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中国故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高昱)
(娄林伟 摄)
竞争:大象和老鼠的残酷游戏
1999年开始于一个萧条的严冬。上一年让人无话可说的7.8%GDP增长无法掩盖生产过剩和消费不振的危机,整整一年时间,一而再、再而三,连续降息、启动股市、公务员加薪、利息税、赤字财政,政府能想到的几乎每一项宏观调控都包含着一个明确的指向——拉动内需。但换来的依旧是通货紧缩——这个严肃的经济学名词现在时不时能从普通百姓的口中吐出。
大量商品从工厂生产出来卖不出去的现实显而易见,比如轿车,全国大小厂家50%左右的生产能力闲置之后1999年预计年产达到75万辆,但整个中国市场的销量加上进口也不超过60万。与此同时,1998年底商场也仍然笼罩着大面积倒闭的阴影。生意越来越难做,从首都北京到小县城的大小商场都陷入同样的痛苦之中。办法看来只有一个:竞相降价。从1997年开始,降价和打折就成了企业和商界一道不变的风景,除了房子卓然不群地“宁死不屈”之外,在中国可以买到的几十万种商品里已经找不到什么坚挺货色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物价指数或许更有权威性:到今年11月为止,全国物价总水平同比负增长的纪录延长到26个月。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去谴责什么价格战,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这场持久战的参与者,更深层的原因是,没有价格战就没有生存——当大家都吃不饱时候,必须有人先死去,否则大家都得饿死,商场的法则就是这么残酷。能在这个严冬中生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到了4月,被TCL总裁李东生称做“总是想清理门户”的倪润峰又公然宣称:“长虹的彩电必须进入垄断,这是我的目标。”去年中央发誓严打走私给了身为候补中央委员的“长虹”老总倪润峰这样一个机会,他静悄悄地买断了去年下半年几乎所有的国产彩管,但是当他发现自己激起了公愤,国内的八大彩管生产厂背弃了合约,无可奈何的“长虹”最终还是选择了大家都没话说的价格战。
倪润峰的思路很清楚,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必须击垮其他对手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然而不见起色的消费市场,低水平的技术含量和研发能力,迫使他只能拿着长虹的体力与大大小小的竞争对手打拼。相比之下,跨国的汽车巨头们即使在这个“最后的大蛋糕”前面也表现得要体面许多了。一年的时间里,“代表着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通用别克、本田雅阁、奥迪A6在中国轰轰烈烈地下线,漫天飞扬的新闻稿兴高采烈地宣布:“中国终于跟上了国际潮流。”然而,亲密的合作伙伴丝毫不掩饰占领中国市场的雄心壮志。“过去没有任何一家汽车公司把中国看作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我们将改变中国市场上竞争的性质本身。”通用公司亚太区总裁施莱斯说。这个汽车巨擘在上海总投入15.7亿美元的工厂是美国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我们在中国必须取得成功。”通用总裁瓦格纳赴沪参加财富论坛的时候发誓。中国轿车市场新的“三国大战”俨然已经开演。
在这些大鱼身边,小鱼似乎没有了生存的余地。11月15日,WTO的峰回路转加剧了人们的这种担心。11月19日,全国最大的4家微型汽车生产厂的老总,从重庆、景德镇、柳州和哈尔滨走上北京香格里拉酒店大宴会厅的讲台,他们肩并肩站在一起。他们轮番发言,但没有一句话是在谈自己的企业。整个上午,老总们讲微型汽车对汽车行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讲微型汽车的安全、环保、节能,讲微型汽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国情车,但话题其实只有一个:WTO要来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
国家机械工业局行业管理司副司长董扬在香格里拉酒店里提高声音宣布:“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汽车价格不可能大幅度调整,请消费者该出手时就出手。”组织上的关心并没有让老总们放松多少,因为他们都明白,决定生死的是更加开放的市场。今年初,日本丰田公司总裁奥田硕预言道,下个世纪,全世界将只剩下5~6家汽车制造商,而且每家的产量必须超过500万辆。
在这个全球生产过剩化的时代,变大的诱惑随处可见,富可敌国的巨人日趋向垄断地位接近。这是经济规律,但并不是经济规律的全部,依靠自由竞争和自我矫正的市场经济同样讲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小公司乃至个人能够100%地打败大公司,除非大公司把自己改组成一个个小公司。”预言家约翰·奈斯比特出版的新书名字就叫作《全球化的悖论:世界经济越大,它的最小的参与者越有竞争力》。奈斯比特提醒人们注意,《财富》杂志上的500强在美国市场上所占的份额,25年里从20%降到10%。“是小公司,而不是500家大公司在发展全球经济。”奈斯比特宣称。
这种说法是否武断,奈斯比特收集了许多案例准备与人辩论。但在1999年的中国,我们确实同样看到了很多“变小”和“以小碰大”的例证,最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中国电信实现了历史性的一分为四。如果说这还是一种打破垄断的行政分割,那么在热闹的互联网上,就在新浪、搜狐、网易初步形成“三足鼎立”的时候,一批毫无名气的“第二波”网站揭竿而起。“如果新浪网是中央一台的话,我们就要做中央五台。”鲨威体坛网的负责人说。与新浪相比,这家7月1日正式发布的网站太寂寂无名了,但它和e“唐”、e“龙”、e“趣”、“第九城市”、“China Ren”等后来者一样,凭借着数以百万美元计的风险投资和专业细分化的投资方向发起挑战。互联网络真的是变得更大了,网上的连接点却变得更小了,这一大一小再清楚不过地预示着机会,“第二波”、“第三波”虎口夺食甚至颠覆庞然大物的机会。
“现在你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复制某类产品。因此,竞争的差别就在于对市场和变革的反应灵敏度的差别。”奈斯比特确实挑明了全球化烈火烹油中的一个悖论:同一性的垄断越来越近,也就越来越脆弱。机会不仅仅是现代技术和信息高速流动所给予的,它更植根于人们心中古老的渴望。从11月8日开始,短短半个月内接踵而来的三次特许经营展在京城掀起了一股热潮。据主办者称,第一天就有近万人前往参观咨询,其中的95%有意加盟一个国际特许经营品牌或者打算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扩大自己的生意。“我不是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而是让我快点致富。”一位带着左拼右凑的200万元的天津人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开一家麦当劳或者肯德基,“我的快餐厅被麦当劳挤垮了,所以我也来开麦当劳,10年以后,我会再开一家能挤垮麦当劳的快餐厅。不要小看我们这样的小角色。”
11月5日,美国法官杰克逊发表犯罪行为裁定书,裁定了微软公司垄断的事实。“对于微软,这一刻天要塌下来了”,一家美国报纸写道,而硅谷里被微软压得喘不过气的小公司老板们都在忙于开Party举杯相庆。“我们还是一只小老鼠和一头大象的较量,但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总有一天我们能走入国际市场,与IBM和康柏这样的大公司抗衡。”深圳华为公司副总裁徐志军说,“别忘了,老鼠们跑得更快。”
世界就是这样,大象和老鼠的游戏已经玩了万千年,到这个世纪末的1999年,大象变得越来越庞大,老鼠也越来越灵活,看来游戏还远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