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的“落水儿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涌)

网络世界的“落水儿童”0

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另类精神病患者?

据成都华西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室陈副主任介绍说,这位姓钟的30岁男子被送到医院时已经大量失血,左手腕有一条被钝器割出的长3.2厘米的伤口。而据伤者的妻子透露:他的丈夫1994年初迷上电脑,并逐渐成为一个“网虫”。下班后他别无爱好,只喜欢“泡”在网上。近来又特别嗜好在网上跟人聊天。17日晚,钟吃过饭就坐进自己的“工作室”,上网去跟网友吹牛。到19日出事时,钟除了上厕所和囫囵吞枣地扒上几口饭外,30多小时一直坐在电脑前。19日晚10时许,钟的妻子突然听到“工作室”里有一阵异样的响动,忙推门进去,发现丈夫倒在地上不住翻滚,左手腕淌着鲜血,他的身边丢着一把水果刀。

“钟的行为是一种以前少见而以后将越来越常见的网络性心理障碍症,”成都市第一医院心理咨询专家魏善麒介绍说,“网虫”们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持续聊天、浏览,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甚至出现自残的意念和行为,其中20至35岁的男性尤其是“单身贵族”为易患人群。“而且,这种病的治疗现在还十分困难。”魏善麒说。

短短几年的时间,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将人们的生活给轰了个底朝天。网络精英们被这种速度所振奋,向芸芸众生宣讲:“互联网时代到来了,网络就是新生活。”潜台词就是,你不上网就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会被时代所淘汰。人的生活被网络所左右。

钟某很不幸地成了这种“新生活”的“献祭品”。在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的潜在“祭品”呢?1999年8月,在美国心理学协会举行的年会上,科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有大约6%的网民患有某种形式的上网成瘾症,症状完全类似于吸毒者。根据当时有关方面的统计,全球网民估计有2亿人。调查结果意味着他们当中有1140万人是潜在的网络生活自残者。

美国心理学家格林菲尔德认为,互联网之所以有让这么多人上瘾的强大力量,是因为它能让使用者产生亲密感、无时空感和无压抑感,而这种力量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曾有过的。

每日上网超过4小时的人,已被欧盟的心理学家列入“心瘾病人”行列。但事实上,对于究竟上网多长时间才算成瘾,目前医学界仍有争论。不过,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水平升高,这种类似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被认为与“病态赌博狂”有关,它令人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但其后的颓丧感却比之前更为严重。

在美国,有专门的医院为Internet瘾君子开诊。一位愈后患者谈道:当我迷恋网络成瘾后,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人会相信,直到我付出了失去工作与家庭如此高昂的代价后,我才意识到迷恋网络对我造成的影响,才着手去改变自己,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

溅起的两朵水花

过激的人已发出了“拒绝上网”的呼告。金庸说它会阻碍人的创造力;美国学者丹尼尔·伯斯丁说,网络正在削弱我们的思考力。他担心世人都被网络变成“弱智儿”,劝世人“何必追赶时代”,不如老老实实地拿本书去生活;1999年第10期的《新周刊》更为网民们组织了13个拒绝上网的理由。

在中国网络业的领头羊之一——新浪网中国区总经理汪延眼里,网民们痴迷于网络所引发的种种问题,有被夸大的危险。“其实,网虫‘上瘾’甚至出现某些个人的过激行为,也是正常的。”汪延说,网民在网络世界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在新鲜感下会奋力冲浪,但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平衡才不致“落水”,迷失自我失去平衡,那也只能是个人问题。汪延说,他也是用了很长的时间,才把自己从一个整天泡在网上的“网虫”变成把“网”看成工具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的人。他希望记者和各媒体,大力地去宣传网络就是工具,并不是什么生活。“认为网络就是生活,真是太可怕了。人间的世界和生活,才是最美好的,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认识到的。”

但是当网络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时,它还仅仅是一种可以理智对待的工具吗?一位研究婚外恋行为的专家说,互联网正在变成婚外恋的好场所,即使是待在家中没有机会接触工作伙伴的家庭主妇,也有可能通过网络被人引诱。《一夫一妻制的神话》一书的作者、研究通奸行为的专家Peggy Vaughan说:“我预言互联网在将来会成为风流韵事的重要发源地。”Peggy Vaughan是研究不忠行为的专家,她和她的丈夫还在网站上回答有关问题。她说,她的这本书有一半的资料来源于网上的这些信件。

“家庭主妇在聊天室会向陌生人公开她对其丈夫隐藏的所有隐私,女性在网上也会很快与其他人打得火热,以至于双方都认为自己找到了情人。”Vaughan说,她知道有些妇女甚至在与她们的网络情人见面之前就抛弃了自己的婚姻,也有些人离婚时用电子邮件作为呈堂证据。

Vaughan的研究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目前在西方经常可以听到的对互联网越来越激烈的批评,批评者包括医生、思想家、女权主义者甚至民族主义者。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互联网的恐惧正在替代对美国中央情报局以及无线电波控制力量的恐惧,成为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们最常见的发病诱因之一。

但是研究人员的发现同时表明,那些对互联网感到害怕的都是一些对电脑技术本身并没有多少了解的人。在《南部医学月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有这样一个病例,一个年龄40岁的男子对准自己的面部开枪企图自杀,原因是他相信一个朋友把互联网病毒放进了自己的耳朵中。这位病人还相信,有人在自己的网页和身体的四肢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联系,一旦敲击某个键,他的四肢就会跳动。

“对互联网的大部分批评无疑是矫枉过正了,就像妻子总是对第三者深恶痛绝而忘记了谴责他的丈夫一样。”《科技新闻·生活周刊》编辑徐向旭,早把上网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天至少上网5个小时。他并不讳言自己有些“上瘾”,“但我懂得控制自己,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不会看到有人因上瘾而做出过激的自残行为,就拒绝上网。”因为,相对于把握不住的危险来说,他可以确信的是,“坐在岸上固然安全,但失去了Internet,我的生活肯定会变得空虚和乏味”。

系好安全带

与媒体迎接网络时代到来的热情和网络股、电子商务的关注相比,钟某“自残事件”发生后,记者仅在《电脑报》和《北京晚报》看到了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就像告诉读者哪儿发生了车祸一样,让你也知道“信息高速公路”上也发生了一起“意外事故”而已。

如此处理,媒体自然有它的理由。因为大众媒体的功能就是时代的晴雨表,它要把着时代的脉搏走。1月11日,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两大公司合并的消息,就席卷全球媒体。因为,这样的事件能让人看到时代发展的趋势——网络终将如水银泄地般的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无从拒绝。今天,中国网民已迅速进入每半年翻一番的阶段,接近1000万大关。据近期调查显示,有7成以上的中国城市居民将本世纪描述为“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

因为网络正在也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正在像汽车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谁真能拒绝新生活的到来呢?塞车时,“司机旁边坐着一个女人;为什么他不跟她说说笑呢?为什么他不把手掌搁放在她的膝盖上呢?而他只咒骂前面的那辆车开得不够快;那女人也没有想到触摸他的手,她在脑子里也和他一起开着车。”那位探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从“以前那些闲逛的人哪里去了?”的疑问出发,透过汽车时代的这种现象就曾悟出,“速度是技术革命献给人类的一种迷醉的方式。”人们想通过汽车过悠闲的生活,却被汽车带得飞奔起来。迷醉在速度中的人们失去了悠闲的自由,但在这个速度成为常态的社会中,没有速度,失去的显然不仅仅是一个自由。

网络时代的速度变得更快,对上网者来说,失去速度无疑是不可想象的,其实只要不忘“系好安全带”的忠告。

宁愿上网不愿上床

微软公司最近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1/4的英国人宁愿把时间花在个人电脑上也不愿用这段时间去“做爱”,而且一半以上的英国人承认喜欢网上聊天;在瑞典,11%的人因她或他的配偶在夜晚玩电脑而独自一个人守着空房;性的诱惑或者精彩的足球赛也不能把法国人从电脑前夺走。据微软公司说:“1998年法国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整个法国都对足球如醉如痴,像是发了疯一样,可是只要是有电脑的人,10个人中就有9个宁愿在电脑前也不愿去看足球赛,甚至连电视转播也不看,这个数字是全世界最高的!”

上一篇: 节日的买卖
下一篇: 送你孩子上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