礼品,国际小学的学生手捧乐谱唱圣歌,还有大量软饮的供应,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愿意参加就可以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亮灯仪式和报刊广告所带的直接效果消除了王艳君的担心:节前三天,各种活动的票全部卖完。
节日的“卖方市场”准备停当了,“买方市场”的消费者又是怎样的反应呢?1月1日凌晨3点,气温零下7度,人气腾腾的北京“哈瓦那”酒吧,到处充斥着黑色的露背背心。记者李致的女友兴致盎然,说:“我觉得气氛挺好,就像刚才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突然特别安静,一敲完又特别热烈地祝贺,大家都不认识还相互祝福,跟待在家里就是不一样。”当提及节日的消费状况时,李致说:“来之前就知道卖门票要涨价,人肯定多得迈不开腿,消遣也就是那些。可是你叫我干什么,9点钟洗洗涮涮上床睡觉?
“报纸上都说千年等一回,就应该做点平时一般不做的事情。”公司职员张卉言出必行,在华联商场午夜12点的6折特卖中用掉了自己的2000元,买了平时嫌贵的NINE EWST靴子、花色不同的两条羊毛围巾,其中不包括一件ELLE的羽绒服,折下来也600多,比一般羽绒服贵1倍。这是妈妈送给张卉的礼物,妈妈的退休工资是700多,可“今天过年嘛,哪家孩子不都喜欢穿得漂漂亮亮的”。这一晚,张卉在华联用掉了自己和妈妈一个月工资的总和。
节日不仅仅是一份年历表上的日期,它同时是商家的机会和消费者的诱惑。在“花钱买热闹”,买“平时一般不做”的感觉下,实际的需要已被忽略,消费的过程中虚拟的快乐和刺激才更重要。在政府延长假期的苦心下,商家和消费者心领神会,各取所需,连接双方的节日魔杖终于舞动起来。当今中国人钱包满的毕竟不是多数,但节日之后回忆消费的奢侈,却又大多数都能以一种“超值的享受”作为体会。享乐与幸福已作为同义词,疯狂的节日消费自然也在政府催动下变成了主流与时尚。
万科城市花园和百年美酒
经典与品位无法复制
田伯光的两坛美酒
喜欢金庸的人都会记得这样的情节:万里独行田伯光为了显示他挑上华山绝顶送给令狐冲的两坛汾酒特别珍贵,竟然将长安谪仙酒楼地窖中其余的200余坛美酒全都砸碎了。田伯光非常得意,大笑说:“天下只此两坛,这份礼才有点贵重啊,哈哈,哈哈!”
1998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发现窖藏上百年的高粱酒,科学家说:“产生这种美酒的历史机遇不会再有。”
北京万科城市花园,经过六年的建设,就象珍藏百年的美酒,以它独特的高贵建筑风格和健康的社区文化塑造了不可复制的理想生活典范。
一位去过万科城市花园的朋友对我说:“一进万科城市花园,我就不想出来。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愿意整天、整月、整年地在里面工作和生活,忘了外面的一切。”
一位住在万科城市花园的朋友对我说:“每次,从我住的房间窗户望出去,灿烂的阳光照在万科特有的红砖墙上,纯净、辉煌,我的心里总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激动。”
一位参与万科城市花园建设的朋友对我说:“在高楼林立的城区,家园只能是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个梦想。但是在万科城市花园,人们尽情享受阳光、空气、鲜花和草地等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建设的家园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
嬉皮被雅皮所同化
能欣赏万科城市花园的客户是一群思想前卫、对居住和生活有至高追求的社会精英,他们睿智、深邃、有品位、不张扬;极富生活情趣,有责任心,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每一批入住万科城市花园的客户都有理由感到兴奋,毕竟买一套可以托付一生的房子时,房子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居所了,而是一个家园,一种生活的全新境界。
第一批选择万科城市花园的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有过在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较多接受西方国家居住模式和居住观念的影响。这种强调居住环境的新型居住观念,在今天的城市人群中不断蔓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
显然,住在万科城市花园的人们没有失望。不仅是这里那一片红砖墙、坡屋顶的低层小楼让人感到了欧洲小镇的风貌,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万科文化更象是愈久弥香的美酒。
一位老人说:“我是住在万科城市花园的一名老业户。一直以来,很热衷于小区的各项社区文化活动。每年的植树节、冬季长跑、瓜果采摘节、“万科一家”文艺晚会,还有我的小孙女也经常要在其中露脸的幼儿园小朋友们表演的节目等等,我们这些业户参与其中,不但从中感受到了住在万科就象是个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通过参与活动增进了邻里间的沟通与交流。我本人就在这些活动中结识了好几位很谈得来的朋友,平时闲暇时经常聚在一起聊一聊,很惬意。”
老人惟一的不满是某次活动中万科请的乐队,他说:“外请乐队也要认同和熟识万科的文化。”
这位住户以老年人特有的执拗维护着万科文化的纯净,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在这里被彻底放大和巩固。
一位在万科工作的朋友说:“在万科城市花园,有一个有点极端的例子。一位崇尚嬉皮文化的人,特别偶然地成为了这里的业主。开始依旧是放任自己的行为,不顾他人。没过多久,再见到他时,居然变化很大,言谈举止特别彬彬有礼,处处礼让他人。”每天看到红墙与绿草、白云与蓝天,这里的人们让他看到了另一个层次的境界,他对别人说:原来还有这样的生活,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
梵高与招贴画
清华大学一位研究房地产的专家这样形容万科城市花园的魅力,他说:“住宅郊区化是二战以后兴起的一种国际潮流,既拥有都市的繁华和便利,又让自己的生活能够摆脱污染和喧嚣。万科城市花园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独特的建筑风格,更在于它创造的人文环境。就象梵高的画,如果印成招贴,100块钱可以买一大堆,因为缺乏梵高画中饱含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