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午夜的自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印度——午夜的自由0

印度人民欢庆独立  

印度从来不像南美洲对西班牙那样是英国用大船运回黄金的宝库,然而印度无疑一直是最重要的帝国领地。印度独立之时,全球还有许多地方仍在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之下。印度独立,开启了此后30年的独立潮。1945年,全世界的独立国家为70个左右,到1975年,独立的国家已经超过了100个。

1917年4月,甘地在印度比哈尔省的种植工人中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是甘地在印度的国土上第一次“坚持真理的试验”。他在要求他离开该地的法庭上说:“我坚信,在我们生活着的复杂体制下,对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来说,唯一稳妥而又能顾全名誉的办法,就是在不提抗议的情况下,甘受——尽管不服的——惩罚。”在甘地提出这个口号之后两年,1919年4月13日,星期日,一个宗教节庆的开始,印度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城,许多香客来到贾连瓦拉广场附近,许多平民是来参加骡马集市的,许多人准备裹在毯子中睡在贾连瓦拉广场的大水井附近。英国军官戴尔没有发出任何警告,就命令50名枪手向密集的人群开枪。在6分钟时间里,每个士兵开了33枪,之后,在戴尔带领下,无视血泊中的数百人而离开了现场。当天夜里,当秃鹫来清理尸体时,伤者还躺在死尸之中。

1920年9月,印度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纲领。甘地告诉印度人民,除非他们争取到政治自由,否则经济情况永远无法改善;而和平的不合作策略和消极抵抗手段,将会比武力暴动争取到更多的成果。英国殖民当局于1920年11月做出的关于不合作运动的决议反应了他们对不合作运动的理解,殖民政府“对印度政府有影响的是,他们坚信印度人常有的理智,即他们相信:各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们一定会把不合作运动看作幻想和不切实际的计划而加以拒绝;假如不合作运动一旦成功的话,那只能导致到处混乱和政治动荡,并且会毁灭那些在国家中有切实利害关系的人们。不合作运动的号召,只会引起偏见和无知,而且它的纲领没有一点点建设性的精神。因而,政府号召所有对印度怀有善意的人们团结起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抵制不合作运动,对无知的人和未成年者施加自己的影响,公开揭露并谴责不合作运动,及其必然引起无政府状态的罪行,以维护法律和秩序之大业。”

1930年代,开始有数百万人追随甘地,参与罢工和抵制活动。甘地成为偶像:他们按照甘地提出的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原则:有官衔者放弃他们的官衔;父母让他们的孩子们从政府管理的学校中退学;律师们停止开业;商人们放弃外国货物的经营,尽可能地断绝与外国人的联系,并鼓励手工纺纱和手工织布等等。共有6万人遭逮捕囚禁,包括甘地本人在内。

殖民史上出现了最具里程碑的一幕:统治者的武器是枪杀、鞭打、监禁和侮辱,而被统治者反抗的方式是平静地接受惩罚。正是这种非暴力的不合作运动最终导致了英国殖民政府屈服,同意印度先行自治而后完全独立的要求。

1935年2月11日,曾任殖民大臣的丘吉尔在英国下院对印度政府法案表决前发言说:“我们在印度已经让任何人都享有充分的权利,或许只有尚处于原始状态的贱民阶级才是例外。我们的政府并非是不负责任的政府。它是一个向英王和国会负责的政府,它是印度曾经有过的,或者将会出现的最好的政府。正是我们,业已在印度履行了,并正在履行着那些职责,这才使印度免于危险、忧虑和混乱。一旦从他们那里撤离,停止外援,印度就将陷入到像16、17世纪那样的悲惨情景和无政府状态中去,而欧洲倒不会陷于什么危险。”

1947年8月14日晚上,千万户印度人家围在收音机旁,收听独立后的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正式向国人宣布: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建国。尼赫鲁充满激情地告诉印度人民:“多年以前,我们对印度的命运立下了誓言,现在我们履行誓言的时刻来到了。在午夜钟鸣之时,整个世界还在沉睡,印度醒来了,它获得了新生和自由。千载难逢的时刻将来临,这时,我们弃旧图新;这时,一个时代完结;这时,长久受压抑的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独立的印度人兴奋得整夜未眠,天亮时涌到德里的红堡观看交接仪式:先是英国的米字旗降下来,然后是印度的三色旗升上去,全印度欢腾庆祝。每个人都认为好日子即将来临——会有学校、医院,所梦想的一切都会实现。

但印度人民没有意识到:非暴力的不合作与高高在上的殖民统治构成的不平等,会在独立后永远成为留在他们心灵上的烙印,独立后的印度永远无法抹去英帝国曾高高在上的阴影,两者之间的联系再也无法剪除。和自由这个伟大的礼物同时到来的竟然是分裂与屠杀。

在印度即将独立之前,英国殖民政府便预先拟订计划进行印巴分治,将印度次大陆人为地划分成两个部分:西北部和东北部归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其余大部分则归信仰印度教的人民所有。英国人派遣拉德克利夫爵士来承担分割村庄、河流、电缆、灌渠、铁路,甚至城市。在此之前,他从未到过印度,英国人派他前来的理由是“从没有去过印度的人才能保证公正”。拉德克利夫爵士根据在德里研究旧地图、人口统计以及居民的要求等作出了决定无数人命运的最后裁决。于是,新的疆界划分之后,数百万人发现自己被划归到错误的那一边。

接下来,人数多达3000万的穆斯林、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在1947年8月灰尘迷蒙的湿热天气中迁移。穆斯林走向一个方向,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走向另一个方向,缓慢的难民队伍像没有尽头的鳄鱼,有时会长达50多英里。他们背着孩子、炊锅、席子以及他们拥有的一切。大多数人都赤着脚,他们走的路远远超过他们从前曾经走过的所有路,在遭到青年团伙刀剑石块的攻击时,他们既无力量也无意志去战斗。遭到攻击的男女老少往往被剥得一丝不挂,尸体被肢解,妇女被割去乳房,孩子们背着死去伙伴的尸体,只是为了要把他们埋在自己的国家。超过100万人在这样的屠杀中丧命。

印巴分治的动乱,是印度独立过程中所付出的高昂代价。英国人在1947年8月以后撤离了印度,但是匆忙划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仇恨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从1998年春天起,两个国家之间的仇恨到了用核武器相互威胁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