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帝国的终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肯尼亚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矛矛运动”嫌疑分子蹲在地上,等着被送进拘留营
1901年1月,数万人静静地站在伦敦街道的两旁,目送载着维多利亚女王灵柩的礼车走过,礼车后面共有两位皇帝、两位国王、24位王子和13位公爵为她扶灵。一个时代由此随着维多利亚女王的去世而结束。
这位身高1.55米的英国君主、印度女皇在位64年,统御了全世界5亿人口和四分之一的土地。在她在位的时代,地图上凡是涂着粉红色的地方都是英国的地盘。600个领地散布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加拿大、南非、印度、中国香港、马来半岛和澳大利亚,都由大不列颠统治。它们加起来几乎等于英国本土的100倍。税收和红利从被占领的省份和遥远的殖民地滚滚而来,英国人的统治“比罗马人、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哈里发和拿破仑的所有征战都更富于暴力”。
但在整个20世纪,英国人却对这样的场面越来越熟悉:在殖民地政府大厦的旗杆前,当地驻军团队的军士长发出口令,一个士兵用手一下一下松开绳索降下国旗,熟练地叠好交给军士长,军士长把它交给负责军官,然后再交给总督,总督则把它交给英国君主的代表。和过去50年、100年甚至是300年的每一次降旗不同,这是英国国旗在这个地区最后一次降落。
1980年在后来成为津巴布韦的南罗得西亚,在显然标志着英帝国统治末日的独立庆典上,女王的代表是她的儿子威尔士亲王查尔斯。他把仔细叠好的国旗交给侍从官,立即转身领客人去参加花园里的聚会。
从1947年印度独立到1980年,49块殖民地脱离了英帝国统治。1960年2月,当时的保守党首相麦克米伦在南非开普敦的讲话曾反映了英国在结束英帝国时的心情:“在20世纪尤其是大战以来,欧洲民族国家产生的过程在全世界范围内再现。15年前这一运动席卷亚洲——今天同样的事情出现在非洲——变革之风正吹遍大陆,不管我们是否喜欢,这种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必须把它当做一个既成事实全盘接受,我们的国家政策必须重视这一事实。”麦克米伦讲话之后不到8个月,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宣布独立。
列宁曾经预测: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帝国主义会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事实是,如果别无选择的话,帝国主义会做出列宁所未曾预料的反应,即顺从无可避免的现实,但从中取得最好的结果。
英国最后一次为帝国而战是1982年。当时,英国派出了一支巨大的海军执勤舰队,越过8000英里的旅程去收复他们所称的福克兰群岛,同时还要恢复英国的荣誉。这次为恢复1800个人在英国统治下生活的权利的努力,导致了大约1000人的死亡。而花在执勤舰队和随后增援福克兰群岛以防阿根廷人再次入侵上面的钱,使英国政府削减了国内项目开支。
每发动一次战争——在马来亚、在肯尼亚、在苏伊士和塞浦路斯,或者因为迅速脱身而避免一次战争——在印度、在巴勒斯坦和亚丁,都会提醒英国人用武力抵抗会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并要冒多么大的风险。也许正是因为英国人看到法国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的灾难经历,所以,英帝国各领地绝大多数都能和平地走向独立,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不想为不久后肯定要失去的领地再去战斗。”
1997年,查尔斯王子又经历了和17年前在津巴布韦相同的一幕。尽管作为资本主义大都会的香港,其繁荣和富裕的程度远非荒凉的福克兰群岛可比,但是在6月30日午夜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后,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还是有点惆怅地乘船离去,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在查尔斯王子悄然离开香港之后彻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