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你孩子上清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郦毅)
冷清与热闹
来自北京市高招办的统计数字显示,报名参加二次高考的北京考生仅1100名左右,比计划招收的1755人少了三分之一。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在我国高考史上尚属首次。对此,媒体的普遍评价是“名校均未参与招生,使二次高考缺乏吸引力”。
1月19日,二次高考的第一天,北京人数最少的考场中仅坐了20余名考生。一位考生面对电视台的摄像机声称:“参加这次考试是给7月份的高考增加一次‘练兵’机会。”持相同想法的考生不在少数。北京十一学校高考补习班的郭笑飞告诉记者,不参加二次高考的原因是他“想报考外语专业,却没有理想的学校招生”。对于考什么样的大学,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能否考上大学,而是能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名牌学校意味着拥有一种‘背景’:拥有名校良好的教育资源并获得品牌价值,依托它可以相对容易地向更高层次发展。”郭笑飞的班主任吕老师总结:“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当今学生选择院校与专业的准则,因此,名校的魅力不可抗拒。”
与二次高考的冷清相比,2000年1月8日,上海人才招聘团在奥林匹克饭店招揽人才的现场气氛却格外热闹。参加招聘的上海12所重点高校打出的条件诱人。上海人才市场副主任陆珉表示,进京揽才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上海要在高科技方面领先于世界,就要有大量的‘原创’人才的支持,而原创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是原创型的。”
1月9日,上海招聘团又“移师”清华,招聘优秀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据清华大学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志诚介绍,从去年11月20日至今年1月中旬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清华已举办超过100场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1400名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比例达到1比8左右。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联想、方正、华为、大唐等民族高科技企业占到招聘企业的20%。
去年12月,新浪网总裁王志东、联想总裁柳传志都曾不约而同地奔向北大与清华,柳传志在他的演讲中曾这样声称:“联想现有清华毕业生113人,其中硕士51人,集团管理层的1/4是清华毕业的;从近3年看,清华应届毕业生加盟联想的人数逐年递增,1997年12人,1998年21人,1999年31人。”他相信这个数字肯定会增加。清华的品牌似乎已成为联想品牌的一部分,进入名校也就走上了名企业的阶梯。
价格与价值
北京东城区一位舍弃了二次高考机会的考生杨丹说,二次高考好像是要给我们一个新的出路,但对于大多数想上大学的人来说,关键不是上不上大学,而是上什么大学。”杨丹的父母也赞同杨丹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择校方向其实已成为“未来择业的方向”,是一种“投资”。
杨丹的父母给记者算了一次“投资”账:现在外企的招工对象都是面向名校,要是报考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考上经济管理这样的热门专业,一毕业就可能直接成为白领,“年薪最起码七八万”。而考入一个三四流学校,“拿到文凭也难有单位愿意要,毕业前后仍然面临择业的困境”。杨丹父亲说得更为直接:“现在的孩子谁不想将来有钱、有房、有车?”
事实上,我国的大学正在迅速等级分化。与普通高校相比,原本就占据优势的名校正在迅速地“聚敛”教育资源。1999年国家教育部决定3年内向北大、清华各增加拨款18亿元。去年11月开始,清华教职员工被划分为九级享受津贴,分别增加年收入0.3万元~5万元不等。在北大已到位的3亿元拨款中的大部分用于学科建设、科研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条件建设,剩下的1/6用来提高教师待遇。按照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的说法,北大和清华“正在进行一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学者杨东平敏锐地指出:“名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调资带来的人才竞争中必然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名校加高薪将可能形成一次新的人才流动与聚集。”
被冷落的清贫
“知识不再只是拿来出卖的商品,社会正在把它变成资本的条件和环境。”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00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张东的这种观点也许可深化目前名校在考生中的意味,正面临毕业择业的张东称,他所享受到的名校品牌已使他不愁毕业后的出路:“摆在前面的出路很多,而且都是好的出路。”张东认为,名校已不仅意味着好工作和高薪,它有可能使人走上拥有财富的捷径。他说:“与普通高校相比,名校提供给人的可以预见的美好未来具有独特的魅力,虽然成功不是绝对的,但成功的可能性被加倍提升,这将吸引人们继续对名校的追逐。”“现实总是充满矛盾”,在北京海淀区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任教多年的孙老师针对高考学生在择校上越来越注重实际的现象,多少有些忧虑地说:学生为自身的利益考虑选择名校和热门专业无可厚非,在选择高校时就开始了对符合自己利益的前途作打算,其实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但当挣大钱成为幸福生活的普遍价值后,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大量重要专业就会变成相对‘清贫’的岗位,使好学生不愿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