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跃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鹏)
三十而立。1992年,下海第5年的郑跃文刚好30岁。这一年的7月28日,郑跃文揣着5万元创办科瑞集团,开始“从经济和文化上塑造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经济界的人格与尊严”。
7年过去了,不管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郑跃文和科瑞集团都成功地赢得了尊严。科瑞集团成为横跨工业、销售网络、金融和房地产四大支柱产业,总资产达23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郑跃文被选为全国工商联年轻的常委。但郑跃文更为自豪的是,他在做企业的同时,也重塑了新的知识分子文化。在他看来,“科瑞”不是聚敛财富、消耗金钱的机器,而是实现知识分子实业兴邦梦的宽阔舞台。
人们听过太多知识分子下海的故事:不管是否成功,他们身上的文化气息成了累赘,“义”与“利”不可统一,腰缠万贯的似乎是一些重利忘义之徒。郑跃文则以“科瑞文化”证明,“义”与“利”是兼容的。
作为80年代初的大学生,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的郑跃文和其他5个合伙创业者本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可以在旧体制上“飞黄腾达”,但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们毅然舍弃在政府、银行、国企的舒适职位。
郑跃文是这样来解释自己的选择的:社会的转型期不可避免伴生腐败与丑恶,需要一种永远占据上风的正义力量,保证社会发展不背离人类的道德与良知。他说:“历史选择了知识分子来作为力量的主体来行侠仗义,因为,知识分子的一个天职,就是守护理想,守护良知。”社会资源应该掌握在一批有社会责任感、有知识、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手中,知识分子应该成为企业家和职业经理。
有这样高的境界,郑跃文和科瑞人在创业时,融进了更深厚的理想色彩:科瑞人不以自己拥有多少资产作为奋斗目标,而以能运作多少社会资源并作出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奋斗目标。
也正因为如此,科瑞集团在创立之初,就将建立“科瑞文化”作为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企业文化既是一整套完整的制度的顺利贯彻和执行,又是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上的默契。在科瑞人看来,企业文化是全新的企业环境,是一种凝聚力和亲和力。
越来越多的“文化人”聚集到郑跃文的周围。200人的企业里,硕士占11%,慕名而来的甚至包括一些知名教授和中央候补委员。实际上,郑跃文本人就是个金融学的博士。这么多人加盟“科瑞”,是“道同而聚”,而不是趋利而来。
郑跃文谈文化,但他不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堂吉诃德”,他的博士生导师称他是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科瑞的企业文化不仅靠共同的理想,而且靠挑战性的工作和合理的利益机制。
“科瑞”的大舞台包括许多小舞台,每一个科瑞人都可以拿到一张图纸去构筑属于自己的小舞台。“科瑞”会不断提供许多剧目,让大家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也鼓励大家自编,自导,自演。“科瑞”为每一个科瑞人提供实现自身价值,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郑跃文说:“科瑞公司要努力在若干年内,造就100个百万富翁!”
趋“利”不等于忘“义”。“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科瑞人是有文化的经济人,不是有利则聚,无利则散的经济动物。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聚在一起,需要产权等物质利益,但产权不能无限制分割下去,企业最终的决定力量和粘合剂是文化。
“企业文化看上去很虚,其实很实,尤其是在知识分子成堆的企业。”郑跃文回顾7年历程时说,“知识分子下海有趋利动机,但另外两个动机同样关键:寻找更大舞台,追求人生真谛。赚大钱和做大事是知识分子的双重目标,因此没有文化的企业无法凝聚人心,但不赚钱的企业也无法生存,把赚钱与做事结合就叫企业文化。新知识分子的概念就是赚到钱和做成事。”
郑跃文
金融博士,现任全国工商联常委、南昌科瑞集团公司执行总裁、华夏银行常务董事、湘财证券董事、北京瑞泽网络销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北京光彩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等职。
1962年1月11日生于福建;
1985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
1988年从北京机关下海,从事过销售、文化传播,办过工厂;1992年7月,郑跃文主持创建了南昌科瑞集团公司,并先后任董事长、总裁、执行总裁等。
至1998年底,科瑞集团资产总额为23亿人民币,已发展成为以投资为主体,集工业、销售网络、金融、房地产等多项产业协调发展的大型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