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还是水坝——希拉克得到了戴高乐得不到的欢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讨伐还是水坝——希拉克得到了戴高乐得不到的欢迎0

非洲独立之父——恩克鲁玛(中)梦想建立自由统一的非洲 

讨伐还是水坝——希拉克得到了戴高乐得不到的欢迎1 

在塞拉利昂种族冲突中被砍去双手的13岁女孩  

1956年7月16日,已经当了两年埃及总统的纳赛尔上校在亚历山大港发表演讲,听众对他的一句话迷惑不解:“布莱克先生突然对我提起费迪南·德·莱塞普斯。”这是纳赛尔通过电台向埃及军警部队发出的一个暗语。在他演讲的同时,埃及武装部队开进了苏伊士运河区的塞得、伊斯梅利亚和陶菲克。在他结束演讲之前,整个运河就已完全掌握在埃及人手里了。

“今天晚上,我们埃及的运河将由埃及人来掌管了。埃及人万岁!”纳赛尔赢得了埃及人民和整个非洲的钦佩,同时引起了法国、英国和以色列共同策划的殖民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讨伐。以色列以船只被拒绝行驶运河和打击恐怖活动为由出兵攻击,紧接着英法联军也以保护运河为名出师埃及。但由于苏联威胁,联合国谴责,美国也不赞同,终于迫使入侵埃及的国家不得不撤军。 (下接26页)

欧洲帝国在非洲这个它们还保持统治的唯一地区的前景很快变得清晰无比。它们的殖民统治不是像欧洲各国政府曾指望的那样再持续几十年,或许持续到21世纪,而是在5年之内就几乎全部垮台了。苏伊士运河行动不仅为法国,也为西欧所有的帝国打上了一个句号。

此前,法国为了维持海外的殖民地,已经进行了两场各持续8年的殖民战争。1945年,胡志明领导下的越盟解放运动在日本人撤走后宣布成立独立的越南共和国。法国的回答是用军舰炮击海港城市海防,打死了6000居民。随后,战争持续了8年,9万欧洲人和几十万越南人死于战火之中。直到法国在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中遭到惨败,才在同年的日内瓦会议上结束了在印度支那的冒险。越南被一分为二,引起了另外一场更加血腥的战争,美国人接替法国人成为倒霉的主角。

而在1954年底,刚刚回国的法国军队又被派去参加另一场持续8年的殖民战争,这次是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在这个原本是想要追求文明的国家里,军警特务队伍的残暴行为却从此深化为制度的一部分。种种诸如电击舌头、乳头、阴部等不人道的酷行,自阿尔及利亚战争开始,日后被广泛采用。在阿尔及利亚最终获得独立之前,两万法国人和几十万阿尔及利亚人丧生,而这场战争导致了法国第四共和国政权垮台,并且陷入了深刻的政治道义危机。

1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到非洲的属地巡视,在达卡市中心的广场曾发表了激昂慷慨的“团结”演说,还试图将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组织成“法兰西共同体”,当时,达卡人用写着“现在独立”的横幅和标语回应了戴高乐的同化计划。一个激进的塞内加尔人说:“法国人现在还要将他们的一切套在我们身上,但你永远也得不到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国人的平等。我们天性里就渴望自由和独立。我们年轻、满腔热血,愿意不计代价、不顾后果来争取独立。”于是独立的风潮一路狂扫,至1960年,法兰西帝国统治之下的12处非洲属地全部独立,各自成立共和国。

戴高乐不会想到,40年后,他的继任者却轻易就得到了他所得不到的欢迎。1999年7月21日,希拉克到达几内亚首都科纳科里之前,装有扩音器的小卡车在街上跑来跑去,鼓动老百姓出来欢迎外国来宾,在法国总统必经的路上,人们正忙着悬挂迎接贵宾的彩旗。

希拉克受到欢迎的表面原因十分简单。1998年12月,几内亚现在的总统、当时的反对派领导人物孔代教授在希拉克的干预下获释。1个月后,孔代当选总统,法国提供了12.5亿法郎在几内亚的孔库雷河上修建一座巨大的加拉菲里水坝。非洲原法国殖民属地其实很难割断他们与法兰西亲情的情结,尽管法兰西殖民者曾像对待黑奴一样成为过他们最严酷的统治者。

圣雄甘地

这个瘦弱的、毛发稀疏的、半裸的印度男人成了苹果电脑公司的广告模特儿,按照端典经济学家G·默达尔的观点,他“实际上在所有领域是个文明的自由主义者”,圣雄甘地,一个可以为各种目的各种运动所利用和消解的偶像。

不同凡“想”,苹果公司的广告词说。实际上,甘地的思想来源于耆那教,一种古老的宗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其主要信条是非暴力,万物永恒,人必须斋戒、禁忌某些食物,控制个人爱好,隐居自苦、悔罪自赎。

吸烟、小偷小摸、向往无神论、偷偷吃肉,这样度过青春期之后,甘地来到伦敦,他的素食主义使他找到了朋友并摆脱了从乡村到大都市的不适应,当时英国的素食者有E·卡彭特、萧伯纳等名流,他们是叛逆分子,斥责资本家及工业社会。

1900年,甘地开始实行“节欲”,1906年6月,他以誓言的方式固定下来。他认为节欲是纯洁而美好的,头一个方式就是和妻子分床或者分室,“我相信人们是掌握着锁闭不正当思想的钥匙的,但这一把钥匙要每一个人去找。”

甘地的性意识可能令人觉得古怪与不科学,他13岁那年结婚似乎使他对性的态度变得复杂,并带有负罪感。有资料表明,他16岁丧父之际也没有停止与妻子的性行为。而在他年老时,他还进行一种独特的修行,让赤裸的少女睡在他身边以考验自己的定力,提高其精神的力量。尽管他不害怕英国的强权,却害怕黑夜,床边总点着灯。

然而,根据印度教最传统的思想,对那些寻求自我实现的人来说,完全净化是绝对必要的。只是这种体验对凡人来说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1918年,G·莫里在《希伯特新闻》中撰文颂扬甘地:“掌权之人对如何去同一个不耽于声色、不贪图财富、不追求安逸、赞许或升迁,而只按一己认为正确的去行事之人打交道,应该十分谨慎。他是个危险而使人头痛的对手,因为你能战胜的往往只是他的躯体,他的精神远比躯体价值高。”

甘地以他的宗教情怀而成为20世纪反对殖民主义、反对种族主义、反对暴力三大重要革命的促进者。

他是个苦行僧。但是,印度诗人萨罗吉纳·纳都说,要花费国家财富才能让甘地过上穷日子,他的修行村建在城郊,妨碍城市化进程,他的绝食行动虽然制止过一些宗教冲突,却也曾使工人们争取更好工作条件的罢工运动流产。

21年前,印度作家维德·马哈塔说:“现代技术、金钱和权力充满了诱惑力,没有人能抗拒。那些要在简单的社会里过简单生活的甘地主义的追随者大多疯了。”

甘地,这个多产作家留下了80多卷著作,但他的生活比这些著作更有影响力。这是因为没有人在经济上接受他的模式,没有人像他那样生活,但都把他视为圣人,视为现代社会的解毒剂。