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朝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邹剑宇)
(王景春 摄)
(娄林伟 摄)
张朝阳不小心把手机和电子记事本忘在出租汽车上,搜狐公司的员工为老板四处寻找,并在电台订做了一个寻物广告。张朝阳问部下:广告语能不能说“张朝阳的手机丢了……”
已经很有名气的张朝阳想制造一个“寻找张朝阳手机”的新闻,因为他担心缺少注意力。
如今张朝阳最想做的是成为一只蟑螂。原因是“美国在线”AOL从80年代创建以后,互联网从无到有,从虚拟走到现实,“美国在线”历经劫难,随时都有被踩死的可能,公司总裁史帝夫·凯思说“美国在线”是一只蟑螂,而且像你家中永远也灭不净的那些家伙一样,“美国在线”存活至今,已经是一只不死的大蟑螂了。
“关键是如何活下去。”张朝阳说“搜狐”面临同样的生存环境,他想做中国互联网里一只活得最长的蟑螂。“哎呀!那个张朝阳又在‘秀’啦,从雅虎‘秀’到美国在线。”回答张朝阳的可能是这么一句话。
也许像张朝阳所说中国网络公司还很脆弱、面临的市场境况还很恶劣的说法都是事实,但由他说出去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人们忘了他说的内容而只注意到他的表情——他到底要说什么呢?
1999年9月16日搜狐公司对新闻界宣布搜狐电子商务频道开通,到会宣布支持搜狐进军电子商务的有微软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英特尔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和康柏电脑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还有数百位中外媒体记者。发布会第二天,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的标题是“中国进军电子商务”,张朝阳一直以来把“搜狐”塑造成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代表的努力又获得了一次成功。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这种“秀”到目前为止都是有可能获得巨大经济回报的手段。
回过头来看国内,张朝阳的形象也是吸引更多人进入互联网的一块招牌,尤其是那些刚刚接触网络的新手们。或者说当互联网越来越普及,接入方便并且费用更加低廉,网上中文内容更加丰富之后,它变得更像一个大众消费品,所以“大众明星”张朝阳还有充分的存活空间。
“我是人们茶余饭后聊天的谈资。”说这句话时候的张朝阳是底气十足的,他很乐意为大众提供文化消费的内容。在美国10年的学习生活时间,张朝阳已经学到了根深蒂固的商业头脑。与成为明星带来的负累相比,“得到的远远超过失去的”,张朝阳说。
张朝阳失去了什么?
在某种程度上,他像电脑游戏《坏蟑螂》中一只受了诅咒之后变成了蟑螂的主人公,面对烟头、老鼠、猫这样致命的危险,生存的目的就是为变回成一个人。太会做“秀”的张朝阳没有互联网技术背景,“搜狐”的技术也不被人们称道,成为“知识英雄”的张朝阳一定有问题。
现在每天都在地震中的北京中关村有更多被幕布罩着的“秀”,那里有被人等待的大人物,但好像总也等不到。迄今为止,企业家在对付市场、银行和对手的时候各显神通,还是可做不可说。也就是说在企业家越来越成为社会主角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故事并不完全是越来越精彩。张朝阳愿意出演他的“蟑螂秀”,是一个好的开始。
张朝阳
36岁,生于陕西西安。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考上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199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任MIT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1995年回国任ISI驻中国首席代表;1996年在尼葛洛庞帝教授(《数字化生存》一书作者)和美国风险资金的支持下创建了爱特信搜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1998年2月,爱特信公司引进英特尔和IDG等几家国际公司共220万美金,推出中文搜索引擎搜狐SOHU(www.sohu.com)。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中发展成为中国访问人次最高、知名度最大的中文站点之一。搜狐公司也迅速发展成为目前拥有150多人的互联网公司,拥有上海、广州分公司,香港和成都分公司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进行中。
1998年10月,张朝阳人选美国《时代周刊》“50位全球数字英雄”之一。
1999年7月,张朝阳被评为7月16日《亚洲周刊》封面人物。
1999年9月27~29日,张朝阳作为中国方面最为年轻的特邀嘉宾,参加’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发表题为“互联网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