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杜比)
(田禾 摄)
“我比较喜欢看那些被驱赶到或者自甘堕落于社会边缘的人写的那些轻佻的、好玩的、不干什么正事的生活流水账。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常常不经意地说出我们想到但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把我们内心深处隐藏很久的欲望一语道破。”
在给一部名叫《下个世纪见》的小说所做的序言中,王朔表明他喜欢的那类作品的特征——“东拉西扯,言不及义,逮谁灭谁,相当刻薄。”
他又一次站到了边缘的、挑战的立场上。这一次,王朔是作为一个批评家出场的,他批评金庸,在感慨新时期文学、摇滚和影视创造力萎缩的同时,抨击港台文化的恶俗与天真,他还打算说说鲁迅说说老舍。在多年写作的过程中,王朔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对这一点,王朔曾经这样自况:“我为自己从思路到文风的知识分子化感到恶心。我曾经想靠讲几句粗话和挺身叫骂阻止自己堕落。可笑的是我在大骂知识分子时发现自己只有站在知识分子立场上才骂得出口骂得带劲儿。”
“这真没意思。”他说。
对于王朔的小说,我们见过更多的没有意思的评价,《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曾经得到如此分析:这本小说的前半部分讲男流氓如何勾引女青年,后半部分讲女流氓如何勾引男青年。显然,这种误会是出于一个更大的误会,误把文学当道学。
如果把《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说成是犯罪小说,我们也能把《浮出海面》说成是言情小说,把《人莫予毒》说成是侦探小说,从而得出结论,王朔尝试过多种式样的小说写作。然而,对王朔作品最笼统、流传最广的评价是“痞子文学”,作为一种回应,王朔则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这场争斗从1988年延续到1992年,大多数文学青年和裹挟其中的非文学青年对王朔产生了认同感,因此也能容忍他许多文笔粗糙的小说。王朔说:“痞子文学实际只是强调这类作品非常具有个人色彩,考虑到中国文学长期以来总板着道学面孔,这么称呼几乎算得上是一种恭维了。”他颠覆了文学的使命感,文学并不总是伟大的、崇高的。这样简单的道理竟需要费尽周章才得以证明。
一旦这道理得以证明,王朔也就丧失了“反主流文化”的标签。早该如此。
“临本世纪末,新时期以来蹦达得比较欢的跳蚤们有些力不从心的样子。坚持在原地起跳的老腕儿们越跳越难看。紧接上场的新秀也是一蟹不如一蟹,与其说是蹦不如说是横行。报刊上不见新鲜的欢呼,更多的是对一些迟暮美人过气英雄的探访。一个热闹的时代行将过去。”
一个热闹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对许多人来说,正因为有个性嚣张的王朔,他们才保留了对文学的些许关注。
王朔
1958年出生。
1988年,有4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号称“王朔年”。
1992年陷入写作危机。
1999年推出新作《看上去很美》。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浮出海面》,长篇小说《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你爸爸》、《玩的就是心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