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向上攀登就向下兼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郦毅)
“兽类”的教育方式
周先生,教育学硕士,5年前让13岁的在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一的儿子小宣退了学。半年前,父子俩从海南来到北京。小宣自己在清华附近租了房子,和他以前在网上结识的清华的朋友一起搞软件设计,周先生在一家文化公司任职,俩人各忙各的。“儿子一个多月没跟我联系了,这很好,说明这一个月他自己解决了生存问题。”周先生说着像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了。“这是‘兽类’的教育方式,孩子一长大就被赶出家门。”周先生的朋友、一家IT公司经理刘先生这样评价:“他是个正常的孩子,比一般17岁的孩子成熟。”
“专业棋手”的选择
比起这个故事过于简单的情节,故事的开始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怎么会下了决心让孩子脱离正规的学校教育?”对这个回答过不知多少遍的问题,周先生给记者先打了个比方:“这其实是个‘小马过河’的故事,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在我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因为‘参照系’不同。”
“生活当中遇到了这么一个问题,我选择了一种解决办法。5年前,因孩子淘气被老师叫去‘训斥’了几次后,综合考虑当时的情况,我感到矛盾没办法缓解。”让孩子退学在周先生看来“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他认为生活也好,教育也好,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就像吃饭一样,餐桌上有很多食物,不是说不要钱的就一定要吃,还要照顾自己的胃。”
周先生一直提醒为他的决定担心的人:“我是搞教育研究的,就像一个专业棋手,旁人考虑到的绝大多数问题,我都考虑过了。让孩子享有更多的权利,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这就是我所希望的教育。”“如果遇上好老师,孩子也喜欢,就没有道理不上学。”周先生说这句话时显得有些无奈。
“代价”
故事似乎缺少一个让人放心的圆满结局,“现实就是这么真实,它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周先生的顾虑证明刘经理的这句话没说错:“我身边的教育资源很多,但孩子退学后的学习让我失望。”小宣认为父亲请来的北大量子力学专家很棒,但他却没有兴趣学下去,“互联网给不上学的孩子带来了光明,”周先生终于发现儿子的兴趣在计算机上,几千小时的上网费让儿子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会了赖以谋生的技术。
现在,让父亲放心的是,凭儿子的社交能力和掌握的技术,生存不成问题。“但是要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肯定要受到阻碍,孩子也许很难进入中国的主流社会,他如果要进入的话,只能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自己当名人。”周先生表示没有对小宣有过高的要求,他这样来叙述他与儿子的选择:“既然从开始就没有选择向上攀登,就要学会‘向下兼容’。”
小宣曾严肃地跟父亲讲起他和清华的计算机高手“开会”的事,“我们这样一‘开会’有时就开到天亮了”。周先生解释:“就是讨论程序很真诚,这里面就有辩论、有批评,这种‘交往’很高级,能搞出好东西来。”
“小宣觉得现在的生活幸福吗?”周先生曾经拿这个问题问过儿子,小宣笑着不知道怎样回答,周先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他快乐得以至于不想让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