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金融业的如何和奈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罗峪平)
来自各方面的消息表明,中国今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成定局。经济学家们则异口同声地说:加入世贸,中国的金融业受到最严峻的挑战。
国有银行——拆掉如何?
最近,在谈到国有四大银行的改革时,中国建设银行首席执行官兼行长周小川语出惊人,他说:“国有四大银行,拆掉如何?”周小川说把国有银行转变成为控股公司“可能是中国银行系统的一个好的方向”。他还说:“把国家所有权转变成为某种控股公司可能加强公司统辖,改善管理。”国外银行评论家们一般认为,周小川是中国国有银行家中最支持改革者之一,虽然他的这次谈话并不表明任何明确的计划,但是它也许代表了高层进一步的决心,并表明允许有不同的、明确定义的所有权结构,来代替四大银行目前的主人财政部。他们认为这意味着将彻底改革中国由国家统治的银行业。他们解释说,所谓“拆掉”和创造控股结构意味着控制中国银行资产大约80%的四大银行可能被分成较小的实体。然而,存在着与改变成为控股结构有关的大量问题。四大银行1998年底的总资产为82590亿元人民币,比中国当年的GDP还多。因此很难找到足够富裕的买主,在现存的四大银行之一中购买任何重大的资产股份。四大银行在国内股票市场中上市也会引起类似问题。他们说,随着加入WTO后外国竞争加剧的开始,中国的国有银行维持其目前角色、作为成千上万不景气的国有企业的生命支持系统将是困难的。四大国有银行内的问题贷款虽然有各种统计数字,但最近正式统计为占总未偿清贷款的大约25%。他们说,最具竞争性的困难预期将在中国加入世贸两年后到来,根据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的协议,外资银行将可在中国加入世贸两年后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5年后向中国居民提供零售银行业务服务。
渣打银行新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今后10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贷款额将年均增长40%,至2010年占中国总贷款的比例将达到8%。报告指出,外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将迫使中国国内银行加速自身的改革。长期以来,银行体制的落后不仅使得国内储蓄流向低效益和亏损企业,还剥夺了很多有前景的好企业得到资金的机会。其结果不仅是好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且还要承担不必要的金融风险。
最近传出的,关于国家推迟了国营企业中的债转股计划的消息,也许为以上国有银行系统产权变化的必要性加上了及时的注脚。据说,推迟是因为遭到地方的激烈反对,而且对如何进行转换存在争议。《经济日报》等媒体报道,债转股计划作为境况不佳的国营企业的最后神药成效甚微,去年债务转换安排中计划的4000亿元人民币只签约了725亿元人民币。更糟糕的是,包括66家公司的大部分协议只是没有任何可行计划的空头保证,即使是去年9月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北京水泥厂签署的先锋性转换协议,曾被宣传为加快国营部门改革的标志,也仍在等待政府的最后批准。在操作中,资产管理公司与国营企业之间的债务转换安排部分受到地方政府的阻碍,因为下岗工人给他们带来不小压力。去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信达、东方、长城和华融,是用来解决四大国营银行的多达2000亿美元的坏账问题的。这些公司担心其在国营企业中的股份如果不能卖给投资者会造成亏损,想让国营企业保证回购一些股份,却遭到它们的拒绝。他们还想重新评估有关国营企业的资产来确定它们购买的股份的实际价值,而国营企业也拒绝了,因为这些企业害怕股份会被低估。分析家们估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债转股”仍将停留在理论上。他们说这个雄心勃勃的债务转换计划起步缓慢并不令人吃惊,因为国家的法律系统、会计制度和资本市场都不成熟。
资本市场和基金——开放如何?
中国的资本市场,截止1999年底,境内上市公司949家,境外上市公司46家,筹资4000多亿元,国内股票市值26500亿元,相当于GDP的2/3左右。1999年境内外共筹资1162亿元。
在年初召开的《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会议上,大会主席刘鸿儒谈到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时指出:我国的资本市场具有强烈的政府行政干预特色,市场有许多扭曲状态,出现了与国际市场变化不一致的地方。人家涨,可能我们是跌的。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好,可它的股票却可能是涨的。他说,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资本市场具有世界水平,必须加快市场化和国际化。政府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将包括一系列向市场开放的内容:上市公司的选择和上市后的公司运作将按市场原则进行,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股票市场的发行价和交易价都由市场决定,防止一切“黑箱操作”等等。
一份重要的国内研究报告对未来10年中国股市作出如下预测:中国股市10年内可望达到13万亿元的市值,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50%,上市公司要由目前的约1000家增加到2000家,上证综合指数将由目前的约1400点上升至6000点,深指成份指数由目前的4000点上升至18000点,中国将出现5家左右的国际性投资银行,资产值超过5000亿元……来自香港《大公报》的一篇评论指出:这些结论如果都可以实现,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不过,这些结论都带有规划性的意味,则又令人有疑虑。特别是估计10年后的指数这一点就令人摸不着头脑。有谁可以在10年前估计到今天的美国股市会是这个水平?有谁可以估计到资讯科技和互联网业务会在今天发展到这个水平,在股市中占有这样的地位?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研究10年后的市值和指数,可以说是并不实际。但是,报告中预期未来10年中国股市将分阶段出现期货、期权等衍生商品;A、B股将要合并,网上交易将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中国将逐步完成与国际市场规则的接轨等,这些都是令人喜见乐闻的。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最近提到,我国加入WTO是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先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内力增加了,然后才有力量跟国外竞争。他说:现在有些领域是国家垄断的,让民间经济进入,最好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公共投资基金。现在老百姓的存款接近6万亿元,现金估计有1万亿元,加在一起7万亿元。假定说,来它200家公共投资基金,每家投资基金从社会上能够吸纳到50亿元,那就是1万亿元。这些投资基金进入垄断领域,银行业进去了,保险业投资进去了,通讯行业进去了,一些重要的行业都进去了,多元投资主体就开始形成了。体制发生了变化,制度创新就出现了,钱也来了,技术创新就开始了。
也许中国资本市场引入开放式基金的时机确实已经成熟。作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投资基金通过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经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投资活动。由于其认购、赎回机制的不同,投资基金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两大类。世界基金发展的趋势,是封闭式基金逐渐减少,开放式基金逐渐增多。开放式基金在资本运作实践中的卓越表现是决定这种趋势的重要原因。90年代末,美国资本市场中开放基金和封闭基金的比例大约是30∶1。日本的同期数字大约是2∶1。专家们认为,我国入世后,经济运行将面临新的发展周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国民经济的成长性与开放式基金的成长性是相一致的。对普通投资者来讲,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将使大家有可能真正把投资基金作为自己的理财工具,将可以像进行银行储蓄存款一样方便地进行投资于基金的活动。到时候,银行、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都可以买到开放式基金,而不需要像买股票一样来买基金,基金不是股票,也不是储蓄存款。在开放式基金条件下,我们可以告别基金的炒作,而真正去分享基金经理人的理财成果。专家们认为,开放式基金的面世可能比预料的快,最近保险资金被允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入市,管理层就表态开放式基金可作为利用的品种之一。而据个别基金管理公司透露,他们已经研究出开放式基金的操作方案,就等批准实施了。
中国面临赤字风暴——奈何?
近日,许多国外媒体纷纷报道,中国财政部常务副部长、朱镕基总理的首席经济顾问楼继伟表示:“我们很关心的是,中国会不会面临一场赤字风暴。”他们评论说,或许中国可能避免传统的金融危机,但它很难克服财政危机。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说,尽管中国官方统计数字估计去年的财政赤字为1803亿元人民币,仅占国内总产值的2%,但实际上不仅中国难以支付目前的巨额国债,更因为未来的巨大开支需求而受到巨大压力。文章指出,过去数年来的发展显示,中国已禁不起一场经济风暴的发生,沉重的国债负担急速上升,截至1998年,全部国债达16180亿人民币,占当年国内总产值的20.5%,比五年前提高5倍。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今后几年还有更大的财政负担。国家银行坏债已经占银行总资产的25%,估计为了挽救这些银行,中国的国债将上升到国内总产值的50%。同时,中国还要承担另外两大开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开发西部。他们提供的统计数字说,中国目前城市失业人口1600万到1800万,农村失业人口1亿。此外,中国到2003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超过9000万。他们说,由于世界银行去年6月停止给予中国软贷款,投资244亿美元的三峡工程全要国家承担,投资更大的南水北调工程也要全靠中国财政支持。
这些国外媒体提供的数字也许有扩大,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的忧虑在这以下这一点上至少与我的忧虑吻合:除非中国考虑国有银行市场化,并创造一个开放的资本市场以及一个有效的社会福利体系,否则,中国的经济体制仍将难以适应加入世贸后的需求。
(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