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券商:越大越安全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张华侨)

中国券商:越大越安全吗?0

大集团控股大券商

君安出事了,国泰证券公司与君安证券公司经过几轮艰难商谈,最终在1999年8月达成合并,新公司的总股本达37.3亿元,总资产300多亿元。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创立,在中国券商急于扩张的热浪中,拉开了合并的序幕。很快,中国证券界又传来令人震动的消息:光大集团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进入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在此之前的第一大股东中国工商银行则退出申银万国。

光大控股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动机起于1998年,当时有一个政策良机:证券法一旦出台,银行业必须与证券公司分业经营,因为证券业的高风险随时会使金融资产化为泡沫。亚洲金融风暴使中国政府认识到,必须确保金融业稳定发展。

光大集团看准了,主动与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商谈。作为背景很深的光大集团,想通过获得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进而达成与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合并。但在事情进展中出现波折,光大的董事长被突然调离。

直到刘明康出任董事长后,光大入股申银万国之事又开始进行商谈。

申银万国对光大之举求之不得。这家证券公司曾被国际权威杂志《欧洲货币》评为“中国最佳证券机构”,至1997年底,主承销A种股票158家,占中国A股上市公司21. 2%;主承销B股36家,占中国B股上市公司的35.6%,其营业部在中国已扩张到108家,拥有中国证券经营机构最大的业务网络。

但申银万国的迅猛扩张中,其自身问题相继暴露。在承销四川东方锅炉的股票时,因违规操作经营,被证监会勒令暂时停止新股承销。申银万国原计划有几十个新股承销项目,而承销资格被暂时停止,将损失巨大。

从市场格局看,竞争态势发生了变化。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创立,打破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称雄上海的局面。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几家背景较深的大券商的竞争,使申银万国在股票承销方面的优势也明显减弱。

市场环境与自身问题使申银万国证券追求第一的目标变得艰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增资扩股,改善公司的负债结构成为一大选择,而实力雄厚、具有金融业背景的光大入股,恰恰能满足这两家公司的共同需要。

两家公司一拍即合,光大以18%的股份取得申银万国第一大股东地位。申银万国得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资本规模和经营实力,以求参与未来新一层次上的竞争。尽管光大控股,但申银万国的高层领导并未变动,还是由上海市政府任命,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特殊”现象。

大券商狂聚巨资

证券业的资本扩张速度一向惊人。中信证券公司3年间,资产总额滚到87.06亿元,净资产11.61亿元,1998年实现税前利润3.65亿元。

中信证券公司的主要股东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由于这一特殊背景,使中信证券公司在为国有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占有明显优势。齐鲁石化是1998年上市发行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而中信证券公司夺得该股票的发行主承销商。中信证券觉得自己还不够大,面对入关压力,提出了资本扩张新战略:由3亿元的注册资本扩股增加到21亿元。这一扩股计划得到中国证监会的批准。由中信证券公司等原有股东出资认购10亿元,再吸收其他投资者认购11亿元。

增资扩股后,中信证券公司的股东达到48家。中信证券公司过去作为单一股东持有95%以上的股份,通过这次增资扩股和股份改造以后,中信证券公司的持股比例降到50%。很明显,持股比例下降意味着中信证券公司绝对控制权受到制约。

券商增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华夏证券公司奋起直追。中国工商银行曾是华夏证券的第一大股东,在公司发起成立时入股5000万元。1999年12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与华夏证券公司在北京签署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在中央银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向华夏证券公司提供8亿元的融资额度,同时以国内最先进的资金汇划清算网络提供快捷的服务。此外,对于华夏证券公司担保的企业,工商银行将在贷款通则范围内,给予贷款支持。很明显,工商银行对华夏证券公司的支持,表明银行业看好证券这个“朝阳产业”,但政策局限只能采取迂回路线。

从华夏证券公司的股东背景来看,大多数是国有垄断企业,如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等。由于这些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入股华夏证券,使其能在资产规模上高速扩张,曾在一年内为15家发行A股的企业担任主承销商,特别是在承销中国铁路建设债券上,华夏证券公司几乎垄断了铁路债券的承销。这种大券商与大企业与大银行的综合体,将是中国证券业的一种未来走势。

大的更大,小的图大。地方证券公司岂能坐以待毙,湖北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于1999年6月10日获得批准,资本金从3.02亿元增加到10亿元,并更名为“长江证券公司”,有15家公司入股。而湖南的湘财证券公司的步子更为迅速,从1亿元资本金扩股到10亿元,湘财证券还在北京、上海设立总部,全方位、深层次渗透到证券市场,以求扩大自己在中国证券业的影响力。

据悉,中国人民保险信托公司、华融信托、东方信托、信达、长城信托等五家信托投资公司,将合并属下的证券业务,于今年组建一家名为“银河”的大型证券公司。虽然注册资金还未确定,但银河证券公司的出现,会在中国证券市场掀起又一阵热潮。

券商: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联合体

券商增资高潮将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从中国券商的成长轨迹来看,大多数是商业银行以第一大股东注入资金,也就是说证券公司有一部分资金来自金融机构的投资;而另外一些股东,大部分是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参与到证券公司,如电力、石化、汽车、钢铁等行业。这些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凭借垄断优势获取垄断利润,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为获得高额回报,这些垄断型的国有企业把资本投入到风险性较高的证券业。

值得深思的是,由于受政策制约,民营资本未能进入,这就决定了证券公司这个在中国的新型行业,还是按照国有老一套机制运行。虽说有些证券公司按公司法,组建股份公司,并成立董事会,股东会等机构,但由于其资产是国有,公司法人只能由政府来任命,这就导致股东们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有能力的经营者。

证券公司是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这就决定了证券公司要靠大量资本的营运来获取高额利润,而有些证券公司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时期,违规拆借资金,从事投机性的房地产等行业,致使到期不能收回投资,造成严重亏损。因此,证券公司急需要通过增资扩股,吸引那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入股证券公司,以求改变公司的负债结构。

这只是券商构想的一个资本游戏,即上市公司把募集到的资金变为企业资产,再以股东身份把资金投入到证券公司,而证券公司通过股东的投资,来弥补公司的资金缺口,缓解融资压力,其过程仅仅是资本从国有企业流入到证券公司,并不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一些垄断型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愿意入股证券公司,一方面是在经济发展减速的情况下,难以找到盈利高的项目投资,只好把资金投向证券公司。然而,由于资金不属于个人所有,这些国有企业的股东很难有动力去监督证券公司运营资本。事实上,不断出现的证券公司的高层领导人因经济问题而被查处,使人们看到大笔资金是怎样从证券公司流入少数人手中的。

1998年,审计部门开始对中国的证券公司进行审计,使证券公司内部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原国泰证券公司有81家股东,在过去的几年中,把大笔款项拆借给他人用于房地产投机等,致使大量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据统计,在国泰高达16.1亿元的逾期债权中,有8.78亿元已经逾期三年以上。

应该说,国有企业入股证券公司,是中国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一次大联合,它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即证券公司通过承销上市公司的股票,获得高额利润,而企业通过借助证券公司推荐上市,从而在股市上“圈钱”。

需要警示的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强烈的利益关系,即上市公司是证券公司的股东,即使上市公司亏损累累,编造虚假财务报表,欺骗投资者,证券公司也不会主动向投资者披露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其结果将扭曲整个证券市场。

事实上,一些亏损累累,虚假包装的企业之所以能上市,证券公司从中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红光实业、东方锅炉、琼民源等。这些公司的上市,不仅极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使整个股市弥漫着不信任的气氛。另外,由于证券公司的股东大部分来自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垄断型行业,他们凭借这种垄断优势,形成了一个靠权力占有国有资本,并在内部分享利益的集团,这就使得证券公司很难产生一种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其结果是破坏整个社会的公平竞争。

一个开放的制度就是一个竞争的制度,自由市场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就是机会均等,因此只有大批民营资本进入证券公司参与竞争,并真正使出资人选举经营者,行使监督权,中国的证券公司才可能在新的商业精神中进行资本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