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钱中学花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芳)

在花钱中学花钱0

18岁的美国女孩儿特雷西不是不喜欢逛商店,她不逛是因为在家里就能走进RocketCash.com,在这个专为青少年设计的站点买书、买T恤、买CD、买玩具,实在太方便了。她父亲也喜欢这样,每个月给她在RocketCash的账户存100美元,这笔钱怎么花,女儿不得不学会算计。

有人预测,到2002年,5至18岁的美国孩子网上购物的总价值可达13亿美元。互联网正如火如荼地撩拨着青少年的消费欲,RocketCash.com——“火箭+现金”的象征既有孩子们难捺的物质渴求,也有经营者利润巨涨的想象;I Can Buy.com——“我也能买东西”,对跃跃欲试的小孩来说,还有什么比童声稚语中的骄傲更具吸引力?

网站说,挣钱不是它们的唯一。Dough NET.com儿童账户的存款享受5.83%的利息和转账服务,该网站“投资指南”的专栏文章全是以未成年人的口气讲道理,涉及的课题从怎样储蓄最赚钱到哪些共同基金青少年可参与,还有虚拟的购物比赛,看谁最会花钱。

不过,目前最受欢迎的RocketCash.com尚不屑于开设此类初级金融课程,它认为通过网上购物,孩子们自然而然意识到花钱要动脑筋,而这就是购物管理的自觉启蒙。

催生消费智慧,到底是网站给自己的赚钱伎俩贴金,还是青少年越早经历越好的重要课程?今年3月21日,《纽约时报》一篇《数学课本里的广告》已经引起这方面的讨论。

这本名为《数学:应用与联系》的课本1995年出版,正被15个州的学校使用。批评者说,数学课本如此明确地提及产品及公司,而且上下文丝毫看不出这样做的必要性,这似乎太过分了;消费者联合会的大众教育中心持相同看法,同时认为儿童对广告的辨别能力必须增强,“如果你希望孩子们学到真正实用的东西,那就让他们到实际生活中去比较‘耐克’、‘锐步’、‘阿迪达斯’的价格。”

正如生命在运动中体会,钱也是要花一花才有感觉的。占美国人口总数1/4的“Y一代”从小就参与购买活动,1/10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信用卡。到2010年,他们中有400万人要购买人生第一辆车、第一幢房、第一套家具和第一笔投资基金。

当这笔收入正被广告商无限觊觎,当猫都成了电视宣传的对象(从今年6月起,世界上最畅销的猫粮“伟嘉”开始在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大做广告:鸟儿叽叽喳喳,一个老鼠形状的飞镖穿过屏幕,一条活动金属鱼反射着亮光,伴随着比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超高和超低的短波,据说长毛的观众一听到这种声音,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如何让未成年人在花钱的过程中把钱花好,已是成年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今年第一期《交流》季刊叙述了一位父亲在这方面的努力。戴维·欧文在家中开办银行,利用电脑给每个孩子建立账户,零用钱每月1号自动存入,孩子可随时存取,父亲不限制他们用钱,不询问钱的去向,只在必要时提供结算清单,辅以利息、本金、盈余、货比三家等消费经验的介绍。

他认为,富翁把孩子的钱直接存进户头,而孩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存钱的真正目的不是鼓励储蓄,而是限制消费。而适量的金钱适度的消费是让人开心的,这不言自明。孩子在糖果、玩具和电子游戏上的花费使父母心惊胆颤,他们惊骇于孩子挥霍与浪费的程度酷似自己,于是想出种种计谋没收孩子的财产,难怪孩子得出结论,现金唯有花掉,才是真实的。

正如他所料,儿童是天生的资本家,帮助他们成为理性消费者之道,在于给他们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控制权。基于他所提供的足够余地和得力指导,戴维·欧文的孩子已经变成了热情高涨的储户和出手精明的客户。

上一篇: 人定胜天
下一篇: 给新闻加点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